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淡褪 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 坚忍不拔 弥漫 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 心神恍惚 荫凉 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 娇阳高悬 熨贴 声名狼籍
2、找出与“大家都说他有本事”这一句意思相反的一项( )
A.没有人不说他没有本事。
B.他有本事是公认的。
C.没有人不说他有本事。
D.谁不说他有本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不知是学生的热情感染了我,或者是由于长期工作形成了习惯,我急切地要把这所学校的情况报道出去。
B. 刘勰的《文心雕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既然是经典著作,都不适宜选作中学语文教材。
C. 愤激而不刻露,深切而不艰涩,出经入史而无“掉书袋”之嫌,张中行先生的晚年之文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D. 艺术的价值必需实现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虽然这种对话,未必总需要用有声语言或文字来进行。
4、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
A.夸张 B.拟人 C.叠字 D.比喻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通过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以及庖丁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善于思考、技艺精湛的厨师形象。
B.《师说》论述了老师的重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赞扬了当时士大夫尊师的社会风气,文章说理严密,环环相扣。
C.《山居秋暝》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D.《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其中借孙刘的典故,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儒学的“表层”结构,指的便是孔门学说和自秦、汉以来的儒家政教体系、典章制度、伦理纲常、生活秩序、意识形态,等等。它表现为社会文化现象,基本是一种理性形态的价值结构或知识——权力系统。所谓“深层”结构,则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态度、思想定势、情感取向;它们并不能纯是理性的,而毋宁是一种包含着情绪、欲望,却与理性相交绕纠缠的复合物,基本上是以情——理为主干的感性形态的个体心理结构。这个所谓“情理结构”的复合物,是欲望、情感与理性处在某种结构的复杂关系中。它不只是由理性、理知去控制、主宰、引导、支配情欲,如希腊哲学所主张;而更重要的是所谓“理”中有“情”,“情”有“理”,即理性、理知与情感的交融、渗透、贯通、统一。我认为,这就是由儒学所建造的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只是一种理论学说,而已成为某种实践的现实存在。
这个所谓“深层结构”早已有之,即人们常讲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等,只是没有重视表、深层的复杂关系及结构罢了。当然,所谓“深层”“表层”的区分并不容易。这里只能大体点明一下。
那么,什么是这个“深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呢?我以前论述过的“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仍然是很重要的两点。它们既是呈现于表层的文化特征,也是构成深层的心理特点。将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我近来常讲的“一个世界”的观念。这就是儒学以及中国文化所积淀而成的情理深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即不管意识到或没意识到、自觉或非自觉,这种”一个世界”观始终是作为基础的心理结构性的存在。儒学以此而与其他文化心理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相区分。自孔夫子开始,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文化并未否定神(上帝鬼神)的存在,只是认为不能论证它而把它存放在渗透理性的情感状态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儒学之所以既不是纯思辨的哲学推断,也不是纯情感的信仰态度;它之所以具有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又有尊重经验的理性态度,都在于这种情理互渗交融的文化心理的建构。儒学不断发展着这种“一个世界”的基本观念,以此际人生为目标,不力求来世的幸福,不希冀纯灵的拯救。对相信菩萨、鬼神的平民百姓,那个神灵世界、上帝、鬼神也仍然是这个世界——人生的一个部分。它是为了这个世界、人生而存在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安宁、消灾祛病、求子祈福而烧香拜佛,请神卜卦。
由于儒家的“一个世界”观,人们便重视人际关系、人世情感,感伤于生死无常,人生若寄,把生的意义寄托和归宿在人间,“于有限中寓无限”,“即入世而求超脱”。由于“一个世界”,人们更注意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由于“一个世界”,儒学赋予自然、宇宙以巨大的情感性的肯定色彩:“天地之大德日生”,“天行健”,“厚德载物”……这种充满积极情感的“哲学”来支持人的生存,从而人才能与“天地参”,以共同构成“本体”。此即我所谓的“乐感文化”。由于“一个世界”,思维方式更重实际效用,轻遐思、玄思,重兼容并包,轻情感狂热,此即我所谓的“实用理性”。至于这个“一个世界”的来由,当然并非始自孔子,而是源远流长,可能与远古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优越,人对“天地”产生亲近、感恩、敬重而非恐惧、害怕从而疏离的基本情绪有关。
由于是“一个世界”,便缺乏犹太——基督教所宣讲的“怕”,缺乏无限追求的浮士德精神。也由于“一个世界”,中国产生了牢固的“伦理、政治、宗教三合一”的政教体制和文化传统;“天人合一”成了公私合一,很难出现真正的个性和个体。总之,于“一个世界”的情理结构使情感与理知没有清楚划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混为一体,也就开不出现代的科学与民主。
(节选自李泽厚《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有删改)
【1】下列对儒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还是一种作为某种实践的现实存在。
B.由于存在情理互渗的文化心理建构,儒学兼具道德功能与理性态度。
C.儒学以此际人生为目标,不希冀纯灵的拯救,却并不否定上帝鬼神的存在。
