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说课的兴起,应归功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________。小说课却几乎________地实现了三者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________,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批评的眼光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和教育者等多重身份。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时,他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
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________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解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课的兴起密切关联着文学生活的变迁。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亲密无间 自然而然 解读 彰显
B.亲密无间 大势所趋 阐明 彰显
C.形影不离 大势所趋 阐明 体现
D.形影不离 自然而然 解读 体现
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露
B.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指老者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躁:浮躁,不专心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忽略
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月光如澄澈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同意月光睿智的审查。
B.弥散的花香热烈持久,延己且及人。它是从施爱者灵魂深处飘散出来的温暖,苏醒着精神世界中疲惫的足迹、冷漠的心灵。
C.舒展的彩云,灵动的天鹅,形成影影绰绰的倒影,使高山圣湖更显清寂寥阔,如诗如画,似梦如幻,如处子明眸般楚楚动人。
D.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灵魂,滋润生命。只因日常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佩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4、有人想选择座右铭,用来表达学习上或工作上再提高一步,合适的诗句是?( )
A.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国尤其应该率先垂范行动起来,自觉承担更大责任,发挥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既要维护好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又要保障好本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益。
B.虚拟展览让人增广见闻,在线直播让人看遍名山大川,网络文学培养阅读习惯,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多的娱乐形式也将在“云”上不断出现。
C.我们这个行业需要年轻人,文化的保护、弘扬和传承,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用多种形式,把文化的内在精神、特点告诉年轻人,启发他们热爱我们的文化。
D.影视剧《安家》之所以如此有魅力,是因为依赖于它以房子作为痛点,勾连起复杂的人情,让屏幕前看剧的观众有“代入感”地直面这挥之不去的社会疼痛。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致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楼梦》时在逻辑上的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现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练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的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是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作“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进行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之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绣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一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处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特别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练,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有正确的思维,就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并不让人感到“失真”,是因为这寥寥几笔,突出了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抓住了本质,突出了特征。
B.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强调京剧的独特性。
C.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D.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可以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的就是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7、按要求填空。
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⑵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⑶ 《踏莎行·郴州旅舍》中,“ 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则关于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以远方亲友的殷勤致意,引发词人的凄伤哀怨。
8、名句默写
(1)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有本末,____________________,知所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治其国者,____________________。欲齐其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格而后知至,____________________。意诚而后心正,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修而后家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3)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人道是、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0、默写
(1)倩何人,_____________,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4)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
(6)青树翠蔓,蒙络摇缀,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7)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8)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11、理解课文与默写
(1)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词人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时不禁发出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思接千古,追忆英雄孙权,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及其功业的仰慕。
(2)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刘裕生平,揭示他生活在蓬门陋巷,出身低微。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上片缅怀京口英雄刘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下片借用典故讽刺刘义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下片追忆自己当年南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如果北伐大业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B.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照。
(6)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中,用典表现自己也想为国而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结尾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这是借廉颇自比,表达自己热切报国却无人问津的感慨。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秉节治戎,有劳有勤,报恤追崇。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为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贷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觇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徙知陈州。
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
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具死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天子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碑,谥曰武恭。
(取材于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贷其过 贷:宽恕
B.契丹使人觇其军 觇:参观
C.徙知陈州 徙:迁任
D.足以具死事 具:准备
【2】下列对各句中“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甲)③ (乙)⑤ (丙)④
B.(甲)① (乙)⑥ (丙)④
C.(甲)① (乙)② (丙)⑤
D.(甲)⑥ (乙)② (丙)③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
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都像平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
B.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
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
C.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
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挥舞旗子指挥大家返回故乡
D.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
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康公侍上治军都颇有功劳,被怜恤推崇。武恭公因父亲的原因,担任了相关职务。
B.面对元昊的叛乱,朝廷军队久战无功,朝臣意见多被修改,武恭公却赞同这些意见。
C.作者认为武恭公是朝中的著名将领,恩信能抚慰士卒,声望可震动四方。
D.武恭公去世,皇帝十分悲伤,不仅重金厚慰其家人,还下诏为其刻墓碑。
【5】将下面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
【6】欧阳修的碑志文借鉴了史家笔法,注重用简洁的语言记述人物事件及结果影响。文中用“由是士卒无敢先后”“由是知名”“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三句写出了武恭公言行的结果或影响。其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事件?根据文意,简要概述。
1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思考:铜车马让世人惊艳赞叹,圆珠笔却让国人唏嘘遗憾,两相对比,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写一段文字阐述自己的看法,160字左右。
材料一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由3000个零部件组合而成。结构精巧,工艺复杂,铸造精致,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嵌铸、镶嵌以及多种多样的机械连接工艺技术,令人叹为观止。它凝聚着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方面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世界“青铜之冠”。
材料二 3000多家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占世界总供应量的80%……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的缺失和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现实。为此中国企业每年需支付2亿元外汇,制造商生产一支圆珠笔的利润还不足1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