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毕节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教育而言,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良策不是陷于焦虑中而自怨自艾,而是让人工智能成为促进教育进步的一剂良药。

B. 作为一部充满天马行空想象力的武侠片,《奇门遁甲》杂糅的风格令好评与差评旗鼓相当

C. 公众舆论中关于老年教育的争论从未停止,很多人觉得老年大学的建设并非国家发展必需,只不过是精益求精

D. 文化危机是对传统文化的自暴自弃。一个抛弃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表面装好人,背后说坏话,挑拨离间,没人理他。

B.快考试了,他还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父母真为他担忧。

C.近年来,全国各地道德模范络绎不绝,传播正能量,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D.来参观工艺品展览的人川流不息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B.陶渊明,东晋诗人。“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简称《诗》,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D.“龙腾虎跃”“猴年马月”“鸡犬相闻”中的动物都在十二生肖之列。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ǎi 皱(zhě kuāng   销声迹(

B.杂(rōng 猎(shòu   横(mán 出类拔cuì

C.sòng 裂(jūn 徨(páng 而至(zhǒng

D.duo   落(duò   绕(yíng 不绝(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请将下面的古诗默写完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在《昆虫记》中法布尔称赞______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它远胜卢浮宫的建筑艺术智慧。在《骆驼祥子》中,祥子连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后来他把______那一天定为自己的生日。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茱萸之谜》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

(注)①大夫子椒专横谄媚而傲慢无礼,榝这种恶草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

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请举例说明文章第④段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

3文段⑥中加点的“大概”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文章第⑦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写作。

请围绕“低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