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神农架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逛了一天的公园,回到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

C. 这尊天津卫泥人张作品太好了,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尤其把耍大刀的红脸关公捏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D. 每年一到花季,来洛阳参观牡丹的游客络绎不绝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C.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D.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指出,“一代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B.近几年,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累计涨幅超过40%左右,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已经出现了亏损。

C.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稳国之基、安民之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坚实保障。

D.为保障公众饮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不再发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下发了指导意见。

4、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论/蓬   眠/枯拉朽   巍然立/今为止

B.包/   道/街头   哄堂大笑/一而起

C.狼/慰   候/机而动   西山/利多销

D.拨/   病/藏污纳   崇山岭/工程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峡口送友人

(唐)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③翻:同“反”,反而。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感情却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有什么不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1)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式微》)

(6)《关雎》中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音乐家,再为艺术家,终为钢琴家。

B.在1954.3.24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做人第一,学问第一,真理第一。

C.傅雷建议儿子读《矛盾论》和《实践论》,从中了解马列主义及辩证法,加强理智和分析能力。

D.傅雷教导儿子“恩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爱之不切,弹出来自然也不够味儿;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兴趣”时,是以听贝多芬的音乐为例子。

(2)阅读下面的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替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我做父亲的一项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工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回过来说,我过去对你的低估,在某些方面也许对你有不良的影响,但有一点至少是对你有极大帮助的。

结合原著谈谈“替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具体指什么事情?傅雷认为“但有一点至少是对你有极大帮助的”指哪一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端午

我喜欢静止于一方的故乡,同时也热爱不断出新出奇的城市。如果要说我的中国梦的实质内容,或许在高档装修的高楼一隅做白领算是吧,青春的旋律在这里奏响,梦想之光照进了现实啦。可是,自从到城里读书,就了业,不曾过一回正经的端午。

在我幽远的记忆里,家乡的端午最像端午。端午这天,多半是有雨的。雨丝将天幕织满,雨珠挂在蓊郁的榕叶上,艾草被装点得水灵灵的。大人们忙着折摘榕艾,在门上插挂。那时,我最期待的是奶奶在厨房煎锡饼。

依稀记得,那一年端午节,吃罢早饭,我便搬来一块矮凳站着灶台边,看着炉膛里的火旺了起来,松针、松枝发出了“嘶嘶”的声响,每一响,都像是在挠我猴急的心。等锅有了一定热度,站在灶前的奶奶便在平锅抹一层薄薄的油,紧接着,快速地舀起一团面糊,打在锅的中间。面糊开始凝结的时候,奶奶便会用勺子迅疾摊开,顺时针地旋转开来,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却是最考验手艺的。这时,嫩白的面糊,中心开始跳起了芭蕾,而四周却像孔雀开屏一般,缓缓地舒展开来,色泽也由浅白饰上了一层淡淡的茉莉黄,显现出锡饼的雏形来。奶奶继续用手将面糊装点得更加平整光滑,一股面香扑鼻而来。我不禁将鼻子吸了又吸。此时厨房的四周,也浮起了一层朦胧的薄雾,雾气黏在奶奶的发梢,和着银白,闪着耀眼的光。

做锡饼是一门技术活,若是太厚,咬起来就生硬;而铺得不均匀,包上食材就会露出馅来,弄得满手是油。母亲学了很久,终究还是做得很不雅观。然而,在奶奶手里,那黏人的面糊温驯得如小猫一般,随意一抹,一张薄如蝉翼的锡饼就出现了。

锡饼一面铺好后,需要翻面了。这个过程很快,似乎都在眨眼之间溜过。奶奶的手轻轻地拨弄一下锅铲,便让一面熟的锡饼在空中翻了一个身,稳妥地落在锅心。这个时候,我总是屏息凝神,看着白的锡饼跳跃在红砖铺砌的灶台上,将老旧的空气都带动得欢快起来。我不敢打扰奶奶,只是静静地盯着她的一招一式,看着锡饼上上翻飞,乳白的烟气轻柔地把我拥在怀里。

午饭时,八仙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农家菜:金黄的鸡蛋、淡紫的洋葱、深红的萝卜丝,以及闪着油光的肉丝,很赏眼,很诱人。我喜欢将它们伴在一起,包在锡饼之中,一口咬下去,每一种味道都在舌尖绽放。里面包含的,就是爱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吧。奶奶慈祥地望着我,不时地帮我拭去嘴角的菜汁。看我吃得满嘴油花,她吃吃的笑了,笑得很开心,这种笑,我至今犹历历在目。

仿佛又是一阵雾,不知不觉间到了现在,如今的端午已没有当初的感觉,锡饼店已经遍地都是,咬着买来的锡饼,是那么的干硬和陌生。故人已逝,再也回不去,逝去的亲情,又哪里是能买得回来的呀!

今年端午,是该回去看看了。有些人,有些事,不去看,就再难看到。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集中叙写了端午节看奶奶煎锡饼的情境,有较强的感染力。

B. 从作者的表意看来,他对宁静温馨的家乡满怀深情,而对嘈杂的城市抱有排斥之感。

C. 文章提到母亲学做锡饼,却达不到奶奶的水平,说明这手艺不可以随随便便学到手。

D. 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取材详略得当,先重点写奶奶做锡饼的经过,后略写了吃锡饼。

2文章第二自然段直言“家乡的端午最像端午”,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最像端午”的理由。

3奶奶做的锡饼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形、色、味三方面简析。

4依据括号里的提示,品析下列文句。

站在灶前的奶奶便在平锅抹一层薄薄的油,紧接着,快速地舀起一团面糊,打在锅的中间。面糊开始凝结的时候,奶奶便会用勺子迅疾摊开,顺时针地旋转开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5结尾句“今年端午,是该回去看看了。有些人,有些事,不去看,就再难看到”直白平淡,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发挥想象,将南宋诗人陆游的《》改写为一篇游记。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