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省晋城市初二上学期一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如图这幅美术作品《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再现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这幅作品直接相关的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开国大典的举行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三大改造的完成

2、“20世纪初,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继续探索救国之道,深感以往的努力方向,过于偏重西方形式的模仿,未曾触及西方立国的根本精神。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与这段话中“首须变革人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邓小平开始对各方面工作做全面调整

B.林彪叛逃事件的发生

C.粉碎四人帮

D.四五运动

 

4、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次会议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两个凡是”

C.四项基本原则

D.“三个代表”

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和居住、言论、出版信教等自由。这主要体现了以下哪一思想

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权主义

6、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日,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则日,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有

①开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某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A.土地改革

B.民主与法制建设

C.国有企业改革

D.建立经济特区

8、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B.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从幼年走向成熟

C.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长征途中,红军跳出了敌人重重包围的历史事件是(     

A.四渡赤水河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吴起镇会师

10、有学者指出:“总而言之,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场战败标志了清王朝的即将灭亡,并且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这场“败仗”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邓小平同志有一段著名的论断:“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对这一论断最准确的理解是(     

A.对外开放就是要全面学习西方的一切成果,能促进经济发展就行

B.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能发展经济就是改革的目标

C.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只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

D.发展经济可以不惜一切手段

1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这表明中国(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积极发展全方位外交

C.立志成为世界一流大国

D.开展与邻近国家的合作

13、邹容的《革命军》,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与之相符合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A.民主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族主义

14、在近代历史上,我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其中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

A. 英国   B. 俄国   C. 葡萄牙   D. 日本

 

1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6、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这样做是为了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

C.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D.消灭地主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17、作家冰心曾说:“我启蒙的第一本书,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线装的《国文教科书》……我的第一本小说集《超人》和第一本诗集《繁星》也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说明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  )

A.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B.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学

C.推动了新闻事业的繁荣

D.改变了中国近代社会

18、“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是一次革命战争中的誓词,其“军阀”主要是指北洋军阀,“总理”即孙中山。与这一誓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9、思宇同学的笔记中有下列内容,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A.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义和团运动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一一中国同盟会

C.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中共七大

D.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论联合政府》

20、解放战争结束后,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右图所示战役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评价是“不可思议”。下列内容中与该战役相关的是(   )

A.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B.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

C.为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黑暗统治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2001年,中国加入了____,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将中国带入全球贸易体系,参与全球竞争。

22、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行_____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_________ __________

 

24、1853年为巩固政权太平天国颁布建国纲领《______________》;严复译述《____________》把西方进化论介绍到中国

 

25、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这首歌中的“生日”是指____月1日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实现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得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论——

(3)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4)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事件——

27、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________的正式建立;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为目的,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________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锋,经过浴血奋战,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

2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交通运输建设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公路、______、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______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29、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 ______,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 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0、九一八事变:①时间:___________借口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导致此结果的原因:蒋介石采取___________政策②东北人民组织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派___________等在东北组织___________抵抗日军的侵略。

③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标志)中国人民的___________开始了。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该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宪法规定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

(3)1968年10月,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大量伪证的情况下被开除出党,次年在河南开封含冤去世。共和国主席遭到残酷迫害说明了什么?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在思想和组织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2、请以《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

(1)写出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筹备工作的会议及会议的时间、地点。

(2)写出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标志性事件及意义。

(3)写出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三例,并写明其时间、意义。

(4)写出由以上事件给你带来的感悟。

(5)表述成文,字数260字左右。

33、请列举新文化运动所提倡和反对的相关内容。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引自《贼情汇纂》

材料二 ……上海情形实属万分危急,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现据薛焕奏,英、法文武各员颇为出力,且法国轮船为我开炮击贼。是其真心和好……上海为通商要地,自宜中外同为保卫……但于剿贼有裨,联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

——引自《筹办夷务始末》

(1)根据材料一思考,作者站在怎样的立场上?请说明理由。

(2)材料一反映出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存在什么问题?(概括要点,不要抄袭原文)

(3)材料二表明清政府在内外政策上有什么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与客观原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