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没想到在机场又遇到了大名鼎鼎的于教授,他欣喜若狂,迎上前说道:“久仰大名,今日再次相见,倍感荣幸。”
B. 在校友徐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校长慷慨激昂地对同学们说:“这既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敝校的荣耀。”
C. 作为负责接待的办公室主任,他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诚挚道歉:由于事务繁忙,照顾不周,请海涵。
D. 拿到来之不易的央视主播敬一丹的签名,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不停念叨:我一定好好惠存。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陈淏子 ① 亲自实践, ② 善于总结别人的经验,并提到理论的高度。陈淏子曾举了这样的例子: ③ 有的人很喜欢养花,常常从千里之外把心爱的花带回家, ④ 不到半年就枯死了,或者再也不开花了。他说:“这是 ⑤ 不知道它的特性。 ⑥ 掌握了它的特性,没有不长的树木,没有不盛开的花草,这全凭种花人的细心观察。”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除了 | 还 | 即使 | 然而 | 由于 | 只有 |
B | 不仅 | 而且 | 虽然 | 但 | 因为 | 只要 |
C | 既 | 又 | / | 却 | 由于 | 如果 |
D | / | 也 | 固然 | 可是 | 因为 | 一旦 |
A. A B. B C. C D. D
3、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读书,认识古今有思想的人,让我们生活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生活在更加广阔的思想世界里。读历史,让我们突破自己狭隘的视角,站在社群、民族、国家以至文明的角度,了解文明的变迁、社会的兴衰。宋太宗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A.yì zhì xiá juàn
B.yì chì xiá juăn
C.ài zhì xiá juàn
D.ài chì xiá juăn
4、至今仍有遗存傩堂仪最为完整的是哪个以下民族?( )
A.贵州苗族
B.云南白族
C.贵州土家族
D.贵州布依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C. 古装玄幻仙侠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自在浙江卫视热播以来,不少女粉的心被剧中“夜华”的扮演者赵又廷俘获。赵又廷微博点击率在短时间内猛增。
D. 鉴于自然科学“双刃剑”的性质,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给人类的带来好处的同时,会不会因信息被滥用或错用而产生严重后果。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历史考古,是以考古学物质文化定义“文化圈”,在有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的时期,则附会以古史记载的族属,这样“物质文化圈”便成为“民族文化圈”的替代品,于是追溯“考古学文化”便可以成为寻找古代民族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西方考古学传统中一般认为始自德国历史语言学家科西纳,后由柴尔德发扬光大。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安特生一开始就试图通过寻找仰韶文化的来源,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有研究者论证了仰韶文化就是虞夏文化。此后,本土化的文化历史考古虽然被称为“区系类型”学说或者文化谱系研究方法,但按照俞伟超、张忠培的说法无非就是“通过考察我国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来研究中国这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而三代考古至今仍然热衷于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来探讨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进而“追迹三代”,更何况在中国考古学中,最先规范考古学文化的夏鼐,利用的就是柴尔德考古学文化的概念。
(摘编自张弛《民族与革命——百年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
材料二:
以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方法揭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始终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的主流。这里所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具体指建立在考古类型学基础上、着眼于中国整体的长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前提,就是认为考古学文化和某些特定的人群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整体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目的是试图理清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谱系、脉络和结构。聚落考古学或者社会考古学重点在考察某个聚落或者某个区域社会的状况,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却很难宏观把握各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很难洞悉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这也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当西方明显发生了由所谓物质文化史研究向社会考古的转型,而中国考古仍然执着于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的主要原因。
20世纪前叶,安特生、李济、梁思永、吴金鼎、尹达等对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虽然涉及的时空范围有限,但着眼点已在探索整个中华文化的始源问题。五六十年代,随着黄河流域考古材料的急剧增多,出现了“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1959年,安志敏就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认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推动和影响了邻近地区的古代文化”“黄河中下游一直是古代文明的中心”。石兴邦有类似认识。1962年,夏鼐也说“黄河流域是我国上古时代文明的中心”。1965年,苏秉琦更具体指出,仰韶文化时期“一方面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把原来关系比较疏远的江淮河汉之间的诸原始文化联系起来”。这些论述或许有不成熟之处,但都是对中国考古学文化整体谱系和结构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消解极端的中原中心论,充分认识各地区文化自身的发展演变脉络,苏秉琦等提出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学说,将全国大部地区划分为六个大文化区,强调在每个文化区内划分考古学文化及地方类型,并考察这些文化、类型的发展演变和相互关系。虽然是以分区为基础的学说,但六区的划分本身着眼全国,也关注区域之间的文化关系。区系类型学说影响巨大,对迄今为止的中国考古学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据此基本搭建了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分期年代框架和考古学文化谱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对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张光直提出大约距今6000年以后,由于各区域文化的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严文明提出史前中国有着“重瓣花朵式格局”,奠定了现代多民族统一中国的最早基础。两人的观点有一定区别,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中的各文化互相“平等”,而严文明的“重瓣花朵式格局”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形象表达。不过总体而言,两人认识还是很相似,即都认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秦汉以后“中国”或者现代中国基本格局的雏形。21世纪以后,赵辉还有关于“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的论述,则进一步提出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概念,论证了有中心有主体的多支一体的早期中国文化结构,梳理了其跌宕起伏的连续发展过程。
