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调节能力从高到低的生态系统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2、下列关于“观察蚯蚓”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蚯蚓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B.蚯蚓的刚毛位于身体背面
C.离②远的①是蚯蚓身体的后端
D.蚯蚓在玻璃上比糙纸上爬得慢
3、如图中各重合部分表示相应动物的共同特征,对应错误的是( )
A.①可代表体温恒定
B.②可代表具有脊柱
C.③可代表卵外有壳
D.④可代表牙齿分化
4、近年来,非洲蝗灾令数千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请分析消灭蝗虫的最佳期在( )
A.受精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5、下列脊椎动物中卵生、体温恒定的是( )
A.象
B.金鱼
C.丹顶鹤
D.蟾蜍
6、“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为小鱼游泳提供主要动力的是( )
A.身体两侧的侧线
B.鱼骨的支撑作用
C.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
D.鳞片产生的黏液
7、2022年11月,上海海关在入境邮件中查获232只钝口蝾螈。这种动物被宠物商家冠名为“六角恐龙”,实际上它是一种外来入侵生物,放入自然环境,极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下列关于这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物属于两栖动物
B.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C.它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D.成体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8、下列关于动物与其气体交换的场所,相对应的一组是( )
①蚯蚓-体壁 ②缢蛏-鳃 ③鲫鱼 -鳃 ④青蛙-肺和皮肤 ⑤蝗虫 -肺 ⑥家鸽 -肺和气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⑥
9、鱼的呼吸器官是( )
A.鳍
B.肺
C.鳃
D.口
10、下列关于生物技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腐乳、面酱、酱油是利用乳酸菌发酵形成的
B.冷冻保存食品主要是因为低温可把微生物冻死
C.添加食品防腐剂可延长保质期,可随意添加
D.无土栽培可实现清洁、高效、无污染的工厂化农业生产模式
11、微生物一般“无影无踪”,但又“无处不在”。下列有关图中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②的主要区别是①无成形的细胞核
B.①和②都属于原核生物
C.②是一种真菌,真菌都是多细胞个体
D.③的细胞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12、人们常见的蜻蜓“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在进行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是( )
A.攻击行为
B.繁殖行为
C.防御行为
D.取食行为
13、通过学习,同学们对细菌和真菌有了一定的认识,下列相关总结,不合理的是( )
A.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B.细菌荚膜增厚形成芽孢可度过不良环境
C.青霉的直立菌丝顶端有青绿色的孢子
D.乳酸菌在无空气环境中繁殖速度快
14、202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减塑捡塑”,塑料危机威胁着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塑料危机致使海洋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甚至有可能被完全破坏,让我们“减塑捡塑”,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创美好家园。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的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C.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
15、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和真菌对人体可能有害,也可能有益
B.抗生素是一些细菌产生的抑制另一些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C.蘑菇和腐生细菌一样,能分解枯枝败叶,有利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D.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属于共生关系,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
16、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皮毛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维持生态平衡
17、黑尾胡蜂遭受到袭击时,群蜂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获得途径和功能上来看,其行为分别属于( )
A.先天性行为和社会行为
B.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
C.摄食行为和防御行为
D.防御行为和攻击行为
18、下列叙述中,能体现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大雨过后成群的蚯蚓爬到地面上
B.杜鹃将卵产在画眉的巢中
C.工蚁建筑蚁巢,兵蚁保卫蚁巢
D.成群的蝗虫啃食庄稼
19、下图分别为某实验小组探究“根哪一部位生长最快”实验时的红小豆根尖描线及根尖结构示意图,m对应的是根尖结构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0、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万余种,居全球第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环境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1、成体青蛙用___________呼吸。
22、动物多样性的保护要在 、物种、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易地保护以及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大熊猫措施中的 ;成都青龙场的大熊猫繁育基地属于保护动 物措施中的 。
23、蛙的发育过程要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_____)。
24、寄生:有些细菌和真菌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_____,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___、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___________引起手癣和足癣等。真菌还可以引起植物患病,如小麦叶锈病等。
25、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幼狮天生的利爪能够帮助它成功狩猎,本能地突袭那些引起它注意的目标,这非常有利于它的生存,然而,要想完全掌握捕猎技巧,还需要不断实践以积系经验。
资料二:蚕农发现,雌雄娥从茧中钻出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进行交配,否则,因寿命短暂会失去传宗接代的机会,雌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实现的。
材料三:随着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动物行为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很多野生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些重要行为丢失,如野马只会在水槽中饮水,为了恢复野马在野生条件下饮水能力,人们把原先导水入槽的橡胶管拉向水坑,一步步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从而恢复野马的野外生存能力。
(1)资料一说明,______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行为的优越性在于使动物能够______。
(2)资料二中,雌雄蛾依靠“气味”爬到一起,能散发这种“气味”的挥发性物质在生物学上叫做______,这一实例表明了动物个体间能够进行______。
(3)材料一、二中列举的两种生物的不同行为,即幼狮捕猎行为和蚕蛾的繁殖行为。从动物行为获得途径看,蚕蛾的行为应属于______,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_决定的。
(4)材料三中,野马所形成的到水坑饮水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______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
26、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由原始大气合成__,关于这一步,美国学者米勒已经作了实验验证,在实验中他用__模拟闪电.
27、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应当怎样保护?__________________。
28、蝗虫的天敌是青蛙等,如果人们随意捕杀这些有益动物,就容易引发蝗灾,这说明动物在维持______________中起着重要作用。
29、人的生殖过程中,受精卵形成部位是在____________,胎儿的发育在_________。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来自于_________,后期来自于_________。
30、软体动物的柔软的身体表面都有_____。昆虫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_____。
31、将下列生物的特征和生物名称连接起来
32、胎儿通过自身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从母体获得氧气和营养成分。(______)
33、“守道路畅通,保一方平安”是交通警察的职责所在,根据下列图示分析交警执勤的行为,回答相关问题:
(1)刘警官看到一辆行驶不稳的汽车由远而近驶来,主要是因为图甲中[]___________的曲度可以被调节,在[]___________上形成物像,最终形成视觉。
(2)刘警官迅速做出“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司机看到手势后,将车停下,至少需要___________个相关的神经中枢参与。
(3)“请出示你的驾驶证,行驶证”,随着刘警官声音的响起,司机图乙中[]___________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进一步检查车辆时,刘警官不慎被车后备箱内尖锐物品刺到手指,他立即缩手,请用图丙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___________,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
(5)司机遇到紧急情况时,人体内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人体反应更加灵敏。这一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
34、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高等植物有788种,隶属于113科382属,野生动物有200多种,其中20种属于啮齿目。现将保护区内的五种生物做如下分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1中字母代表的生物名称或结构:A__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_。
(2)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时,花、果实、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根据图2中西府海棠的简介推断其与图1中[_____]的相似程度最高。
(3)除了上述分类方法外,科学家还用七个分类等级将生物进行分类,西府海棠的部分分类等级如下:①蔷薇科、②蔷薇目、③苹果属、④西府海棠、⑤双子叶植物纲,请按照分类单位由大到小进行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