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琼海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演讲稿的撰写和平时写作有所不同,特别需要充分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心理等特点,力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首尾精心设计、语言着力锤炼,从而提升演讲的效果。

B. 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巨著。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妻子达雅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虽历经磨难,但矢志不移。

C. “对学生来说,圈点批注、摘抄和笔记是我们进行课内外阅读的重要读书方法。”一句的主干是“圈点批注、摘抄和笔记是方法。”

D.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要根据关注的角度来定。

2、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坏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与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3、下列各组文言语句中加点字表述有错误一项是( )

A. ①明有巧人(奇妙)   ②八分有(零数、余数)

B. 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②左手倚一木(同“横”)

C. ①舟尾横卧一楫(省略量词)   ②又用篆章(数词后置)

D. ①尝余核舟一(遗留)   ②船背稍(平)

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语“教学相长”“鹏程万里”“无人问津”分别出自《礼记》《孟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里最常使用的手法是赋、比、兴;《诗经》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来强化情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C. 《名人传》是英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

D.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诗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白居易、韩愈,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描绘“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所展现的画面。

【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5)青青子佩,________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子衿》)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 ________ (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_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认为“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你同意吗?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壶口瀑布

梁衡

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③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④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⑤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作者第二次“枯水季节”时观看壶口瀑布,主要写了哪几处的河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龙槽两边滩壁上的河水

2第一次去看壶口瀑布,作者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那么描写这次经历的第②段在文中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3你怎样理解文末“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中“这伟大”的含义?

4下列对文章相关艺术特色与写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用比喻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如把瀑布比作“一卷飞毯从空抖落”和“一卷钢板出轧”,形象地写出瀑布平展、宽厚的形态和凝重、猛烈的气势。如用“走”“进”“折返”“觅”“淌”“哀哀”等词语,以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地表现水的形态、情态和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富有感染力。

B.文章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描写黄河带给人的感受,其中最主要的是听觉和视觉、嗅觉,“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则属于触觉。

C.文中“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一句属于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以静衬动,用“青冷的灰,寂寂的蓝”衬托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

D.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都提到了别人对于壶口的描述(“有人告诫”、“当地人说”),这两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完整和丰富了黄河的形象,第一句写出了雨季壶口的水势浩大凶险,第二句写出了壶口水流的迅猛有力。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二:本学期我们所学过的《壶口瀑布》《登勃朗峰》等都是著名的游记。我们同样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在旅途中欣赏美景,产生逻想。现在请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