(摘编自韩建业《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时空范围有限,所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观点是不成熟的,也是极端的。
B.区系类型学说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作为本土化的文化历史考古,主要研究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C.考古界利用柴尔德考古学文化概念,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追迹三代”,来探讨夏商周文化。
D.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西方考古没有同步转型是因为聚落考古学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很难有宏观视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考古界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体现了对中国考古学文化整体谱系和结构的认识。
B.苏秉琦一方面坚持中原中心论,另一方面也关注区域之间的原始文化联系,这是他对中华文化始源的认识,体现了其观点的先进性。
C.区系类型学说影响巨大,指导作用明显,源于其强调划分文化区的考古学文化及地方类型,且着眼全国,关注区域之间的文化关系。
D.对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张光直认为各文化平等交流,严文明则认为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两者都是对早期“中国”的认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聚落考古学研究的一项是( )
A.严文明从姜寨入手,分析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
B.夏鼐认为中国文明可以从殷墟向上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虽有外来影响,但起源是独立的。
C.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实证了晚商历史,摧毁了“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谬论。
D.白寿彝认为仰韶文化后期对应炎黄时期,龙山时代对应尧舜禹时期。
【4】材料二论证的严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5】依据材料一,给“文化历史考古”下一个准确定义,并分析材料二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证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昔日之事不可挽回、未来还有补救机会的觉醒。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琵琶女年少时就技艺超群、容貌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典诗词中同一物象可以表达不同情感。同一种鸟,在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双宿双飞的形象象征了爱情;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凄切的啼声增添了听者的愁绪。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______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感情寄托在物上,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此景,作者却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作者的悲愁叹老,其实是他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之情的自然流露。
(3)我们经常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顺随自然的态度。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_______________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主客进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超然之境。
(2)《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现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情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生查子
(宋)张孝祥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
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注】延:嫌弃。
【1】【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变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
B. “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內心的寂寞。
C. “明月忽飞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月亮忽然出现如天外飞来的情景。月亮似乎对人也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际,忽然拨云而出。
D. “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来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
E. 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然后写深夜时的烛暗,最后写忽然之间的月明。词中人物的心悄也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2】【2】“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一说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5】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最近,有两位青年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一位是出身贫寒、勤奋努力,30岁不到已经是海亮集团副总裁的北大工学博士陈军伟,工作第一年的薪水就超过500万;另一位是今年36岁的杨明,从杭州萧山到贵州大山支教已经11年,经常凌晨4点起床,挑水、做饭、去学校上课。表面上看,两人对比鲜明:一个收入高,一个收入低;一个年轻有为,一个默默无闻。
材料中的两位青年虽然人生选择不同,但都有为梦想而不懈努力的执着。对于成功的定义、人生的意义,你有什么样的切身体验或者感想、看法?请以“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