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绵阳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剧《威尼斯商人》中人物性格复杂,体现了作者的困惑与局限,如贪婪残忍的商人夏洛克也有让人同情的一面,让人忍不住为他打抱不平。

B.莎士比亚笔下有许多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如浪漫喜剧《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中的罗瑟琳与薇奥拉等女主人公,她们热情聪颖,刚柔并济,敢于争取并善于捍卫幸福。

C.哈姆莱特在剧中有一句台词,既成了名言,又能体现其犹疑延宕的性格,它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D.《麦克白》中的主导意象是黑暗和血。黑暗是一切恶势力的化身,血则象征着麦克白夫妇所犯下的具体罪行。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篇文章明显不是他的风格,如果不是有人捉刀,很难想象他的语言如此清雅!

B. 李经历您好,您要的资料我已经准备好了,明日一早必定按时奉达,请您放心。

C. 我长期在市委机关工作,对基层的情况不够熟悉,驻村工作还请大家积极进言。

D. 王老师,今天上午的课我没听懂,想向您叨教一二,您今天下午三点有时间吗?

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指酒,表明只有酒可以排解自己的忧愁。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   )

A.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言:心之何如,犹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望尘莫及

B. 中国上一次试图与邻国日本的海军抗衡是在19世纪末江河日下的清朝时期,以失败告终。

C.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即将开赛,巴西足球队秣马厉兵,在瑞士为夺取本届冠军做着最后的准备。

D.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且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山辅佐刘备,简直是为虎添翼

E. 巴以双方闹成这样,主要的责任在以色列,但孤掌难鸣,巴勒斯坦就没责任了吗?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清(sù)          (bō)        误(mù)       无可辩(bó)

B.制(páo)        弹(pào)       首(qǐ)        之谈(jī)

C.清(chéng)     沙(dèng)     (zài)       三年五(zǎi)

D.恨(zèng)       (hè)        事(jì)        人才济(jǐ)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他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养心性而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合一。这两点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以仁、义、礼、智等德性为人性,无此“非人也”,而善性并非自然具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提出“做人”的问题。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修养心性,提升自己,摆脱禽兽境界,堂堂正正做人。

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生和死是统一的生命过程。死是生的继续。人的物质生命是短暂的,人死后,躯体腐烂,物质生活方面的一切失去意义;而人的精神生命则可以长留人间,在历史发展中永垂不朽。不朽不在于生前物质生活之所得,而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之“虽久不废”。

中国人又讲“畏天命”,讲“天理”,把“天理良心”合提。尽心知性和事天立命合一,人生和天命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

  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人道本于性,即本于天道。所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选自钱逊《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面深刻的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含义,只懂得“孟子道性善” 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他提出性善论的理论依据。

B. 孟子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来看人性,他讲的人性,只承认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而排斥与生俱来的本能中于禽兽相同的属性。

C. 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创造和贡献,他澄清了人性的内容,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人性指明了方向。

D. 孟子认为安身立命的途径是顺应天道,顺应天道即“事天”, “事天”的方式是“尽心、知性”,亦即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张岱年关于“孟子所谓人之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的论述,证明了作者关于孟子人性内容的观点。

B. 孟子的性善论“心”“性”“天”三者的关系为核心思想,构建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完善。

C. 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想“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

D. 为了证明“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观点,作者引述了《中庸》里的一段文字,并进一步指出《中庸》阐明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本能都是人性,其实,他的观点混淆了人性与禽兽性,并没有认清人性的本质特点。

B.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应该以发挥万物的本性为起点,进而达到帮助天和地化育万物,与天、地齐名并列为三的至高境界。

C. 孟子还将人性具体化,即人性即仁、义、礼、智等德性,同时,人的善性并不是自然具足的,如果自己不注意修养身性,善性也会流失。

D. 孟子的“天人合一”说认为,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即使天是在人之外、人之上的;同时天与人又是统一的,即天体现在人性之中。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用“ ______________”说明了黄鹤、猱猿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 难越过蜀道,从而突出了蜀道高峻。

