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一个行人突然横穿马路,一辆快速行驶的小汽车戛然而止。
B. 从此,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C. 柳宗元携弟一行游览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小石潭,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D. 一场车祸突如其来,张丽莉奋不顾身,勇救学生,赢得了“最美女教师”称号。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宽恕 相得益章 陨石 洗耳恭听
B.愕然 无可质疑 寒噤 消声匿迹
C.烦燥 天衣无逢 农谚 慷概淋漓
D.祷告 迫不及待 翩然 一拍即合
3、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是我们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中叶五百余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D. “初唐四杰”即初唐时期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洛宾王。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B.虽有至道(虽然)
C.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D.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5、阅读《蒹葭》,回答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文中词语解说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以景起兴,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所思不见的惆怅心情。
B.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大胆而热烈地传达出主人公执着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十分动人。
C.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D.这首诗虽然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但,从诗的内容看,它情感韵味更加浓重。
6、按照提示默写恰当的语句。
(1)《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明写潭中鱼,实写潭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描写潭中鱼动静相宜、灵动有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 A两眼紧紧地盯着他,听得入了神。
“小弟弟,我小时候跟你差不多,”B说。“浑身是劲,总想反抗,就是不知道力气往哪儿使。我家里很穷。一看见财主家那些吃得好穿得好的小少爷,我就恨得牙痒痒的。我常常狠劲揍他们。可是有什么用呢,过后还得挨爸爸一顿痛打。单枪匹马地干,改变不了这个世道。你完全可以成为工人阶级的好战士,一切条件你都有,只是年纪还小了点,阶级斗争的道理,你还不大明白。小弟弟,我看你挺有出息,所以想跟你说说应该走什么路。我最讨厌那些胆小怕事、低声下气的家伙。现在全世界都燃起了烈火。奴隶们起来造反了,要把旧世界沉到海里去。但是,干这种事,需要的是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而不是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儿;需要的是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而不是战斗一打响就像蟑螂躲亮光那样钻墙缝的软骨头。”
B紧握拳头,有力地捶了一下桌子。他站起身来,两手插在衣袋里,皱着眉头在屋里大步走来走去。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选文中的人物A是_______________,人物B是_____________。(填写人名)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对选文中的划线句加以赏析。
“干这种事,需要的是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而不是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儿;需要的是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而不是战斗一打响就像蟑螂躲亮光那样钻墙缝的软骨头。”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西便门茶话
李国文
①如今,在大城市里,平民化的茶馆屈指可数,广东虽有早茶一说,但那里的吃喝与茶馆的茶趣,已不完全是一回事了。北京也有大碗茶一说,而且冠以老舍先生的名字,然而外宾日多,堂会日盛,与旧日平头百姓、贩夫走卒的茶馆文化,颇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我并非国粹主义者,从来不认为凡旧东西皆是古董,就必定应该珍惜,应该保留。但这种绝对中国式的联络感情的交往方式,渐渐退出社会生活,走向消亡,实在是有点遗憾的。
②这种天南海北,云山雾罩,谈笑风生的茶馆,与西方注重精神的交流,讲究繁文缛节的文化沙龙,品味是迥然不同的;也与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倾向于享受人生,主题在于谈情说爱的派对,也毫无相似之处。中国人的茶馆,说实在的,是一种大众化的乐趣,是一种老少咸宜、对谁都敞开门户的活动,是一种绝不强求一致,允许自行其是,但愿心安理得的讲究“怡悦”二字的聚会。
③茶,是一件好东西。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国人几乎都好喝茶,但不知为何,同胞们却不十分懂得茶的宽容精神,茶馆里的自由气氛,以这种精神和气氛指导自己的人生,实在很奇怪的。在茶馆里,不必像沙龙那样,都得谈一个高雅的题目,穿燕尾服,戴白手套,有话没话,总是要绉上几句,以示自己不是傻瓜。泡茶馆的饮客,那可自由多了,衣着不必整齐,坐姿不必考究,花钱不必太多,更重要的,言谈不必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卖弄学问,摇头晃尾。更不必学文坛上那些假洋鬼子、二道贩子,杜撰几个洋名词来吓唬人。坐在长条板凳上,喝着滚烫的热茶,想说就说,愿骂就骂,谈天说地,神侃胡聊。或陈谷子烂芝麻,旧日情怀,往事余韵,沉湎于回忆之中,不觉日之将午。或街谈巷议,稗史演义,小道消息,花絮轶闻,以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讲者信口,闻者随便,喷饭叫绝,拍案而起,那该是何等爽快和惬意啊!
