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你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对诗中“日”的意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句中的“残夜”和“旧年”也暗指过去的失败经历,而此时失败已经过去,希望和梦想又重新升起。因此,初升的太阳代表了他重燃的希望和心中蓬勃的梦想。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句中的“残夜”和“旧年”是作者在感叹时光一去不复返,自己与家人分别无限感伤。因此,“日”在这里表达思乡惆怅悲伤之情。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连翘(qiáo) 翩然(piān) 褶皱(zhé) 龟裂(jūn)
B.潮汐(xī) 归省(xǐng) 烧灼(zhuó) 锵然(qiāng)
C.阡陌(qiān) 窈窕(tiǎo) 俶尔(shū) 冗杂(rǒng)
D.斡旋(wò) 蓦然(mù) 幽邃(suì) 羁绊(j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 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 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故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长 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黝黑(yǒu) 疮疤(cānɡ) 不逊(xìn) 孤苦伶仃(dīnɡ)
B.挑衅(pàn) 禁锢(ɡù) 憔悴(cùi) 千山万壑(hè)
C.凄惨(qī) 生疏(shū) 譬喻(pì) 正襟危坐(jīn)
D.颓唐(tū) 睥睨(nì) 琐屑(xiè) 风雪载途(zǎi)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歌首段是如何描绘秋风的肆虐的?
【2】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5)青青子佩,________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子衿》)
7、阅读名著,完成下列各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_________(人名)战胜了伤寒,第______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在去基辅之前来到烈士公墓悼念战友。
(2)请把《水浒传》的下列部分目录补充完整。
目录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__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金销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___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其中,在数字化阅读方面,手机阅读增速最快。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高。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从阅读的供给侧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文章为例,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这样的低质文章虽然提高了阅读率,但是实际阅读却不能恭维。从阅读的需求侧来看,虽然读者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似乎不少,不过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这种“浅阅读”比不阅读显然要好,但是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04-24《手机阅读需要重视“阅读质量”》作者:冯海宁)
材料二: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6年图书阅读率为58.8%,年人均图书量为7.86本,其中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比2015年增加0.0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比2015年减少了0.05本。
综合我国国民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成年人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而9.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33.8%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是现在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因此,重新审视经典阅读的意义势在必行。尤其近几年,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谱、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网络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前年出版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在一味的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在这种偷懒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6-02-14《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作者:汪涌豪)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手机阅读增速最快,但人均纸质阅读量仍多于人均手机阅读量。
B.材料一和材料二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更多采用数字化阅读,微信阅读占了不少时间,但我国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
C.材料三显示,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所知,作者认为,再一次论述经典阅读的意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D.材料在显示,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求,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这些是经典里最多的,却是电子书里所没有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手机阅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方式存在的不足。
B.材料三论述了当前在以图代书、在线浏览、上脸谱、刷微博等“浅阅读”风气存在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C.由于手机阅读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作者认为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
D.放弃对经典的阅读,常进行“轻阅读”“浅阅读”,会不同程度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中国人阅读的特点。
9、 生命中有太多的掌声,有些掌声,诉说了鼓舞和赞美;有些掌声,传递传递着关心和期望;有些掌声,澎湃着热情和感动……留存于你心中的掌声,又有段怎样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体验呢?
请以“掌声响起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