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脑畔(bàn) 缅怀(miǎn) 目眩(xuàn)神迷 不知所措(cuò)
B.两栖(qī) 瞭(liào)望 强聒(guō)不舍 络绎(yì)不绝
C.龟(jūn)裂 沟壑(hè) 草长莺(yīng)飞 潺(chán)潺流水
D.蛮横(hèng) 褶(zhě)皱 窈(yǎo)窕淑女 拾(shè)级而上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欺侮(wǔ) 眼眶(kuàng) 地壳(qiào) 大煞风景(shā)
B.冗杂(rǒng) 沙砾(lì) 两栖(qī) 悄怆幽邃(qiǎo)
C.缄默(jiān) 臀部(tún) 棱角(léng) 目眩神迷(xuàn)
D.龟裂(jūn) 瞭望(liáo) 布衾(qīn) 窈窕淑女(tiǎo)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纳闷(mèn) 卑鄙(bì) 不修边幅(fú)
B.襁褓(qiáng) 引申(shēn) 阳奉阴违(wéi)
C.绚丽(xuàn) 笨拙(zhuó) 袖手旁观(xiù)
D.卑劣(liè) 剥削(xuē) 强词夺理(qiǎng)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见义勇为的事迹屡屡见诸报端,这样的“正能量”应该多多益善。
B.暑假就像一位故人,纷至沓来与我相约在这炎炎夏日。
C.他自持才高,目空一切,从不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
D.两兄弟从未经历过这种欢迎场面,只能面面相觑,在前呼后拥下穿过人墙。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天平山中
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②,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②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1)请简要分析“茸茸”“树树”的表达效果。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突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一)
考事行了大半年,才按临兖州府。生童共是三棚,就把这件事忘断了。直到第二日要发童生案,头一晚才想起来。说道:“你看我办的是甚么事!老师托我汶上县荀玫,我怎么并不照应?大意极了!”…… 忙把已取的十几卷取了,对一对号簿,头一卷就是荀玫。学道B看罢,不觉喜逐颜开,一天愁都没有了。……传进新进儒童来。到汶上县,头一名点着荀玫,人丛里一个清秀少年上来接卷,学道B问道:“你可是A的门生?”荀玫道:“这是童生开蒙的师父。”B道:“是了,本道也在A门下。因出京之时,老师吩咐来查你卷子,不想暗中摸索,你已经取在第一。似这少年才俊,不枉了老师一番栽培,此后用心读书,颇可上进。”荀玫跪下谢了。候众人阅过卷,鼓吹送了出去,B退堂掩门。
(二)
①潘三同他回家,拿二百两银子以为笔资。潘三道:“你现今服也满了,还不曾娶个亲事。我有一个朋友,姓郑,他有第三个女儿,托我替他做个媒。我一向也想着你,年貌也相当。……你且落得招在他家,一切行财下礼的费用,我还另外帮你些。”C道:“为甚又要你费钱?”潘三道:“我和你是一个人,再帮你几两银子,分甚么彼此?你将来发达了,愁为不着我的情也怎的?”C着实感激。潘三果然去和郑老爹说,取了庚帖来,择定十月十五日入赘。……潘三替他在书店左近典了四间屋,价银四十两,又买了些桌椅家伙之类,搬了进去。到得一年有余,生了一个女儿,夫妻相得。
②次晚,(给谏)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里向C说道:“家老爷有一外甥女,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现在署中,家老爷意欲招您为甥婿。着小的来向您叩喜。”C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③蒋刑房说:“潘三哥在监里,前日再三和我说,听见尊驾回来了,意思要会一会,叙叙苦情。”C道:“潘三哥是个豪杰,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蒋刑房道:“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么赏罚不明?”C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
【1】文中A、B、C分别是谁?请写出他们的姓名。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2】请理清并叙说A、B、荀玫三人之间的关系。
【3】A、B、荀玫之间故事的演进、C由善良变丑恶,其中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整本书评价一下。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看猫头鹰
我跟爸爸出去看猫头鹰,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那时候已经三更半夜了,我们一直都没睡觉。外面没有风。那些大树直挺挺地站着,像一座座高大的雕像。月光耀眼,天色很亮。背后远远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笛音低沉,拉得很长,就像一首歌,听起来好忧伤,好忧伤。
爸爸早把我的毛线帽拉低,盖住我的耳朵。但是隔着帽子,我还是听得到声音。农场里的一只狗,跟着汽笛叫了起来。接着,第二只狗也叫了。火车和狗,齐声歌唱,唱了好一阵子。叫声消失以后,四周静极了,就像在梦里。爸爸,还有我,一直向着树林走去。
我们“沙沙沙沙”地踩着松脆的雪,留下小小的灰色脚印。地上拖着爸爸长长的影子,我的影子却又短又圆。隔不多久,我就得奔跑几步,才能跟得上爸爸。我那又短又圆的影子,也跟着我跌跌撞撞。但是我没喊累,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爸爸一直就是这么说的。我盼望跟着爸爸一起去看猫头鹰,已经盼望好久好久了。
我们走到了松林地带。在亮亮的天色里,一棵棵的松树,看起来黑黑的,尖尖的。爸爸举手做了个手势。我立刻收住脚步,在原地等着。爸爸向上看,好像要找天上的星星,又像在察看空中的一张地图。月光使他的脸看起来像是戴上了银色的假面具。他开始呼叫起来:
“呼,胡胡胡胡——呼!”学的是大角猫头鹰的叫声。
“呼,胡胡胡胡——呼!”
