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沧州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道化学题有些难,老师在讲台上强聒不舍,讲了两遍,同学们终于明白了。

B.全才不能取代坚持,是全才而没有成功的人比比皆是

C.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D.中考临近,室友们都在认真复习,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面对发射导弹的威胁,人们不禁怀疑:朝鲜到底是在维护国家主权,还是扰乱地区和平?

B.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C. 四月的瘦西湖万花园内,芍药、郁金香、牡丹、与海棠花次第开放,真是群芳争艳。

D. 美国苹果公司对待中国客户的态度,使其宣传的“世界各地执行同一标准”遭到质疑。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B.听完老教授的话语,他终于茅塞顿开,仿佛大彻大悟般,开始了新的征程。

C.他之前是国内外知名的优秀物理学家,近年来却销声匿迹

D.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4、下面对《石壕吏》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A.杜甫,浪漫主义诗人,《石壕吏》是作者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

B.《石壕吏》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有力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C.《石壕吏》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作者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

D.本诗构思巧妙,用差吏的“怒”“呼”贯穿于老妇人陈情的全过程。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结合全诗内容,说说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蒹葭》)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5)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默写《题破山寺后禅院》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人传》中的三位精神巨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且贡献至伟的人物。读过传记,我们会发现,原来这些令后辈高山仰止的巨人,心中也埋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请选择其中一位简述他心中的痛苦,并谈谈你获得的感受。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人造生命

袁越

①有句俗语说得好:要想真正了解一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造一个出来。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搞清楚生命到底是如何在地球上诞生的,活着和死亡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无到有地造一个生命出来。

②生命的基本单元是细胞,如果有谁能从碳、氢、氧等基本元素出发,不借助任何其他生命的帮助,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一个活的细胞,那绝对会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2018年11月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用一组文章介绍了人造生命领域的新进展。

③事实上,类似的尝试从20多年前就开始了。最先开始尝试的是人工模拟新陈代谢,这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我们判断一个细胞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的常用标准。新陈代谢的核心就是各种酶,而酶是可以人工合成的,只不过这种在体外进行的新陈代谢只能自主地维持很短的时间而已。

④下一个尝试的是信息传递,也就是用人造DNA来代替细胞内原有的DNA。美国“科学狂人”克里格·温特博士是第一个成功实现这一壮举的人,他领导的一个实验小组用一条人工合成的DNA长链把一个活细菌原有的基因组全部替换掉了,这个细菌也顺利地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全新的细菌物种。

⑤这项实验是在2010年完成的。虽然温特坚称这就是人造生命,但多数人并不同意,因为他必须使用另一个活细胞作为DNA的受体,并不是从头开始的人造生命。

⑥不管怎样,这项成果意义重大,起码从理论上证明了生命的图纸是完全可以在实验室里事先画好的。温特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此后不断地删减基因,试图找出能够让一个细胞活下去所需的最小基因组。最终这个数字降到了473,也就是说这个细胞最少需要473个基因才能正常地活着。只要少一个基因,要么它很快就死了,要么它永远无法繁殖,那就不能称之为生命了。在473个基因中还有大约100个基因的作用仍然是个谜,原因就在于变量太多了。如果真的是从头开始合成生命的话,那么细胞里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已知的,每一种基因的功能自然也就会真相大白了。

⑦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为什么细胞本身无法人工合成呢?答案就在于细胞内部并不是一个中空的试管,而是被脂质膜分成了很多间隔,每一种蛋白质应该待在什么地方都是固定好了的,一旦混起来就不能正常工作了。但是以目前的科学水平,这一点极难做到,这就是为什么人造生命迟迟无法成功的关键所在。

⑧本期《自然》杂志的报道重点就是这一领域的新进展。科学家们正在利用新开发的微流体技术,尝试把蛋白质和脂质膜混合起来,构建成具有特殊形状的细胞器。如果这个难关被攻克了,距离真正的人造生命就不远了。

⑨接下来还有一个微妙的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到底应不应该赋予人造细胞进化的能力。照理说,一个不会自我进化的生命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生命。如果科学家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生命的原理,那就必须允许人造细胞在离开实验室后继续进化。但是,如果科学家的目的是为了让人造细胞完成某种特殊的工作,比如输血或者清理石油污染,那么就不应该让它们继续进化。

⑩至于说生物安全问题,科学家们普遍相信起码目前还不用担心,因为现有的人造细胞是极其脆弱的,不可能在野外生存。即使将来技术成熟了,科学家也很容易在其中安装一个自杀开关,一旦出事就打开开关将其消灭。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结合全文,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人工模拟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B.温特实验室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一个细胞活下去需要的最少基因是473个。

C.本期《自然》杂志的报道重点是人造生命领域的新进展。

D.科学家们普遍相信人造生物安全问题目前不用担心。

2文章用俗语开头有何作用?

3第⑥段“在473个基因中还有大约100个基因的作用仍然是个谜”一句,“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你认为“人造生命”的研究有没有价值?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1)请以“与 相处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②能够说真话,诉真情。

③注意书写工整、清楚、准确。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幸福”并不都是轰轰烈烈、激荡人心的,更多的时候,它可能显得细切微小,难以察觉。并且,也许在你看来幸福的事情,可能在别人那里会显得平平常常……

请以“属于我的小幸福”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性文章。

注意: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