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中国作家,都应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惜我们的真情与真力。②文学也需要发扬新学风、新精神,提升作家自身素养。③时下,相当多的作品浅薄、粗俗、水分多,这与作家自身的能力、知识和素质不够有直接关系。④文学创作不是一般性的简单劳动,而是一种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精神行为,作家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水平和对社会的感悟能力。
A.“浅薄”“粗俗”都是形容词,“相当多”和“水分多”都是偏正短语。
B.句子①是一个单句,“中国作家”做句子的主语。
C.句子④中画浪线部分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
D.句子②有语病,应该把“发扬”改为“提升”。
2、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羁(jī)绊 蓦(mò)然 挂罥(juān) 强(qiáng)词夺理
B.缄(qiān)默 雉(zhì)鸡 突兀(wù) 挑拨离间(jiàn)
C.龟(jūn)裂 骈(pián)死 虔(qián)诚 纷至沓(tà)来
D.襁(qiáng)褓 漩(xuàn)涡 推搡(sāng) 怒不可遏(è)
3、下列句中“可”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B.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大彻大悟,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当得起这个称号。
B.这次惊险刺激的三峡之旅,让我对大自然的造化叹为观止。
C.刚才还是烈日当空,不一会儿大雨就汪洋恣肆地下了起来。
D.这次行动要随机应变,没有什么锦囊妙计。
5、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各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乙)江亭夜月送别①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①此诗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C.(乙)诗前两句以“烟笼”“月移”写送别后景色的深沉,使全诗笼罩在一片朦胧伤感的离别情绪中,寓情于景,景中见情,间接抒发了离情。
D.(乙)诗末句“寒”字仅写出诗人在“此夜”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全篇虽然不见“送”“别”字,也不见一个人,但诗人借写外界之景来传达豪迈乐观的积极情怀。
【2】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3】王勃的这两首送别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来简析
6、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兼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2)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庄子》)
(3)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_____,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7)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8)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保尔已经把她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把那件最大的秘密也告诉了她。他还约她过几天一起到树林深处去放枪。
“你要当心,别把我的秘密泄漏了。”保尔不知不觉把“您”改成了“你”。
“我决不把你的秘密告诉任何人。”她庄严地保证说。
文中的“她”是谁?保尔“最大的秘密”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8、五、阅读《雪白》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1】本文开头写到“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根据全文内容,请分条概述作者感念雪的原因。
【2】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
【3】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这句话的含意。
【4】使作者“感到了不安”的东西有哪些?请作简要阐述。
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阳光让大地更欢畅;雨露让禾苗更健壮;希望让生命更顽强;关爱让心灵更敞亮……生活中,万事万物总相关,你的进步,有同学的帮助;你的成长,有老师的引导;你的自信,有亲人的鼓励;你的快乐,有朋友的祝福……
请你以“__________让我更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中心明确,感情真实,600字左右,书写工整;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