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连江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 故/外户/而不闭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 伐薪烧炭/南山中

2、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3、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shěng) 家juàn)   杂(rǒng) 风雪途(zài)

B.奋(kàng)   洁(jiǎo)   样()   不计其shù

C.)   地qiào)   两然而止(

D.默(jiān)   猎(shòu)   雾ǎi词夺理(qiǎng)

4、下列词语的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佳肴   北冥   藏于己   虽有至道

B.弗食   尘埃   此之谓   讲信修睦

C.兑命   废疾   男有份   选贤举能

D.悠游   谋闭   学学半   鳏寡孤独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诗词赏析: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补充句子

(1)翩翩两骑来是谁?________

(2)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

(3)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

(4)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

(5)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

(6)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词约意丰,概括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9)《卖炭翁》中饱含怜惜之情,体悟卖炭老人之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10)《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肖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门外有人拍门。

“瑞宣!开门去!”祁老人叫。“多半是你爸爸回来了。”

瑞宣又请上弟弟瑞全,才把装满石头的破缸挪开。门外,立着的不是他们的父亲,而是钱默吟先生。他们弟兄俩全愣住了。钱先生来访是件极稀奇的事。瑞宣马上看到时局的紧急,心中越发不安。瑞全也看到危险,可是只感到兴奋,而毫无不安与恐惧。

钱先生穿着件很肥大的旧蓝布衫,袖口与领边已全磨破。他还是很和蔼,很镇定,可是他自己知道今天破例到友人家来便是不镇定的表示。含着笑,他低声的问:“老人们都在家吧?” “请吧!钱伯父!”瑞宣闪开了路。

钱先生仿佛迟疑了一下,才往里走。

瑞全先跑进去,告诉祖父:“钱先生来了。”

(选自东营市教科院推荐必读经典名著,八下阅读篇目)

以上文字出自长篇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里几个院子里祁家、钱家_____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 折的道路。选文中的“瑞宣”具有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近大白山

朱明东

①大兴安岭有名山,有顶无尖,体高态峻,南陡北缓,西高东低,半山以上浑浑圆圆,积雪难融,皑皑呈状,故曰大白山。

②车出呼源小镇向西南行驶不到十分钟,大白山就赫然入目。我之前认为,在大兴安岭不会找到太高的山,几百米高就算不错了。在湖北那些年,经常有人问我:你们的大兴安岭高吗?我都如此作答。可眼前的大白山,海拔明显超过了千米。算我孤陋寡闻吧,轻视了大兴安岭的山,而今给了我补课的机会。走近它,走近它,我大步地向山前走去。

③大白山不是一下子陡起来的。山脚下一条两千余米的简易栈道平稳地往山上铺,缓缓的,人在上面走,很轻松也很舒服。不说女人在上面多出款款相,即便是男子在上面走,也多出了一份风雅来。可舒服没有保持多久,栈道就走完了,山也忽然有了坡度。刚才的树还是高大挺拔,可越往上走,树的躯干与姿态都发生了变化。树林先是像好蓄长发的老者,浓浓密密的,落叶松、樟子松、杨树和桦树等树木拥拥挤挤,姿态万千。攀着攀着,高个儿的树少了,矮个儿的树多了,树已不是一棵棵或者一片片,而是一丛丛的了。乍一看,它们就像一盆盆静态的景。原来这就是偃松灌丛和赤杨偃松灌丛啊。这些没高度的树在渐起的坡上不似植着,倒像给山坡盖上了一床被。它们互相较着劲往上长,在山石突兀处与高大的树一样,迎送风雪沐浴星辰,故也勃勃耐看。

④大白山树茂石盛。石盛之山,要么有花岗岩要么有火山岩,而大白山二者均有。放眼望去,凡有裸石,其貌虽苍然,却无奇丑厥状。山路向上,树丛稀疏处,宽宽地裸露出大大小小的岩石,白的黑的黄的褐的散散乱乱,一块块如风化了的魂湮没了的躯,似断了的刀挫了的锋。蹲下身随意拾起一块石头,凉凉的冷,让你感知到大白山上有雪未消融。

⑤寻雪,雪一定在乱石上方。石上有寒意,寒意养冰雪。雪还真的出现了,不是一捧一捧,而是那种雪结着冰、冰压着雪状。一片一片的,白得让人心动,白得让所有岩石化成银块块银坨坨。大白山真的成了银山。正涌起一份欣喜,四下却起了雾。起初那媚着的阳光,渐渐消失在清冷的空间。

⑥大白山的云雾是出了名的美,很多摄影爱好者常以能拍摄到大白山的云雾而得意。云有形,雾无状。大白山的云雾出于林中没于林中。通常云起时,雾就敛于林中,一旦时机成熟就涌了出来,伴着云一起白团团地在山腰处游动起舞。我在云雾间行走,山路却开始逼仄。坡有些陡,额上的汗多了起来,却无热感。温度向与高度成反比,越往上攀,身上越觉得冷。刚上山时,还是T恤衫,现在只好将外衣从背包里拿了出来。雾起起伏伏,一团一团,一片一片。所有白的石,白的雪,所有的景观都被罩成一个银白的世界。

⑦在雾的衬托下,大白山就像一幅水墨画般诱人。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周身都醉了。几只大鸟从林中飞起,鸣叫几声后向远处飞去,原来是飞龙鸟。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大白山因高而多禽多兽,兽有黑熊出没,野猪乱行;禽有松鸡掘地,飞龙腾空。飞龙是鸟,貌似鸽子,头小颈短胸凸脊平,趾有鳞如龙爪,故得此名。飞龙鸟味美肉鲜,清末曾为贡品。既然是珍品,遭捕杀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那些年,珍奇鸟类尚未明确保护,明捕暗捕兼而有之。一入冬,一些人就进山专门捕杀飞龙鸟。好在没过多久,国家对野生动物加大了保护力度,包括飞龙鸟在内的大白山上的动物们,总算过上了安生的日子。

⑧山一程,路一程,气喘吁吁上山顶。登上山顶的一刻,一道阳光穿过云层映到我的脸上,所有的轻松顿时从身上涌了出来。大白山真是一座美丽的山,它南依大平原,北连大林海,在伊勒呼里山脉上就这样轻轻的一卧,俨然成了岭上的岭、山上的山。其高有云雾飞,其低有河流过,滋养四下树与林,造福一方人与物。如此有意蕴的山岂不是神山?阳光渐渐增强,冲散了四下里成团成片的雾,而脚下绵绵不尽的群岭,像大树破土的根系一样起起伏伏,任万棵树呼风唤雨,任千条河流淌奔忙,各色景致旋即鲜活起来。再看山顶一侧,一座坚实的防火瞭望塔正忠实地矗立在我的身旁。在高山之巅,还有如此高大的塔,岂不是最美的眺望去处?我要登上这座高山顶上的塔,在云浮云动中,把所有的风光都一网打尽,满载收藏。

(选自2019年01月15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

1通读全文,作者依次描写了大白山的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鸟兽,层次分明地写出大白山的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作者的视线随脚步由上而下,细写了大白山的树。

B.第④段“大白山树茂石盛”这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⑦段画线句运用对偶,表现大白山多禽多兽的特点。

D.第⑦段描写的鸟兽画面呈现动态,使大白山的景物更鲜活。

3第②段中写“我”之前对大兴安岭的认识有何作用?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树林先是像好蓄长发的老者,浓浓密密的,落叶松、樟子松、杨树和桦树等树木拥拥挤挤,姿态万千。

5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目: ,我的网课让您费心了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审准题目,选好典型材料,组织好语言,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