(2)郦道元《三峡>中“  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冬之时三峡的美丽的景象。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________”从听觉方面生动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

8、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空缺的部分。

(1)《旅夜书怀》中,紧扣“旅夜”并描写了诗人所见的近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旅夜书怀》中写景雄浑阔大,体现诗人开阔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旅夜书怀》中,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表现内心漂泊、无依无靠的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早就有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再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君王能创业者多能守业者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借助车马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舟船的人,不善于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做弟子的不一定不如老师,做老师的也不一定要贤于弟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认为得到江河山川的帮助,视野会更加开阔,诗歌也会更有品味。“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具体数字表明了蜀国年代久远,“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具体数字说明了蜀道弯多路险。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写初闻琵琶声时主客的反应,而“____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琵琶女终于出场时的样子。

(3)苏轼《赤壁赋》中末尾两句,写宿醉之状,言不知天之将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前句侧重“堤”,后句侧重“柳”,写景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给人以美的感受。

B. 三四句承题,用“十里”“千条”分别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现堤的范围之广和柳树的数量之多。

C. 五六句写雨天的景象,选取“啼莺”“飞燕”“风暖”“落花”这些春天典型意象来表现柳堤之上春意之浓。

D. 尾联转入抒情,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本始中,从掌击匈奴。军罢,复为郎。

是时,西域诸国新辑,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前将军韩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没所蜜莎率证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其人。”

永光二年秋,陇西羌乡姐旁种反,诏召奉世等人入议。是时,四方饥谨,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臣愿帅师讨之。”

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到陇西,分屯三处。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书奏,天子大为发兵六万除人,拜太常弋阳候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助焉。奉世上言:“愿得其众,不须烦大将。”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唐大破斩首数千级馀皆走出塞。

明年二月,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光禄勋如故。其后录功拜爵,下诏曰:“羌虏桀黠,贼害吏民。左将军光禄勋奉世前将兵征讨,斩首八千馀级,卤马、牛、羊以万数。赐奉世爵关内候,食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

后岁馀,奉世病卒。居爪牙官前后十年,为折冲宿将,功名次赵充国。

(节选自《汉书·冯奉世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馀皆走出塞

B.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馀/皆走出塞

C.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馀皆走出塞

D.十月/兵毕至/陇西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馀/皆走出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宿卫宫廷,参与谋议,备顾问差遣。东汉时于光禄勋下设五官、左右中郎将署,主管诸中郎、侍郎、郎中,实为储备官吏人才的机构。

B.节:符节,凡持有节的使者,就代表重臣亲临,可行使权力。如持节分封诸侯、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

C.歃:歃血,古代订盟时表示信誓的一种仪式。古代举行会盟时饮牲畜的血或者在嘴唇上涂上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

D.羌: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部族,从秦汉时便屡见于史书中,五胡十六国之际更是成立一方政权,参与中原的军政角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车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攻杀了汉朝任命的莎车王,背叛汉朝。冯奉世当机立断,在莎车国力量强大起来之前平定了这场叛乱。

B.宣帝对冯奉世的表现很满意,所以向举荐冯奉世的前将军韩增表示祝贺。

C.永光二年秋天,陇西郡羌族全部反叛。尽管当时朝廷正为天下饥荒而忧虑,冯奉世还是建议朝廷出兵平定叛乱。

D.冯奉世任武将官职前后有十年,是杀敌报国的老将,曾被封为左将军、关内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西域诸国新辑,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

(2)奉世具上地形部众多少之计,愿益三万六千人乃足以决事。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诗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前段时间,一些文化现象相继引发人们关注:央视《朗读者》节目激起了人们对文化经典的热情;民谣歌手赵雷在歌曲《成都》里唱出了文化韵味而给人们带来感动;中学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而受到大家赞赏……

对此,有人认为是相关人员个人魅力的影响,有人认为是人们对泛滥娱乐节目的审美疲劳,还有人认为是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正在被唤醒……

那么,你又如何看待呢?请整体把握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作文。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