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敌人的封锁使得中央苏区的经济愈发恶化,食盐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困难,中央苏区的百姓妙招频频骗过敌人的封锁检查,不绝如缕地将盐输入苏区境内。
②已发现的5000多个甲骨文字中大部分的字,或音不堪卒读,或义不可明喻,或形不可构造,考释难度非常大。
③国庆节之前,杭州市将西溪的人文景观重新修缮,整修后的亭台楼阁造型多变,错落有致,吸引了大批游人观赏。
④那种悍然不顾别国利益而干涉别国内政的的霸权主义行径,必将因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而最终宣告失败。
⑤对于2016年楼市的突然火热,人们聚在一起经常街谈巷议限购政策,许多人采取观望态度,在买与不买的门槛上徘徊。
⑥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更应如履薄冰,但也不可畏葸不前,还要有一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闯劲,这样才能闯出一条路来。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2、填入了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人心, ① 思想家们都不愿花气力去讨论这个问题本身, ② 他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在这方面,对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培根的观点。培根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他认为,人们追求科学的目的, ③ 为了在争辩中征服对方, ④ 为了在行动中支配自然。 ⑤ “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⑥ 要研究自然,探求自然界的规律。
A. 甚至 因此 是 也是 / 所以
B. 以至于 / 不是 而是 但 因此
C. 乃至 所以 / 更是 只是 可见
D. 以致 因而 是 而不是 可是 /
3、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觉民向高老太爷告状说,五叔克定骗妻子的首饰拿去卖,在外娶私娼做姨太太等,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高老太爷气极而责罚克定。(《家》)
B. 《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通过爱罗先珂君想有蛙鸣合奏曲而养了蝌蚪和鸭子,最后鸭子吃了蝌蚪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弱肉强食的道理,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写照。
C. 为了得到葛朗台的家产,克罗旭一家和德•格拉桑一家,经常出入葛朗台家门。克罗旭想让欧也妮嫁给自己的侄子,德•格拉桑想让欧也妮嫁给自己的儿子。(《欧也妮•葛朗台》)
D. 《边城》中翠翠谢绝了船总让她住进家中的好意,选择等待傩送归来,面对命运的磨难,表现出一种比她母亲更加勇敢和坚强的毅力。
E. 《茶馆》把从清末到解放前的社会巨大变迁和跌宕的个人命运都聚合在了京城一个小小的裕泰茶馆之中,用最简省的场景讲述最丰富的故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苍蝇跟蚊子算是小饭店里的岁寒之友,现在刚深秋,还显不出它们“后凋”的劲儿。
B. 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子,然后掐死了。
C. 他有一个大鼻子,但眉眼并未让鼻子挤去,鼻尖上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
D. 那记录的女生涨红了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他最后的一句,自己就当众受到了侮辱。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诩(xǔ) 犄(jī)角 堰(yàn)塞湖 引吭(kàng)高歌
B. 风糜(mǐ) 伫(zhù)立 脚踝(huái)骨 恬(tián)不知耻
C. 毗(pí)连 讣(fù)告 大杂烩(huì) 木讷(nè)寡言
D. 症(zhèng)结 饯(jiàn)别 脑血拴(shuān) 曲(qū)意逢迎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地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千米,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运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着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品质。
【2】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二句,严厉指责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反规矩。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3)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以“积水空明”比喻皎洁的月光,以“____________”比喻竹、柏之影,十分精当传神。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磨难对弱者来说是阻碍,对强者来说是财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概括了经历磨难的好处。
(2)《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3)《赤壁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在船头饮酒吟诗的情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忠告南宋当权者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要以刘义隆草率出兵为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2)《逍遥游》中作者用“ _________”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状态;而苏轼的《赤壁赋》则用“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江面上自如漂流的状态。
(3)《师说》中,韩愈认为只跟从老师学习断句等基本知识,有了疑难问题却不去请教老师,这种“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3)锦城虽云乐,________________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
(6)娉娉袅袅十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12、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2)今之众人,________,而耻学于师。(_)[填作者名]《师说》)
(3)陆游《书愤》中运用意象叠加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题弟侄书堂
[唐]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
B.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D.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
【2】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买浙灯状
(宋)苏轼
臣伏见中使传宣下府市司买浙灯四千余盏,有司具实直①以闻,陛下②又令减价收买,见已尽数拘收,禁止私买,以须上令。臣始闻之,惊愕不信,咨嗟累日。何者?窃为陛下惜此举动也。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尧舜穷天下之嗜欲不足以易其乐尽天下之玩好不足以解其忧而岂以灯为悦者哉?此不过以奉二宫③之欢,而极天下之养耳。然大孝在乎养志,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此事至小,体则甚大。凡陛下所以减价者,非欲以与此小民争此豪末,岂以其无用而厚费也?如知其无用,何必更索;恶其厚费,则如勿买。且内庭故事,每遇放灯,不过令内东门杂物务临时收买,数目既少,又无拘收督迫之严,费用不多,民亦无憾。故臣愿追还前命,凡悉如旧。京城百姓,不惯侵扰,恩德已厚,怨讟易生,可不慎欤!可不畏欤!