④做一个自然的而不是矫揉做作的人,那岂不也是难得的幸福嘛!再说,时髦青年的派对,那一个“对”字,音译得实在是很传神的。于是,就有小儿女们成双成对的好戏,必然出现或卿卿我我,喁喁情话;或搔首弄姿,撒娇嫉妒的很费心力去应付的场面。而到茶馆里来坐一坐的饮客,很少有不识相在那么多双眼睛下,示爱调情的。这些喝茶的,本求一个轻松自在的忘我境界,恐怕就不会在这种场合,掀起感情上的波澜了。所以,一杯在手,虽然说不上四大皆空,万念俱灰,但至少在茶水的香味中,暂时把生活的烦恼,日子的艰窘,工作中的不愉快,家庭里的纠葛等等头疼事,放在一边,这就是只有一盏清茶能起到的功效了。对一个在沙漠中跋涉的旅行家来说,有一片歇脚的绿洲,岂不等于上帝的笑脸嘛?
⑤琴弦绷得太紧,就有断的危险;茶杯陡冷陡热,很可能就会爆裂;一个人,神经要是总处于紧张状态之中,没准会生出毛病。所以,要学会饮中国茶,要懂得饮茶的宽容放松之道。君不见茶馆里何其熙熙攘攘,又何其气氛融洽?高谈阔论与充耳不闻并存,驴吸鲸饮与徐徐品味同在。在茶馆里,没有什么一定要领袖群伦的人物,大家平等,彼此彼此。只有这样一杯清茶的氛围,心能静得下来,气能平得下去,这就只有茶能起到调和作用。如果是酒的话,火上加油,双方肯定剑拔弩张不可。
⑥因此,以茶代酒,永远不会胡说八道。以茗佐餐,必然会是斯文客气。这世界上只有喝茶人最潇洒,最从容,不斗气,不好胜,我们听说过喝啤酒的冠军,喝白酒的英雄,但饮茶者才不屑去创造这些记录呢!有一份与他人无干,只有自己领受的快乐,就足矣足矣了。咖啡太强劲,可可太甜腻,饮料中防腐剂太多,汽水类含有化学物质,唯独茶,来自本国土地的饮品,有着非舶来货所能相比的得天独厚之处。清心明目,醒脑提神,多饮无害,常饮有益,尤其茶的那一种冲淡清逸,平和凝重,味纯色雅,沁人心脾的品格,多多少少含有一点做人的道理在内。
⑦茶馆是渐渐地少了,但饮茶之道还是应该提倡的。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列举“广东早茶”、北京大碗茶”的事例,是为了与“平民化茶馆”作比较,突出具有茶趣和平民化特点的茶馆文化。
B. 第②段中作者提出西方文化沙龙注重精神交流讲究繁文缚节,委婉表达了对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中国人茶馆的委婉批评。
C. 第③段中令作者感到实在很奇怪的事是中国人虽然几乎都好喝茶,但不很懂得饮茶之道,以宽容自由的精神和气氛指导人生。
D. 第⑥段中提到的“做人的道理”指的是饮茶者能够通过喝茶调和心态,不乱说话,对人斯文客气,潇洒从容,不斗气,不好胜
【2】结合上下文,请简要阐述第④段末画线句的含义。
对一个在沙漠中玻涉的旅行家来说,有一片歇脚的绿洲,岂不等于上帝的笑脸嘛?
【3】文末作者认为应该提倡的“饮茶之道”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
9、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有形的,如学校围墙;也有无形的,如“可悲的厚障壁”。有形的墙,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形的墙,我们有时难以回避。有的墙是安全的保障,是迷人的风景,是故事的载体……有的墙是感情的隔膜,是观念的差距,是文明的枷锁……有的墙需要筑,有的墙需要拆。有的人在筑墙,有的人在拆墙,有的人在读墙。这其间定会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鲜明的形象,许多深刻的道理。
请以“墙”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题目中必须出现“墙”宇。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