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注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门监 潜心贯注 忿然(fēn) 迭起(dié)
B.深邃 迥乎不同 彷徨(pánɡ) 镐头(ɡǎo)
C.镶嵌 锋茫毕露 谰语(lán) 校注(xiào)
D.烦躁 大廷广众 晌午(xiǎnɡ) 震悚(sŏnɡ)
2、下列常识性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山界》的作者陆定一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浙江杭州人。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抬》。这部集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琐记》里也都曾提及“长妈妈”。
C.《资治通鉴》和《乐府诗集》分别由北宋的司马光和郭茂倩编,前者是我国第一部、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后者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
D.《老王》的作者是杨绛,本名杨季康,作家、学者、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学习雷锋精神,学校开展与策划了“走进社区,服务大家”的活动。
B. ‘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得到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 。
C. 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D. 董卿在主持《朗读者》节目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令观众目不暇接。
4、 下列选项中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搭配不当:效率与改进不当,将效率改为提高)
B.各地纷纷采取追踪病源、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新冠肺炎不再扩散。(搭配不当:去掉“不再”或“不”,或将“不再”改为“继续”)
C.期末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逻辑错误:应该为“时间安排不合理,复习重点不突出”)
D.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前后不搭配:应改为“昆明的三月”)
5、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在作者笔下,小桃树是坚强,是希望,是梦的精灵。
B.文章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小桃树恶劣的生长环境和不幸的遭遇,从而反衬、烘托了小桃树的坚韧。
C.小桃树代表了奶奶对“我”的恩情:呵护着的是“我”“我”的梦想、“我”的幸福。
D.文中“奶奶”这个人物可有可无,因为本文主要是通过小桃树来托物言志的。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龙潭公园自有它迷人处。东湖的湖心岛,面积不大,像金龟伏在波中。岛上_________________。每当晨光熹微之时,_________________。霎时,岛上充满了活力:有人忙着选水窝,有人忙着整理钓竿,有的则往水里抛撒鱼食。一阵“动乱”之后,_________________,一切又变得无声无息。
①杂花丛丛,杨柳婀娜,芳草鲜美 ②杨柳婀娜,芳草鲜美,杂花丛丛
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着笑吟吟的钓客 ④笑吟吟的钓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
⑤岛上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 ⑥岛上除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外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形容不易捉摸)
B.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明令取消或禁止)
C. 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D. 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卖蒜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 ”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 ) ②卒不肯告人姓氏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3】①甲文作者详写卖油翁“酌油”情节的原因是什么?
②乙文塑造了两个人物:杨二相公和卖蒜叟,这两个人物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4】甲乙两文通过讲故事阐明道理,说说你从这两个故事中分别得到的启示。
9、古诗文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杜牧)
(2)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3)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约客》赵师秀)
(4)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贾生》李商隐)
(5)一道残阳铺水中,________________。(《暮江吟》白居易)
(6)兰溪三日桃花雨,________________。(《兰溪棹歌》戴叔伦)
(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中石兽》纪昀)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岁的月亮
①15岁的我,像一只困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初三”和“毕业班”,是两个令人紧张的词,我烦躁不安,因为我向班主任请假回家,却被拒绝了。
②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脑海里反复盘旋着请假时老师的样子,他板着脸对我说:“认真读书,没事不要随便请假,才星期三!”处在执拗而又任性的年纪的我,是不会理解老师的苦心的。看着老师的背影,我几乎绝望了。班主任年纪不大,非常敬业。他的宿舍与教室只有一墙之隔,要从他的眼皮子底下“逃跑”是不可能的。
③可是,我想回家,想吃母亲做的热饭、热菜,想在自家的热被窝里好好睡一觉。我不知从哪里来的胆量和勇气,头也不回地冲出教室,学着那些调皮男生的样子从走廊的水泥栏杆上滑下,再从下面的花坛跳出去。我栽在花坛里,打了一个滚,把一丛菊花砸得东倒西歪。我得意地爬起来,朝家奔去。
④到家时,我早已饥肠辘辘。母亲炒了一碗米饭,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她坐在我面前,摸摸我的额头,柔声问我哪里不舒服。
⑤我说:“没哪里不舒服啊。”
⑥母亲的脸色变得有点难看,不停地数落我,内容无非就是要我认真学习。
⑦门外传来父亲的声音,母亲拿起手电筒,迎了出去。父亲看到我的第一句就是:“向老师请假了没有?”我答不上来。“啪!”我的身上重重地挨了一巴掌。记忆中,父亲性子温和,比母亲有耐心,很少打我。打了我一巴掌后,他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门后的扫帚朝我扑过来。父亲一边打,一边骂我不争气,小小年纪就学会逃学,长大了肯定是个没用的人。
⑧不争气的泪水奔涌而出,不是因为被打后的痛,而是父亲骂我的话。逃学,在我看来,是一些成绩差、表现很不好的学生干得事,是一件让人深恶痛绝的事。而我,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经常被老师夸奖、被同学羡慕。这一次,仅因为回家,我就成了逃学的坏孩子。15岁的我背起书包,摇摇晃晃地走出家门,赶往学校。
⑨月亮真好,又圆又大,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安安静静地镶嵌在夜空中。四周静极了,偶尔有几声虫鸣,犹如优美的小夜曲。恍惚间,我听见有人呼喊我的名字,越来越近。那是父亲的声音。我赶紧拐进树林,蹲在一片灌木丛里。他走远了,我才站起来,揉了揉有些发麻的腿。
⑩我在树下穿行,月亮在树梢间穿梭。很快,我走出这片小树林,来到山脚下的一个水塘边。冰盘似的月亮倒映在水里,我捡起一块石头,朝水中的月亮砸去,刹那间,满池小星星闪闪发光。
⑪回到学校时,同学们还在上晚自习,我既不敢去教室,也不能去寝室——寝室门锁着,也不敢在校园里晃荡,害怕碰到某个老师。我穿过白杨树木,跑到操场上,那里空无一人。我坐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下课后跟着同学们一起进寝室。
⑫一进寝室,同学们纷纷涌上来问我去哪里了。原来,父亲来学校找过我。然后老师来了,站在门外大声问我回寝室没有。我出来回答了他,他说:“你父亲在等着我回电话。”
⑬第二天早上,我去教室上早自习。我看见教室门口站着一个人,披了一身细细密密小水珠,头发蓬乱,眼窝深陷,两眼赤红,本就皱巴巴的脸就像茄皮。穿着一件破了袖子的外衣,一双旧解放鞋上沾满了湿润的黄土。他把一罐头瓶腌菜递给我。他的手很凉,皮肤粗糙得仿佛腐朽干枯的老树皮。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扯了几下,想说什么,最终却什么也没说。
⑭我低下头,一大串眼泪摔碎在我的脚背上,就像那一夜的水塘里,被我砸碎的月亮。
【1】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完成对故事情节的概括。
①在学校,“我”请假回家被拒,鼓足勇气逃学回家。
②到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二天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句子。
(1)他把一罐头瓶腌菜递给我,他的手很凉,皮肤粗糙得仿佛腐朽干枯的老树皮。(从修辞的角度)
(2)我低下头,一大串眼泪摔碎在我的脚背上,就像那一夜的水塘里,被我砸碎的月亮。(加点字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3】本文从题目到结尾四次写到“月亮”,有什么用意?
【4】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父亲,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父亲和“我”两个人,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11、(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 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文章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文章第⑥段写了奶奶在那个灾荒年戴着玉心佩去了镇上,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在祭祀完后分给了“我”和小伙伴。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第⑦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在文中所起作用的理解。
12、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最亮的星》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_________的旅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500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