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恩施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社戏》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

B.《诗经》在先秦时期被叫作《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小说家阿西莫夫。《大雁归来》的作者是美国生态作家利奥波德。

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著名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典故,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白衣送酒等。

2、下列加点字注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辈(háng)   怅惘          (juān)   嘎然而止

B.迁(xǐ)               然(kēng)   挑拔离间

C.立(zhù)     腐蚀          (miè)     怒不可遏

D.两(qī)       浮躁          (sòng)   历历在目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谥号为“靖节先生” 。

B.《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 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 305篇,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赋、比、兴是其基本表现手法。

4、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

如果说,读书是在奠定人生的基石,梳理人生的羽毛,那么,实践,就是在构建人生的厅堂,历练人生的翅膀。是不是,人生只有经历过了实践,___________?

A. 才能稳住下盘,腾云直上

B. 才能真正矗立,展翅翱翔

C. 才能展翅翱翔,一飞冲天

D. 才能勇往直前,迈进成功的殿堂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诗歌,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B.这首诗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C.“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请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好逑。(《诗经》)

(2)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诗经》)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名著《傅雷家书》,回答下列问题。

著名作家施蛰存曾这样评价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1)成功之道:傅雷对待如何教育孩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什么是第一位的?他在信中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如何做的呢?

(2)阅读傅雷:如今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阅读变得更加重要。这是一种有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些方式阅读?(列出两种即可)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秋山红叶

还是在春天,我就有过重游天平山的打算。

下了长途汽车,秋雨仍然下个不住。天平山以枫叶胜,此时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火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有一些不禁雨打风吹,纷纷从树上飘落而下,地上也是落红点点。雨中游人不多,被风雨打落的红叶还那么鲜艳明丽,倒叫人有些不忍下脚。

我的目的不在于登山,而在于寻访三十年前忽略了的范仲淹的足迹。听说天平山又叫范坟山,是宋朝皇帝赐给范家的“赐山”,所以我第一个要寻的是“范坟”。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热心“导游”,把我领到了山的左侧,指着一座前面有石牌坊、埋在荒草堆里的坟墓,告诉我这就是“范坟”。残碑断碣,雨中实难辨认。我有些不信,他却说所谓范坟,并不是范文正公的墓,不过是他家的祖坟而已。他又兴冲冲告诉我一个关于“范坟”的传说:

范仲淹在京城做了大官。回到故乡苏州,奉承者不乏其人。有个风水先生,在苏州城内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住宅,将来子孙科甲不断,富贵无尽。他请范仲淹把府第建在那里。可是范仲淹却在那里修了府学,并说既是福地,就该由全城人同享。另一个风水先生认为天平山石头如乱箭穿胸,山坞是块绝地,切切不可在这里修造坟墓,不然将子孙衰微,做不了官。范仲淹却买下这块绝地作为祖坟。

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民间传说也往往表现出人民的爱憎。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吏,竟能千百年赢得人民爱戴,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于是我又想起沿海的范公堤,想起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想起守卫西北边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的种种。人心是秤,谁为国家、人民做过一点好事,人民都会记得他的。

告别了“导游”,我开始举步登山。走到山腰白云泉,跨进茶楼,要了一杯用清泉泡的绿茶,凭栏品尝起来。白云泉因白居易的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而得名。栏外的雨中秋色,却让我想起范仲淹的词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想不到这位“小范老子”也有他感性的另一面。而这种似水柔情,似乎并未影响他清廉刚正的主要一面。范仲淹留下的词不过五首,每一首都脍炙人口,词名似乎超过某些以数量取胜者。我则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场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心情,跃然纸上,扣人心弦。“将军白发征夫泪”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

下得山来,我想起“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着岳阳楼前洞庭湖上此刻正是一派秋色。我在山下的枫林中捡起一片红叶。

“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这是陈毅同志的诗句。离天平山之游恰恰一年,夹在日记本中的这一片红叶,虽然干了,犹自红艳。天平山那些红似火焰的三角枫,那一派雨中的烂漫秋色,仿佛又重现在目前。

(作者沙白,有删改)

1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注重对叶的色彩的渲染。本文的标题是《秋山红叶》,文中又多处描绘枫叶的红似火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尾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真红不枯槁”又有什么用意?

2文章提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请写出这两句警句,并说说范仲淹在这两句话中表达的情怀与哪位诗人在哪首诗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3从上下文看,文中“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范仲淹的词里,“我”为什么更喜欢“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

4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5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了却了多少年来登天平山寻访范仲淹遗迹的心愿。

B.表达对烂漫秋色的赞美,对红似火焰的枫叶的赞美。

C.追寻范仲淹的遗风逸事,表达对他文才武略的敬佩。

D.歌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崇“清廉刚正”之风。

6下面是苏州天平山范公祠中的一副对联,请根据上文的内容说说这副对联是从哪些方面赞美范仲淹的一生的。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注释)①俎豆:原指祭祀用的器具,这里是祭礼、崇奉之意。②苏台:指苏州。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目:我终于爱上了________

在横线上填上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3)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