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初二上学期一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使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的事件是

A.遵义会议

B.飞夺泸定桥

C.强渡大渡河

D.巧渡金沙江

2、董必武于1961年写了一首怀念战友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请问,董老诗中写的是哪一次会议?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中共一大

3、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列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逻辑关系的是(     

A.列强瓜分中国——《北京条约》——门户开放

B.抗日战争——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

C.国民革命——黄埔军校——一二·九学生运动

D.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途径

③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④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人民日报》的社论见证时代风云、书写社会变迁,勾勒出国家民族发展的轨迹。下列社论发表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是(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

C.《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D.《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6、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洛川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大

7、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A.

B.

C.

D.

8、下图是一枚俗称“袁大头”的民国货币。从钱币上的“中华民国三年”的字样可判断它铸造于

A.1912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15年

9、“敌我在台儿庄已血战一周,胜负指数决定于最后五分钟。援军明日中午可到,我本人也将于明晨亲来台儿庄督战。”材料中的“我本人”是指

A.李宗仁 B.彭德怀 C.周恩来 D.聂荣臻

10、“打倒列强除军阀”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合作共同北伐的战歌。北伐的主要对象不包括(     

A.张作霖

B.吴佩孚

C.汪精卫

D.孙传芳

11、归纳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某同学发现很多名画家特别擅长画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做了如下搭配,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板桥──竹

B.齐白石──虾

C.张大千──猴

D.徐悲鸿──马

12、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C.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确立人民当家作主

13、著名党史专家金冲及指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陌生的工作;对全国资源的情况缺乏调查;抗美战争仍在进行;没有编制中长期经济建设计划的经验;苏联援助建设的一此重大项目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只能在编制过程中实行,不可能在有了完整的计划后实施。材料旨在表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目的

14、《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废除一切私有制、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基层组织。以下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参照西方制度设计的社会改造方案

B.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

C.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曾在太平天国控制区域内广泛实施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家主席

C.全国政协

D.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

16、下列事件发生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将它们按照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①袁世凯称帝   ②宋教仁遇刺   ③二次革命   ④护国战争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17、1921年7月,上海。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的10多位有志之士,怀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法租界的一处幽静小院,轻轻叩响铜环。材料中所描述的事件

A. 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 修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纲领

D.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18、某校八年级四班的学生收集反映近代史的影片,供同学们活动课上学习,如果将他们收集到的影片按所反映时间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整理,应该是

《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甲午风云》《林则徐》

A

B

C

D

 

19、列强侵略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量攫取中国主权和利益。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中英《南京条约》——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B.中日《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辛丑条约》——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沙俄割占中国 150 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0、在历史学习中,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关联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C.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条约》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______

22、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   1983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衡阳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改革开放中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小伙子打工的城市是

 

23、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中美《____》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在中国的侵略权益;《马关条约》割_____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4、政治、经济方面

(1)目的:巩固_______,争取抗战胜利。

(2)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______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3)结果: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意义:敌后战场与__________相互配合,构成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依据是(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依据是( )

26、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________”,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1928年年底,张作霖的儿子________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27、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______成立。中共中央所在地______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8、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西藏和平解放。

29、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2)中国地主阶级被消灭——

(3)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5)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30、1946年6月,蒋介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_____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1947年夏_____、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这100年间,我党追求民主,贯彻民主,凡是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都要举行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利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何时在哪次会议上确定的?

(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以后,哪次会议拉开了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性会议是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做出了怎样的调整?

(4)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成绩显著。这得益于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路线是哪次会议提出的?这一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2、在中国近代史上,台湾和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回归——分离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是哪一年被日本侵占去的?原因是什么?

(2)台湾又是什么时候回到祖国怀抱的?原因又是什么?

(3)今天,海峡两岸骨肉分离,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你有何感想?

33、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材料二:2015年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材料三: 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请回答有关问题:

(1)材料一中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兴起和胜利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随着抗战的胜利,被日本统治达50年之久的什么地方回到了祖国怀抱?

(5)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6)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谈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时代》周刊是西方观察认识研究中国的一把标尺。有观察者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而如今,习近平执政以来在国际事务当中,包括外交事务当中所采取的一些行动,进一步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不可否认的是,《时代》的讲述始终建立在西方语境的基调之上。透过这些叙述,我们看到的一切,皆可被概括为一个现象:世界在变,中国在变。

材料一

图一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时代》作如此描述:“对毛泽东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荣耀。5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

材料二

图二

19501211日毛泽东再次登上《时代》封面。《时代》对封面人物的描述:“他的军队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遭受到了痛击。”

材料三

图三

19791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们进入了北平”预示着中国哪一场革命的胜利?

(2)材料二中“他的军队”指的是哪支军队?“痛击”指的是哪一军事战争?这次“痛击”体现了这支军队哪些精神品质?(至少列举出一种)。这次“痛击”对我国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指的是我国实施的哪项决策的结果?为了打开中国的国门,我国的首要举措是什么?打开国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意义?邓小平同志也因其对中国发展的重要贡献,被国人尊称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