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生物进化的规律,请将下列生物从低等到高等进行排序( )
①猪带绦虫 ②青蛙 ③蚯蚓 ④猫 ⑤鸽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⑤③④
D.①⑤②③④
2、最大的动物类群是( )
A.鱼类
B.鸟类
C.节肢动物
D.哺乳动物
3、如图所示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装置说明原始生命起源过程中需要闪电提供能量
B.装置A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含丰富的氧气
C.实验后可检验到装置B内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物质
D.该模拟实验能够说明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大气
4、生活在荒漠中的胡杨,能起到“拔盐改土” 的作用,堪称土壤改良的功臣。下列关于胡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茎内的形成层可使茎逐年加粗
B.通过组织培养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胡杨
C.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D.无机盐主要靠根尖成熟区吸收
5、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蚯蚓以枯枝落叶为食,可以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属于分解者
B.蜜蜂采蜜,可以帮助植物传粉
C.青蛙捕捉害虫,可以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D.大量增加羊的数量,可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四个视野,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是细胞伸长最快的部位,细胞中出现了大液泡
B.乙细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是吸收有机物最活跃的部位
C.丙细胞排列疏松,对根尖起到保护作用
D.丁细胞细胞核较大,具有旺盛的分裂增生能力
7、观察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形态不同
B.菌落是鉴定菌种的依据
C.一般我们不使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菌落
D.一个菌落就是一个细菌或真菌
8、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和真菌中营寄生生活的种类,会使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
B.细菌和真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人过量服用抗菌素使肠内大量正常微生物死亡,会患消化管疾病
D.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共同生活在一起,分开后两者都能独立生活
9、以下细胞中肯定含有X染色体的是( )
A.精子
B.成熟的红细胞
C.血小板
D.受精卵
10、某同学为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选取了6粒完好的豌豆种子进行如下图所示的6组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有部分种子开始萌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号和③号种子对照时的变量为水的多少
B.本实验仅探究了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⑤号种子为对照组,最先萌发
D.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每组只用了一粒豌豆种子
11、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
B.躯体运动产生的过程是:神经传来的兴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绕关节活动
C.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D.蜜蜂的筑巢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12、细菌的生殖方式是( )
A.分裂生殖
B.出芽生殖
C.孢子生殖
D.接合生殖
13、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长颈鹿的长颈和高前肢的形成是( )
A.由于经常使用而逐渐积累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为了吃到高处的食物
D.由长颈鹿的意志所决定的
14、下列不属于仿生技术的是( )
A.雷达
B.薄壳建筑
C.飞行员穿的“抗荷服”
D.蛙泳
15、下列属于遗传病的是( )
A.坏血病
B.关节炎
C.色盲
D.艾滋病
16、“蛙声十里出山泉”和“只见年年鸿雁飞”这两句诗句描写的是动物( )
A.生殖行为 防御行为
B.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C.生殖行为 迁徙行为
D.生殖行为 觅食行为
17、下列不是与蛔虫的寄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
A.消化道简单
B.体表有角质层
C.生殖器官发达
D.身体呈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18、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于青少年,又称“青春痘”,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细菌,通过芽孢繁殖后代
B.痤疮丙酸杆菌与人体细胞本质区别是它具有细胞壁
C.痤疮丙酸杆菌与人体生活在一起,属于合作共生关系
D.涂抹含“抗生素”的药膏,可以缓解痤疮症状
19、如图中动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生活在海里的“儒艮”,人类在观察它们时一般距离比较远。当儒艮出海时,头上偶尔会披着海草,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位披着长发的美女。另外,儒艮在喂养幼崽时,在海草丛中露出半截身子,再加上传说的渲染,被人们称为“美人鱼”,是因为其胎生下一仔,雌体胸鳍旁边长着一对乳房,用于给幼儒艮喂奶,像人类哺乳的情形。你认为“美人鱼”属于( )
A.鱼
B.软体动物
C.两栖动物
D.哺乳动物
21、剧烈运动后,被汗水浸湿的农服如不及时清洗,会有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由于汗液中除了含有水、无机盐以外,还含有__________。
22、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具有分布____,种类_____,代谢强度________,繁殖速度________等特点。
23、家蚕的发育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4、爬行类的体表一般覆盖着_____或甲,在_____产卵,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_____.
