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下面的一段话,画线句子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①戏剧单元开篇,编者就为我们送上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把舞台比作人生、②社会,含义隽永。戏剧艺术雅俗共赏,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既是消遣,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有多种假说。目前,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③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近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④学刊,为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起了主题征文活动。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下列各句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是需要奋斗的,只有你奋斗了,失败后才会当之无愧。
B. 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C. 同学们就毕业晚会究竟怎样开展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我们语文老师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同学们都对他爱不释手。
3、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了,果然近不得台旁……“近”本来是形容词,这里作副词,意思是靠近。
B.“接到迎检通知后,我校师生立即行动起来。”该句中加点的词语充当的成分依次是定语、状语、状语。
C.“国家宝藏、维权事件、扫黑除恶、黑洞照片”这四个短语都是偏正结构。
D.“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长城是结晶”。
4、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怖 调零 署名 名人逸事
B.和蔼 襁褓 趋势 挑拨离间
C.挚爱 卑鄙 绚丽 豁然开朗
D.拙劣 枯燥 纳闷 阳奉阴违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
6、诗文默写。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3)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诗经》)
(4)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5)知不足,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6)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8)_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贺敬之《回延安》)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10)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人物的身份有时能从着装体现出来。请结合你对以下人物的了解,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选项。
宋江全伙受招安时,众人皆戎装披挂,唯有四人特殊:吴用纶巾羽服,公孙胜_______,鲁达_______,武松皂布直缀。
A.破布旧衫 B.鹤氂道袍 C.黑绿罗妖 D.烈火僧衣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庄里的草木诗经
积雪草
①年少时,觉得《诗经》里那些植物很遥远,仿佛远古生物打上了神秘的烙印。有一日,我幡然醒悟,那些远古的草木,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草木自有草木的存在方式,草木自有草木的光彩芳华。
②“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说的是艾蒿。在我的老家辽南,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到处都有这种野生植物。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这种野生植物,叶片上有细细的小绒毛,花不娇艳,形不妖娆,拙朴无华。
③老家人习惯把艾蒿晒半干,搓成草绳,待蚊虫猖獗肆虐的季节,只需把蒿绳点燃挂于门楣处,便可高枕无忧。当然,艾蒿还有另外一种作用,那就是谁家的老人孩子偶尔起疹,奇痒难耐时,用艾萵煮水,淋浴擦身,便可解燃眉之急。艾蒿,一种野生植物,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一直走到今天。时光荏苒,路途遥遥,它依然郁郁葱葱,简直太神奇了。
④“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天》,说的是桃花。桃树并不稀罕,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房前屋后,并旁街边,这儿一棵,那儿一棵。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每年春天,四五月间,各处桃花竞相开放,就像村子里十七八岁大姑娘的脸色,粉嘟嘟的,娇艳水嫩,弹指可破。这时节,远远地望着村子,会发现村庄被笼罩在一片烟霞之中,真是诗情画意,霞光烟影,白云深处有人家。桃花的花期大约有半个月,之后花落籽实。青桃有手指甲那么大时,花影喧闹的村庄重又归于寂静。
⑤“彼黍离离,彼稷之 苗”,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说的是黄米。黄米不是主粮,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小杂粮的一种,多种在山地,春种秋收,成熟后的籽粒叫黍子,脱壳之后,变成金灿灿的黄米。
⑥老家的山地上,大多种有谷子和黍子。秋天,庄稼快成熟的季节,农人就会在田里插些稻草人,驱赶那些前来偷食的鸟雀。大黄米一般不会拿来煮饭。外祖父在世的时候,会用黄米酿酒,会把黄米碾成面做年糕,端午节会用黄米包粽子。黄米煮饭不大好吃,但做酒做糕包粽子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包粽子,特别好吃,特别香,粒粒晶莹别透,也算物尽其用。
⑦黍和粟是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一直到今天,我回到老家,仍然能在田间看到种植的黍子。它们虽不是主要的农作物,却是不可或缺的物种。
⑧“采采芣莒,薄言采之”,出自《诗经·周南·芣莒》,说的是车前草。这种植物在我的老家叫马蹄药叶片厚实,大小不一,小圆叶,抽穗,长茎,碎花,花梦结籽,可入药。之所以叫马蹄草,是因为它喜欢生路边,马踏车碾,生命力顽强。
⑨记得我小时候,下午放学回家,不是上山拾柴就是去打猪草,挎着一个小小的柳条筐,和表姐结伴,一起把各种草叶采集到筐里。自己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可笑吗?一占都不,我们出来打猪草就是为了从猪的口中省下一占粮食。
⑩《诗经》里的很多草木我的村庄都有,每一种都令我记忆深刻,它们曾像亲人一样生长在我的周遭,与我和谐相处。那些花草树木听过我的忧思愁苦,分享过我的快乐喜悦。自然神奇,万物有灵。
(文章有改动)
【1】为什么说《诗经》中那些远古的草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请分条概括。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
(2)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
【4】文中多处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作者笔下的村庄里有草木与人们“和谐相处”。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不得照抄原文内容)
9、题目:谢谢你教会我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选取自己生活中最真实的事件,写出真情实感,不得背范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低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