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自然现象是由熔化形成的是( )
A.树叶上的露
B.树叶上的霜
C.河面上的冰消融
D.群山间的雾
2、图为094型核潜艇,它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水下航行时是通过声呐系统发出的超声波感知附近海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B.超声波只能在水中传播
C.感知附近海域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D.潜艇上的船员不能听见超声波
3、关于凸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有会聚作用
B.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在一起的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C.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D.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
4、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击编钟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我们能够根据声音区分发声体是因为声音的音调不同
C.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它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D.敲响编钟后,观众听到悦耳的钟声属于噪声
5、汽车速度是72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船 1min通过1.5km的路程,则( )
A.船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6、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笛子演奏出动听的声音是笛子振动产生的
B.声速大小只与介质种类有关
C.不能听到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铃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D.真空中的声速是340m/s
7、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者的速度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时间之比为( )
A.8∶3
B.2∶3
C.3∶4
D.6∶1
8、关于教室内涉及到的一些物理量,下列描述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内的温度约为50℃
B.教室门的宽度约为90cm
C.教室内的空气质量约为300g
D.声音在教室内传播速度约为3.0×108m/s
9、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该同学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B.当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C.把物体从物距20cm处移动到物距8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D.当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大的像,投影仪利用这一原理
10、“农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对农谚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11、我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上出类拔萃。铸造青铜器的过程中,工匠先将铜料加热,制成铜液,然后将铜液灌进模具,冷却成型,铸造初步完成。铸造青铜器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液化后凝固
C.先熔化后凝华
D.先汽化后升华
12、如图,小明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没有沸腾之前不会汽化
B.水烧开后纸盒仍不会烧着,是因为湿纸不易燃烧
C.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D.水烧开后温度保持不变,仍需要吸热
13、《墨经》中最早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如图为书中绘制的示意图,下列现象与小孔成像形成原理不同的是( )
A.月食
B.阳光下的树影
C.玻璃幕墙反光
D.手影游戏
14、下列关于密度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已知,则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质量大
B.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C.固态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态物质的密度大
D.密度跟物质的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15、有甲、乙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它们的质量分别为400g、60g,体积分别为50cm3、12cm3。则( )
A.甲球一定是实心的
B.乙球一定是空心的
C.两球一定都是实心的
D.两球一定都是空心的
16、如图所示,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因和矫正做法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7、在“双减”政策之后,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小强参加了学校开设的乐器社团,一天他正在练习吹奏竖笛,课后小强结合刚学习的物理知识明白了优美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
A.嘴唇
B.声带
C.笛子
D.笛子内的空气柱
18、二十四节气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下列四个节气中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立春——冰化成的水
B.白露——草上的露珠
C. 霜降——枝头上的霜
D.冬至——房檐上的冰
19、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奶奶的老花镜是用凸透镜制作的
B.站在岸上的人看见水中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深
C.色光的三原色是黑、白、红
D.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快
20、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21、民间传统儿童游戏,手影游戏十分简便(如图),且历史悠久。《都城纪胜》记杭州瓦舍众伎“杂手艺”中就有“手影戏”一项。以下四个选项中与手影戏原理一样的是( )
A.湖中倒影
B.日食现象
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
22、中国古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能反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诗句是
A.绿树荫浓夏日长
B.楼台倒映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
23、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如下表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密度 | 物质 | 密度 |
水 | 冰 | ||
煤油 | 干松木 | ||
酒精 | 铜 | ||
水银 | 铅 |
A.同种物质,密度一定相同
B.不同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C.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密度大
D.相同体积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质量一定比铅块的质量小
24、相传“舜作萧,其形参差”,说明那时的萧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竹管排成的,如图所示。吹奏时,左边竹管比右边竹管发出声音的( )
A.音调低
B.响度小
C.音调高
D.响度大
25、生活中有很多的光现象:
(1)白天鹅公园湖畔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入镜,从物理学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
(2)如图所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________; 用温度计分别在不同色光区域测温,发现温度计放在________(选填“①”或“②”或“③”)区域时温度计示数上升得较快,说明在这一区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叫________.另一外侧也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光,其主要特性是___________。
(3)色觉正常的小明直接观察课本中的鹦鹉图片,看到它的嘴部为红色的,翅膀为蓝色的;他再透过红色玻璃纸观察同一图片,发现鹦鹉的嘴部呈_______色,翅膀呈______色.
26、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神舟十四号乘组轮换,开启了中国空间站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模式,如图,神舟十四号飞船与空间站分离时,以空间站为参照物,神舟十四号飞船是 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作为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飞船上涂有一层特殊固态物质,在高温下,发生 _____和 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两个过程都需要吸热,以防温度过高。
27、2009年7月22日,在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了“日全食”.如图所示是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位置的示意图,图中的A处是_______球,B处是_______球,日全食现象可用光的_______来解释。
28、夏日,蝴蝶在水面上翩翩起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当蝴蝶离水面越来越远时,水中蝴蝶像的大小应该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蝴蝶扇动翅膀,人们却听不见声音的原因是蝴蝶扇动翅膀发出的是___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9、影子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当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发生_________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多种色光。
30、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夏日的午后,小明坐车去万达,转角处驶来一辆正在工作的除尘水雾车,水雾车后跟着一道美丽的“小彩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_____现象;快到万达时,他看到万达大楼向阳的玻璃墙上,金光烁烁,这是光的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造成的;下车后,看到公交站旁的树下布满了圆形的“光斑”,“光斑”的形成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沿______传播。
31、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在寒冷的冬天,戴着眼镜从外面走进暖和的教室里,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使你看不清物体,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32、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某凸透镜后的光路图如图甲所示,凸透镜的光心在0cm处。把物体MN放在凸透镜前某位置,如图乙所示。
(1)把图乙中N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的光路补充完整______;(a平行于主光轴,b过0cm处);
(2)物体MN经凸透镜后成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就是利用该原理成像的。
33、如图所示,用12N的力握住重为5N的瓶子悬空静止不动,此时瓶子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N;若此时将手的握力增加到20N,则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4、测量首先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这个标准叫做__________。物理学中,质量是表示______多少的物理量,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______ _____。在物理实验室中测量质量的工具是___________。
35、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蜡烛的像,也便于确定像的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替代的是______(选填“蜡烛A”或“蜡烛A的像”),取二支外形相同的蜡烛做实验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______关系。看到蜡烛A的像是由光的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由此可知A的像是______像;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______(选填“A1”、“A2”或“A3”)。
36、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m/s,小李面对悬崖大喊一声,经1.4秒后听到经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求小李到悬崖的距离s=______米。
37、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800cm3、质量m=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就衔了很多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0.6kg的水.求:(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小石块的密度ρ石块=2.6×103kg/m3)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小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小石块后,瓶子、小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38、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大山,当汽车经过某处时,司机按响喇叭,经过2s后听到了回声。求:(声音的速度是340m/s)
(1)汽车从按喇叭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多远?
(2)按喇叭时汽车距离大山多远?
39、请完成下列光路图。
40、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边上方有一盏路灯,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图中A、B两点,其中一点是路灯的发光点,另一点是路灯的像点。请在图中画出水下E处的潜水员看到路灯的光路图。
41、如图所示,一木块静止在斜面上,请画出木块的重力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