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芜湖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C.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2017·南宁八中模拟)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B. 是否拥有努力向上的热情,是一个人年轻的标志之一。

C. 为营造全区“壮族三月三”良好的节日气氛,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全区放假两天。

D. 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使簇新的村落隐于一片朦胧中;   ,把群山涂抹得深深浅浅;风被山林阻断, 。天地犹如曲终人散的水晶宫殿,澄明而寂静。

①炊烟像水墨一样徐徐升起 ②霜雪是天上垂下来的纱幕 ③黛绿色的松林

A. ②①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4、下列各项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解说:句中的“朦胧”是动词。

B.蔚蓝的王国  往事依依  回忆我的母亲  最苦与最乐

解说:这几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这些绿色健康食品,将增加广大人民的生活品质。

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D.近期,人脸识别技术不断进入大众视野。

解说:这个句子中“近期”作状语。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古诗赏析。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本诗对卖炭翁的刻画主要运用了____、心理和动作描写。

2诗歌多处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______,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出______

3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描写了一个卖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由此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通过描写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反映了他悲惨的生活境遇。

C.“晓驾炭车辗冰辙”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突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北冥有鱼》中描写大鹏拍打水面,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

记得我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念过三年法文;老师教的方法既有问题,我也念得很不用功,成绩很糟(十分之九已忘了)。从十六岁到二十岁在大同改念英文,也没念好,只是比法文成绩好一些。二十岁出国时,对法文的知识只会比你现在的俄文程度差。到了法国,半年之间,请私人教师与房东太太双管齐下补习法文,教师管读本与文法,房东太太管会话与发音,整天的改正,不用上课方式,而是随时在谈话中纠正。半年以后,我在法国的知识分子冢庭中过生活,已经一切无问题。这一点你在莫斯科遇到李德伦时也听他谈过。我特意跟你提,为的是要你别把俄文学习弄成“突击式”。一个半月之间念完文法,这是强记,决不能消化,而且过了一晌大半会忘了的。我认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点,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这样才能基础扎实。贪多务得是没用的,反而影响钢琴业务,甚至使你身心困顿,一空下来即昏昏欲睡。——这问题希望你自己细细想一想,想通了,就得下决心更改方法,与俄文老师细细商量。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倘若你目前停止上新课,把已学的从头温一遍,我敢断言你会发觉有许多已经完全忘了。

(1)本文选自《傅雷家书》,这主要是傅雷儿子   的书信集,在他的关怀教育下,这个儿子最后成了一个   家。

(2)选文中傅雷回忆自己当初学习法文与英文的经历有什么作用呢?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鼓神

王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叹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沦落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锣鼓从街巷小院传出,听得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练锣鼓,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锣鼓敲得震天价响。

③敲锣打鼓的汉子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身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去,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摸了一下额头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耍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殷地望着他……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④可能感到再也推辞不了,张伯突然像运气似的抡了抡双臂,脱袄,扔衣,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突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挺立在群峰之上。他的眼睛充满了光辉,脸上透出神圣,在轻敲几下鼓沿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嗖”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窜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除了力的迸射,还有技的绽放。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

⑥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⑦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弱,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像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着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⑧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跋铿铿锵锵,而调度这阵势,创造这奇迹的老者,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气!他,这个人群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

⑨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③段划线句这样写鼓神张伯的用意。

3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前做了多处铺垫,如写姑娘媳妇儿往前推搡,写打鼓壮汉一脸虔诚,写后生们满脸殷殷,均为鼓神张伯的出场做了充分的铺垫。

B.第③段中写中青年汉子“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与下文写鼓神张伯的绝技形成对比。

C.文章第⑥段,一词一句,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有力地表现了在鼓声的震撼下思绪的飞扬。

D.题为“鼓神”,一是“神”在技艺,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二是“神”在精神,蕴藏着黄土高原的豪气及人类进取的精神。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个经常失意的年轻人,去向一位大师请教,大师接待他时,首先给他用温水泡了一杯茶水,年轻人没有品出茶的味道,大师于是再用开水给他泡了一杯茶水,年轻人喝了一口后立即品尝出茶的味道。大师说,人生就如品茶,要慢慢磨炼。

请以“磨炼”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