他叫了一阵,又叫了一阵。每叫过一次,他就会停一下。我们两个也都竖起耳朵,静静地听一会儿,但是什么也没听到。爸爸耸耸肩膀,我也耸耸肩膀。我并不难过。我的几个哥哥都说过:猫头鹰是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的。
我们再往前走。我感觉得出天气的寒冷,就像有人用冰冷的手掌按在我的背上。我的鼻子、我的面颊,里热外冷,冻得发疼。但是我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安静,一定要坚强。
我们走进了树林。那些树影,比我见过的任何东西都要阴暗,遮掩了地上的白雪。蒙在嘴上的围巾,温溫湿湿的,毛茸茸地护着我的嘴。深更半夜,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躲在黑黑的大树背后呢?我问都没问。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勇敢。
我们来到了黑森林中的一片空地。月亮高高挂在天空,月光就像对准着空地的中央照下来。月光下的雪,看起来,比瓷碗里的牛奶还要白。
我喘着粗气。爸爸听见了,做手势叫我别出声。我赶紧用手套捂着围中,围巾捂住我的嘴。我用心地听。爸爸又呼叫了起来:
“呼,胡胡胡胡——呼!”
“呼,胡胡胡胡——呼!”
我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在这冷空气中,听得耳朵发疼,看得双眼蒙上一层雾。爸爸仰起了脸,打算再呼叫一次,但是他还没开口,就有回应的声音穿过树丛,传了过来。
“呼,胡胡胡胡——呼!”
爸爸脸上有了笑意,他回应了一声:“呼,胡胡胡胡——呼!”
然后,他跟猫头鹰,就像在那儿谈天,谈起了晚餐、树林、月亮和寒冷的天气。我松开了捂住围巾和嘴的手套,开心得想笑出来。
从草地边缘、树丛上面传来的猫头鹰叫声,越来越近了。草地上却没有一点动静。忽然间,一个猫头鹰的影子,从地上的大树影里分离开,向着我们的头顶飞过来。我们看着,嘴里发热,却不出声,许多想说的话一句也没说。飞过来的黑影又发出了叫声。
爸爸拧亮了他的大手电筒,正好照到那只刚要停落在树枝上的猫头鹰。
我们跟那只猫头鹰,你看我,我看你,看了一分钟,三分钟,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也说不定。
后来,那只猫头鹰就扇动它的大翅膀,从树枝上飞开了,像一道无声无息的黑影。它飞回树林里去了。
“该回家了。”爸爸对我说。
我知道我可以说话了,也可以放声地笑。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一声不响,像一道影子。出去看猫头鹰,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
([美]珍·尤伦 文,林良 译)
【1】在去看猫头鹰的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我”想起了一些话,“我”克服了困难。仿照示例,用“虽然……但是……因为……”概括情节。(两个即可)
(示例)虽然“我”跟着爸爸跌跌撞撞很辛苦,但是“我”没有喊累,因为“我”想起了爸爸说“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我赶紧用手套捂着围巾,围巾捂住我的嘴。(人物描写角度)
(2)我们跟那只猫头鹰,你看我,我看你,看了一分钟,三分钟,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也说不定。(修辞手法角度)
【3】好故事常给人想象空间。爸爸说“该回家了”,他们回家的画面会是下面哪幅图呢?结合你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说说理由。
【4】成长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有时候“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结合文本,探究“我”怎样在无声中成长的。
9、题目:____________在心间流淌
要求:①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再作文。②叙事要完整,要注意记叙的线索;内容充实、具体,要说真话,抒真情。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