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烟台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话实在离谱,令我们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B.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伯牙、子期堪称高山流水,是我交友的典范。

C.相声名家赵佩茹不耻下问向徒弟李伯祥学习《拉洋片》,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对待艺术。

D.在旧社会,残酷的剥削和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使劳动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礴(páng)        子(mí)             级而上(shí)             怒不可(è)

B.寒(jìn)             默(jiān)          声情并(mào)          息万变(shùn)

C.见(piē)             然(mù)            挑拨离(jiàn)          草长飞(yīng)

D.奋(kàng)        (yán)          而至(zhǒng)       大悟(chè)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B.植树节这天,几个学校的领导都来到了植树现场。

C.通过节能降耗,工厂的生产成本下降了一倍。

D.有人利用震灾哄抬物价,制造伪劣产品,对此不法行为我们应给予严厉打击。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②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③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⑤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A.①③②⑤④

B.④③⑤②①

C.③①②⑤④

D.④①②⑤③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杉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请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诗歌最后说“半匹红纱一丈绫”就换走了“一车炭,千余斤”,这说明了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红旗飘飘把手招。

(2)_________,悠悠我心。

(3)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

(4)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

(5)___________,君子好逑。

(6)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7)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在武汉一起工作数月,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假如你是一名医务人员,在临别之际,你想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慰彼此,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名著《苏菲的世界》,回答问题。

①我们现在可以确知的是,____(人名)长得很丑。他肚大、眼凸,有个狮子鼻。但据说他的性情“极为和蔼可亲”,也有人说他是“古今无人能及”的人物。

②“鸡与鸡蛋的观念何者先有?人是否生来就有一些概念?植物、动物与人类的差别在哪里?天为何会下雨?人需要什么才能过好的生活?”这些问题,是苏菲在_____中的信封里的信上看到的。

③《苏菲的世界》读完后,班级组织阅读小组成果展示活动。你认为通过哪种形式能充分展示同学们的阅读成果呢?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

尤炜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原来天天在用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底仍然深固。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运离。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奠基”。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于根底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质。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如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在培育根底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有改动)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文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

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及应有的态度等角度逐层展开论述。

C.文章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

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既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遵循规律。

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游踪清晰,有记、有景、有情;

②书写认真,写楷体字,卷面整洁;

③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