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阜阳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中,“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B.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自”字,意味沉痛,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由此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C.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D.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两句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地淋漓尽致,体现了他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广泛,让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路越走越宽,早已超越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和汉语教材的“老三样”。

B. 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C. 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D.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年内将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引发现场热烈反响。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儿时一些记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B.《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C.《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D.《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古诗文,回答各题

【诗词赏析】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本诗开头四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什么手法?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请将下面的古诗默写完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请你从下列备选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同学,并写出推荐理由。 

备选名著:A.《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B.《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提示)可从内容、主题、人物、写法、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阐述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茱萸之谜》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

(注)①大夫子椒专横谄媚而傲慢无礼,榝这种恶草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

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请举例说明文章第④段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

3文段⑥中加点的“大概”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文章第⑦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一段平桥村的快乐时光,引发了鲁迅对淳朴乡村和纯真友情的回忆;一处偏僻却优美宜人的小石潭,触发了柳宗元对人生”“情怀的感慨……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我们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明晰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和戏剧除外,文体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少于600字;⑤书写认真,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