D.儒学的来由与远古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对“天地”的亲近感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论述了儒学具有“表层”与“深层”两种结构及“深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B.理性的“表层”与感性的“深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儒学“情理结构”的复合态。
C.“实用理性”源于“一个世界”观,强调韧性奋斗,注重涵养人性、寻求理性人生。
D.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开不出科学与民主,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世界”的情理结构。
【3】下列名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一个世界”观点的一项是( )
A.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请从“乐感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本诗写到了两军激战的场面,屈原的《国殇》也有描写交战的诗句:“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选用了不少宏大的意象,营造出豪迈奔放的风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如此,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使用了“麒麟阁”的典故。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也使用了典故,如“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而苏轼的《赤壁赋》则用 “_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自由漂流的状态。
(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阐述“高官厚禄如果不合礼仪就不应该接受”这一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一首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喻,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论语·里仁》)
(2)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6)盖儒者所争,犹在名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的上片中描写了傍晚时分边塞雄浑苍凉的景象,这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凌云寺①
司空曙
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
不与方袍②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注】①凌云寺,在乐山凌云山。司空曙作此诗时,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泉幕府任职。②方袍,僧人所穿的袈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起笔交待凌云寺的地理环境,描绘出春山古寺被江流环绕的阔大景象。
B.第二句用“盘空”写出了上山之路的陡峭,“鸟道”一词凸显了山势之险峻。
C.“百丈金身“与“万龛灯焰”两句,写出佛像高大庄严、灯火缥缈如烟的特点。
D.第三联描写凌云寺中的情景;山高云起,湿客衣襟;僧人参禅,落花满地。
【2】本诗最后两句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其意味。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 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嬰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文闻将门必有将想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不得褐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选自《史记·盂尝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
B.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
C.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
D.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后通用作下对上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表尊崇对方。
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爵位按等级依次分为侯、公、伯、子、男五等。
C.孟尝君,田文,战国时齐国贵族。与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平原君赵胜合称“战国四公子”。
D.质,古指一国为保证履行某种条约或诺言而派遣到对方国内作抵押的人。交换人质是一种外交手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婴认为五月出生的田文长大后会对父母不利,所以很不喜欢这个贱妾之子,甚至不让田文的母亲抚养他。
B.田文批评父亲手握齐国重权,却奢侈专横,只为自己谋取私利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因而受到父亲的疏远。
C.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故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
D.苏代讲述木禺人与土禺人的故事,旨在劝孟尝君不要前往秦国,孟尝君听取了意见,及时醒悟,取消了行程。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2)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吕氏春秋》
②生活是公平的,哪怕吃了很多苦,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最后失败了,你也获得了别人不具备的经历。———马云
③如果不喜欢被别人不公平的对待,那么我只有使自己更好,到公平为止。或者在它再来的时候,说声“去你的!”埋怨绝对无济于事。———金莎
以上三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们分享。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与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