1、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电头的作用: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著有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借以传达某种信息。我国的传统做法是重视电头的作用,不过在一些描写类消息前面也可以省略电头。
B.《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C.《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小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
D.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2、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诚惶诚恐。
B. 高尔基对他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C. (屈原)因有脚镣,行步拖泥带水,但依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
D. 井房的经历使我未知的欲望应运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学校对极少数不尊重教师、无理取闹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 在教育部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C. 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对初中生可能比较陌生,但对语文老师却是熟悉的。
D. 经济是否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加速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技术、管理人才。
4、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同学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感动。(这个句子有语病,属于结构不完整。)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古人把《诗经》的艺术经验总结成风、雅、颂、赋、比、兴,即“六义”。(其中“风”指“国风”,属于正统的宫廷乐歌,如《蒹葭》。)
C.“天宫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一个自主研究、建造、设计的目标飞行器。(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不寻常的来信向她提出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水能变成酒吗?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这个句子中的冒号和所有问号使用都是正确的。)
5、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峡口①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③翻:同“反”,反而。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司空曙诗歌中“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诗歌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6、根据提示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________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4)杜牧在《赤壁》中逆向大胆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假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参与《红星照耀中国》文学阅读活动,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
埃德加·斯诺在书中写道:“红军的胜利行军,胜利达到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完整无损,这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
请从“才能”“勇气”“决心”“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五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词,结合具体人物和事件,说说这一关键词在长征中的表现。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人何时开始用筷子
徐 风
①中国人使用的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物美价廉。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温,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②究竟是谁发明了筷子?我们早已无从考证。《礼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说的是先民把谷子用树叶包好,糊上泥再放入火中烤熟。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放进火灰中,不时地用树枝拨动,让谷物得到均匀的受热后再食用,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一根树枝逐渐变成了两根,树枝又被竹木代替,最原始的筷子就出现了。
③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却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
④在商周及其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用筷子的则是贵族,用筷子吃饭在当时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之后才慢慢向民间推广普及。
⑤有专家认为,筷子的发明与面条有关。2005年,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实物——距今4000年的面条,或许让筷子的出现变得顺理成章。
⑥考古学家发现的这些古老面条保存完好,长而细,呈黄色,盛在一个倒扣的密封的碗中。科学家确定这种面条是用小米和高梁两种谷物制成的,小米是中国的本土谷物,在7000年前便被广泛种植。而现代北美和欧洲的面条则通常是用小麦面粉制作。
⑦这个发现将面条的发明权交到了中国人的手上,从制作水平来看,面条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食品。但使用匙匕吃面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早已放弃了手抓习惯的先民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用骨箸食用面条。面条的出现,或许是筷子出现的最大原因。
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同时使用匕和箸进餐,但箸的地位渐渐取代匕,却是在汉代开始的。而以汤饼为前身的面条,也是在汉代开始普遍流行的,到了宋代,面条已经发展出炒鸡面、笋辣面、卷鱼面等不同品种。或许,正是面条走入寻常百姓家,才让筷子成为人们的主要进食工具。
⑨筷子曾经传播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形成东亚地区使用筷子进餐的传统。这些国家使用筷子的习惯延续至今。
⑩然而,东亚地区之外的外国人见到筷子的第一感觉多半是新奇并且惊讶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来到中国,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录了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而不必借助于手指。食物在送到桌上时已切成小块,那些是用筷子很容易夹开的。”
(11)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使用筷子吃饭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或者东亚人的专利,美国每年都会从中国进口数千万双竹筷子,法国甚至还设立了“金筷奖”来表彰中餐及亚洲风味餐厅的出色经营者。如今,有3000年历史之久的筷子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饮食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发挥着它的作用。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1期,有删改)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对筷子进行介绍?请简要概括。
【2】指出文章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为什么说“2005年,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面条,或许让筷子的出现变得顺理成章?”
【4】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面条的出现,或许是筷子出现的最大原因。
9、初中生富于幻想,易动感情。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一定会不断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理解,渴望有位好友,渴望获得成功,甚至渴望得到一条漂亮的裙子,一个小足球等等。
请以“渴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体裁(诗歌除外),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②表达真情实感,积极向上,内容具体,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③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④字迹过分潦草,错别字过多,语句很不通顺,卷面严重污损,可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