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白沙县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括号中有关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的设计绝不讲究对称。(句子的主干是:设计不讲究对称)

B.我难道还不能照顾自己么?(“难道”“还”在句子中做状语;“不能”做定语)

C.面对枝头美丽的花儿,请你手下留情!(本句为祈使句)

D.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句中的宾语是“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大家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B.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班级管理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C.这篇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D.南山公园的春天,桃红柳绿,是锦城人民赏花踏青的好去处。

3、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比兴手法,先说树的梢、枝、根是一体的,以引起下句“我”与延安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句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多种修辞手法,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渲染出安塞腰鼓的野性之美。

C.“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这是说“我”要把延安看个够,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延安新面貌的赞美和欣喜之情。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流逶迤曲折之状。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突兀:高耸的样子

B.翩翩两骑来是谁 翩翩:轻快的样子

C.自经丧乱少睡眠 丧乱:丧失亲人,流离失所

D.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缺月挂疏桐,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体现了他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5)李白的《送友人》中有山有水,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1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正确打“√”,错误打“×”。

(1)鲁滨逊救了一个差点被食人族吃掉的野人,那天是星期五,因此给他取名“星期五”,他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__________

(2)鲁滨逊第一次出海,船只刚出港就遇上了大风暴,船只沉没,只有他幸免后,被冲到了一座荒岛上,在那度过了28年的时光。____________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是苏联作家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_______

2至于住所的进出口,我没有在篱笆上做门,而是用一个短梯从篱笆顶上翻进来,进入里面后再收好梯子。这样,我四面都受保护,完全与外界隔绝,夜里就可高枕无忧了。不过,我后来发现,对我所担心的敌人,根本不必如此戒备森严。

请结合以上选段具体内容,说说“我”是谁?“我”所担心的敌人是谁?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吭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响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⑥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⑦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选文有删改)

1结合原文,对成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遏行云”是赞美嘹亮的歌声。

B.“余音绕梁”是指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令人久久难忘。

C.“高山流水”是说曲艺高妙,而不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D.“四面楚歌”是说四面汉军都唱起楚歌,形容遭到各方面而陷入困境。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B.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第②段“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这句话中的“相传”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传神。如第⑤段中对《高山流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赞美。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眼,其余的拍子叫板。

B.“字正腔圆”是指歌唱时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

C.“回肠荡气”是形容演唱者表演声情并茂,恰当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内蕴,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D.文章从成语故事入手,讲述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了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给自己一个退路,让自己拥有一份希望;给自己一个祝福,让自己拥有一份快乐……亲爱的同学,你愿意给自己一个什么呢?

请以“给自己一个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写作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