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望岳》——《杜诗详注》——杜甫——唐朝人
B. 《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南朝作家
C. 《饮酒》——《陶渊明集》——陶渊明——西晋人
D. 《江雪》——《千首唐人绝句》——柳宗元——宋朝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市中学生才艺大赛中,我校以别具匠心的构思获得特等奖。
B.近来,日本对中国钓鱼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C.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谣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D.他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将里面的百元大钞取出来,塞到衣服口袋里,然后将信件递给他。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卑鄙(bì) 蛮横(hènɡ) 布衾(qīn) 挑拨离间(jiàn)
B.彷徨(pánɡ) 皱褶 (zhé) 庇护(bì) 强词夺理(qiǎnɡ)
C.襁褓(qiánɡ) 拙劣(zhuō) 挚爱(zhì) 怒不可遏(è)
D.瞭望(liào) 彷徨(huánɡ) 俯瞰(kàn) 拾级而上(shè)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B.听完老教授的话语,他终于茅塞顿开,仿佛大彻大悟般,开始了新的征程。
C.他之前是国内外知名的优秀物理学家,近年来却销声匿迹。
D.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5、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3)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请根据划线句子内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眼中的景象。
诗人眼中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两首都是作者送友人的赠别诗,其感情表现的共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
③《别董大》一诗中的“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6、古诗文默写。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 ,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蒹葭凄凄,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3求之不得,___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___ 。(《关雎》))
(4)____________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船头坐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佛印居右(魏学洢《核舟记》)
7、名著阅读。(任选一题完成)
(1)下面《水浒》中的两个回目都体现了“合作”精神,请任选一个,简要叙述是怎样合作的。
①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第十六回)
②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第四十回)
(2)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一定有深刻的印象。请结合相关情节,回答问题。
保尔第一次面临生命危险是因为什么?最后是如何脱离危险的?
8、读书之“见”
赵畅
①读书的关键,并非在于你能说出多少种意义,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读,你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依我之见,读书得有“见”,即每个人要通过读书,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否则,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亦不过是“两脚书柜”而已。
②读书之要,首先在于增长“识见”。“识见”即知识与见闻。一个人的知识和见闻,有些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但极其有限,主要的途径靠读书。唯有读书,才能缩短时空,沟通古今,将古人和今人留下的知识和见闻转换为每个读书人自我的知识和见闻。又鉴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我们必须做到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否则,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提倡越界而读,书读多了、读杂了,一个人的知识与见闻的视野自然开阔了。
③读书得有“主见”。也就是说,读书人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将自己禁锢在作者夯筑的知识、情感、思想的围墙里。有位哲人说过:“读书时不可存有己见,读书后不可丧失己见。”读书,我们先得把作者的思想和意念读懂弄通,进入书的深层邃境,靠近其本质与灵魂。在此基础上,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读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自己的实际反躬自求,才能有自己的见地。
④读书亦须有“灼见”。“灼见”是一种透彻的见解或者独到的见解。读书中若能用新眼光观察问题、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不仅利于消化书的内容,更利于培养自我的创造性思维。学者陈平原从小就背诵《明日歌》,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他对此歌“据说乃明代状元钱福所撰”产生了怀疑。怀疑这原本就是谐谑体的民间歌谣,在流传过程中,为增强说服力,便靠上了一位名人。虽说,陈平原的怀疑亦只是一种说法,但有理有据的推论,对于帮助我们养成“在读书中质疑、在质疑中读书”的良好习惯,不无裨益。
⑤读书还得有“预见”。一本书,一篇文章,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其中定然包孕了作者的喜怒哀乐,甚至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读者不仅要把握作者的倾向,更要透过作者的表达去发现由此带来的有益的思想激荡、观念交锋,并预见其作用。东汉的王充,其《论衡》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抨击时代弊端,作为异端邪说当时不可能出版。150余年后,东汉大知识分子蔡邕,为躲避宦官的迫害,“亡命江海,远踪吴会”。避险中的蔡邕,更能理解《论衡》对于社会弊端的批判,当其重获自由后携此孤本回到京师,与文化精英交谈中频频传布王充的见解,他便成了《论衡》的传播者。与其说,是蔡邕发现和传播了《论衡》,倒不如说,是蔡邕的才识和人生阅历令他从《论衡》的字里行间发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并预见到其改造和推动社会的力量。读书,既成就作者,亦同时成就读者乃至成就社会,当是预见之功。
⑥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富于创造性、增“见”长“识”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读书的要诀,我们才能在蜿蜒的溪流中寻找桃源梦境,并在每一转折之间碰逢豁然开朗的意韵,找寻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包含哪几个分论点?
【2】选文第③④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9、文题一:
有一种爱叫关心,严冬中让我们感到温馨;有一种爱叫帮助,困境中让我们走出迷途;有一种爱叫宽容,不安中让我们感激万分……
请用“有一种爱叫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