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我之见,读书①是一种休闲,②是高雅、优质的休闲。读书是一种享受。各种书籍,③是政治理论、文学名著、诗词歌赋,④自然科学,⑤去读,⑥会是一种愉悦。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不仅 | 也 | 或者 | 或者 | 只有 | 才 |
B | 也 | 而且 | 不论 | 还是 | 只要 | 都 |
C | 也 | 而且 | 无论 | 或者 | 只有 | 就 |
D | 不仅 | 而且 | 或者 | 或者 | 只要 | 才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北渚(zhǔ) 袅袅(niǎo) 眇眇(miǎo) B.沅江(ruán) 薜荔(bì) 澧水(lǐ)
C.潺湲(chán) 云汀(tīng) 九嶷(yí) D.踯躅(zhú) 黄鹂(lí) 谁堪(kān)
3、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C.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咸异之。嘉定十六年举进士。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帝即欲召子才。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节选自《宋史·牟子才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 客:门客
B.见者咸异之 异:认为……与众不同
C.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 浊乱:使……污浊混乱,败坏
D.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官:授官,封官
5、下列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图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环比都在2020年1月涨幅最高。
B.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别环比中,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及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均持平。
C.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环比涨跌幅的曲线大致相同。
D.2020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跌,其中食品烟酒消费价格下降幅度比较大是原因之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选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 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 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 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 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 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对于这一点,有的学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 “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 “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 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以“鱼”和“熊掌”为喻,分析面对两难选择时的取舍态度,提出了为后世所推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赞扬为正义事业牺牲的可贵精神。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
(3)古人常借酒兴作诗,于是盛酒的“樽(尊)”作为意象,开始出现在很多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以对偶的句式,表明作者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的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_______ ”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 ”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肩披香草或佩戴香花表明诗人高洁的志向。
(2)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如果秦国爱护六国的人民,其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哭者不忠,古典诗词中常常写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一事,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思而不学则殆”阐明了学和思的关系,《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道理。
(2)《列子•汤问》中的“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和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两句都是化用此句。
(3)“青青”在古诗文中往往用来形容绿色,比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又如“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3)《赤壁赋》中写客人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①
李白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②。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
(注)①)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②庾公即东晋名士庾亮,曾任武昌太尉。《世说新语》记载,庾亮的属官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和着音乐吟咏,听到庾亮来了,各位属员想起身避开,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先生请稍留步,老夫在这方面兴致也不浅。”于是便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吟咏欢笑。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怀古”二字点明诗歌的题材为怀古类诗歌。
B. 首联首句实写南楼清爽的夜色美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C. 首联次句使用夸张手法,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
D. 颔联使用典故,借历史上庾亮的风流、潇洒表达自己对宋中丞由衷的赞美之情。
E. 尾联前句写诗人虽能欣赏美景、与友人畅饮,但兴犹未了,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
【2】诗歌颈联“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寺点?请简要分析。
1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此君臣情意所由隔也。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思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奉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 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 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
D. 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邹智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今后要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 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邹智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其中二人被罢免。
C. 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 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也因此犯罪,被捕入狱。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2)自后惟退而具疏,此君臣情意所由隔也。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就是勇气的伟大!
——威廉·A·齐贝林
为了做一名真正的绅士,即使明知必输无疑,也要有勇气接受挑战!
——乔纳森·乔斯达
人类的伟大之处就是直面恐惧时的骄傲姿态。
——鲁多尔·冯·修特罗海姆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所给身份完成写作。
①假如你观看完日本动漫《JOJO的奇妙冒险》,对上述名言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以观看者的身份写一篇观后感。
②班级计划举行“跨文化专题研讨”交流会,围绕上述名言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以发言同学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