方今百冗未除,物力凋弊,陛下纵出内帑④财物,不用大司农钱,而内帑所储,孰非民力,与其平时耗于不急之用,曷若留贮以待乏绝之供。故臣愿陛下将来放灯与凡游观苑囿宴好赐予之类,皆饬有司,务从俭约。顷者诏旨裁减皇族恩例,此实陛下至明至断,所以深计远虑,割爱为民。然窃揆其间,不能无少望于陛下,惟当痛自刻损,以身先之,使知人主且犹若此,而况于吾徒哉。非惟省费,亦且弭怨。
昔唐太宗遣使往凉州讽李大亮献其名鹰,大亮不可,太宗深嘉之。诏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明皇遗使江南采鵁䴖,汴州刺史倪若水论之,为反其使。又令益州织半臂背子、琵琶捍拨、镂牙合子等,苏许公不奉诏。李德裕在浙西,诏造银叠盝子妆具二十事,织绫二千匹,德裕上疏极论,亦为罢之。使陛下内之台谏有如此数人者,则买灯之事,必须力言。外之有司有如此数人者,则买灯之事,必不奉诏。陛下聪明睿圣,追迹尧舜,而群臣不以唐大宗、明皇事陛下,窃尝深咎之。臣忝备府寮,亲见其事,若又不言,臣罪大矣。陛下若赦之不诛,则臣又有非职之言大于此者,忍不为陛下尽之。若不赦,亦臣之分也。谨录奏闻,伏候敕下。
(有删减)
【注】①直:通“值”。②陛下:指宋神宗。③二宫:指神宗祖母曹氏、母亲高氏。④内帑:内库,指皇帝、皇室的私财、私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内庭故事 故事:先例,旧例。
B.然窃揆其间 揆:估量,揣测。
C.讽李大亮献其名鹰 讽:委婉暗示、劝告。
D.臣忝备府寮 备:预备,准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 安能以身之察察
B.不能无少望于陛下 寄蜉蝣于天地
C.使知人主且犹若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而群臣不以唐太宗、明皇事陛下 简能而任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神宗下令减价购买、禁止私买浙灯一事,作者态度鲜明地表示反对,并指出兹事体大,容易滋生民怨,故宜采取审慎态度。
B.作者提出,在百冗未除、物力凋弊的情况下,君主应厉行节俭,能裁减皇族恩例固然体现其圣明,但还要减少自身用度,亲身垂范。
C.作者一方面以唐太宗等君主的做法劝谏宋神宗,另一方面则借李大亮等臣子的行为批评群臣不能力谏,流露出自己为国建言的坚定决心。
D.本文借买灯事件指出弊政,并围绕君民关系层层剖析,提出“割爱为民”的核心观点,反映出作者关注民生、敢于进言的态度和精神。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臣 虽 至 愚 亦 知 陛 下 游 心 经 术 动 法 尧 舜 穷 天 下 之 嗜 欲 不 足 以 易 其 乐 尽 天 下 之 玩 好 不 足 以 解 其 忧 而 岂 以 灯 为 悦 者 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
(2)而内帑所储,孰非民力,与其平时耗于不急之用,曷若留贮以待乏绝之供。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科学家摹德尔斯做了一次试验:他把两只小白鼠放在一个仿真的自然环境中,并其中一只的压力基因全部抽取出来。被抽取了压力基因的小白鼠,从一开始就生活在兴奋之中,用一天时间就把500平方米的空间整个游荡了一遍,结果在第三天爬上了高达13米的假山后,不慎掉下来摔死了。而那只未被抽取压力基因的小白鼠,则处处谨慎小心,用了近四天的时间才把仿真空间基本看遍,最高只爬上了盛有食物的仅高2米的吊兰,但却最终在这存在一定危险的环境中,安然无恙地存活下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制作1000字稿纸格,并在每100字右下角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