25、在绿色开花植物中,一朵花的雌蕊由柱头、花柱和_______组成;雄蕊由花丝和_______组成。
26、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方式形成________细胞,再通过______作用恢复到原来的染色体数目。这样代代繁衍,保证了物种的遗传稳定性和连续性。
27、有人做了如下的实验:将某种浅色的桦尺蠖饲养繁殖几代后,获得了较多的浅色和较少的深色桦尺蠖。然后将相同数量的深色和浅色分别进行标记,放养于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这两个实验区的桦尺蠖尽量回收,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
(1)据图分析,桦尺蠖的生殖属于 生殖,我们把桦尺蠖的这样发育过程称为 __发育。
(2)桦尺蠖的体色在遗传学上叫做 ______ 。桦尺蠖体色的深色与浅色的差异在遗传学中称为 ___ __ 。
(3)这种桦尺蠖的体色是受一对基因控制的,据图可判断 ____ 色是显性性状, ___色是隐性性状。
(4)如果显性性状由基因B控制,隐性性状由基因b控制,如图亲代雌桦尺蠖的卵细胞中控制体色的基因是 ____ ,那么子代中深色桦尺蠖的基因组成为 _____ 。
(5)工业污染区,桦尺蠖较深的体色对其本身来说是一种 ______ ;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蠖的回收率比较高,这说明生物对环境具有 _______ 。
(6)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在两个实验区中,深色桦尺蠖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变化是长期 ______的结果。
(7)如果工业污染区严格禁止污染,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请你预测桦尺蠖的类型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
28、用放大镜不可以观察细菌和病毒的结构 ,但是用光学显微镜可以。( )
29、生物所表现出的 ________、________特征、________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30、运动是以骨为______、关节为______、骨骼肌收缩为______形成的。骨骼肌的收缩要受______的协调和控制。运动还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1、将下列食品与其保存方法用线连接起来。
32、从商场买回来的鸡蛋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可以孵出小鸡。( )
33、同学们养过蚕吗?蚕宝宝吐出的丝能织成各式丝绸服装。人类拥有这种珍贵的丝绸至少已经有4000年了。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在探究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活动中,A组同学对于蚕的行为产生了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1)提出问题:蚕只吃桑叶,而不吃其他植物的叶子,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订计划:
实验用蚕的来源:①向别人要来已经生长数天的大蚕,②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小蚕。
为了检验蚕的这一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使实验更具有可信度,请你从以上两种用蚕来源中选择获得蚕的方式,你的选择是______(填序号)。
(4)该实验的变量:叶的种类不同。
(5)设计实验:选择出作为该实验的材料:桑叶和白菜叶,选择两种叶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
(6)每一组蚕的数量你认为应该选择(_______)
A.用1只蚕 B.用10只蚕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施计划。
(8)得出结论:蚕只吃桑叶,而不吃其他植物的叶子,这是先天性行为。
(3)表达与交流。
34、牙齿是脊椎动物的专属,它不仅是很好的摄食或杀敌武器,也是古生物学家判断它主人身份的重要法宝。下图是狼、羊和鳄鱼的牙齿图,请据图回答:
(1)古生物学家判断甲图是鳄鱼的牙齿,因为它没有________、犬齿、臼齿的分化。
(2)牙齿是狼的制敌利器,其犬齿可________食物,提高了摄取食物的能力。
(3)图中________是羊的牙齿,没有犬齿,但臼齿发达,利于________食物,适于________生活。(选填“草食性”或“肉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