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C.下岗后,她开了一个小饭馆,整日兢兢业业,惨淡经营,收入还算不错。
D.不管你腰缠万贯,或是富丽堂皇;不论你声名显赫,或是默默无闻,幸福对谁都一样,不可能厚此薄彼,嫌贫爱富。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瑞同学果然不孚众望,在全市书画比赛中获得大奖,为全校赢得荣誉。
B. 大年三十晚上大家都待在家里吃团圆饭,看春晚,张灯结彩的大街上反而冷冷清清,万人空巷。
C. 某国一意孤行帮助美国对抗中国,妄想从中渔利,简直就是火中取栗,自己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D. 赵正永之流贪污腐化,挥霍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他们的人格可以说是不名一文,最终会受到人民的唾弃。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好友张明找他聊起创业计划时,两人一拍即合,他毫不犹豫地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B. 政府部门将在这里开发新的利民项目,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听闻后对此望眼欲穿。
C. 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D. 对于翻拍名著是否应尊重原著的问题,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4、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表”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曰:“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注】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鄙:
(2)小惠未遍:
(3)再鼓之,必走: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B.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
C.战则请从 请从吏夜归
D.谓庄公曰 太守谓谁
【3】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的“之”代指人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公将鼓之
C.未可也,臣当察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把文章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
【5】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高度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6】【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①?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④。
【注】①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②兜鍪(móu):头盔,代指士兵。③指孙权统治东吴,坚持抗战,不向曹军低头和屈服。④曹操赞扬孙权的话。
(1)词的上阕部分交代词人观景的地点是_______,写景句“不尽长江滚滚流”包含着作者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感慨。
(2)联系辛弃疾的生活经历可知全词包含着______________的强烈感情;简要分析本词与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近年来,为了抢救和保护各地的方言,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启动。对此举措,同学们有着自己的看法。甲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乙同学说:“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丙同学说:“对,什么年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
【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方言”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8、古诗文默写填空。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劳其筋骨。 (《孟子》)
(2)关关雎鸠, 。 ,君子好逑。 (《诗经》)
(3)北极朝廷终不改, 。(杜甫《登楼》)
(4)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5)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诗人杨炯在《从军行》抒发了自己宁可当一名下级军官也要投军报国,投笔从戎的决心的句子是: , 。
(7)《雁门太守行》一诗中,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是 , 。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卑微与骄傲
①“你父母是做什么的呀?”“做生意的。”
②以前每当有同学朋友问起我父母的职业时,我都如此回答。而无法坦荡地与人说,我的父母是卖猪肉的。我害怕说出口,迎来的是嘲笑。
③我上幼儿园时,父母就开始卖猪肉了。每天清晨5点,万籁俱寂,天还灰蒙蒙的,他们就已经出门了。到了菜市场以后,一天的忙碌开始了。杀猪的大叔早将一头猪处理好,分成两半边放在摊位上,父母需要解剖它,猪头、猪脚、排骨、前后腿肉、内脏……分解好的猪肉被井井有条地摆好。
④准备工作做好后,接下来就要招呼客人了。在这方面,妈妈比爸爸厉害得多,她和市场里的每个人都能搭上话。
⑤“小妹,要来点什么?正宗农家黑猪哦。”“阿彩,拿点大骨回去给小孩熬粥喝,有营养,小孩吃了长高长壮。”
⑥一天的工作结束,他们走出市场后,天早就黑下来了,可孩子还在幼儿园要去接,晚饭还没有做……得了,一件一件慢慢来吧。
⑦童年的记忆大部分已经模糊,但我一直记得这样的画面:幼儿园放学后,别的孩子早就被接回家,只剩下我和几位小朋友,苦等着不知何时来的父母;从漫天火烧云的傍晚,等到月亮挂枝头的黑夜,父母才风尘仆仆地赶来。
⑧我是在菜市场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觉得这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地方。我妈去上公厕时,几乎不带钱筐,她的姐妹会帮她照看;父母给老人找零钱时,从不找50元整,怕老人不懂看钱,心里不踏实;无论谁家煮了地瓜、山药,都会带出来给大家尝尝,如果一直这样该有多好。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敢与朋友说父母的职业了?大概是初中时吧。或许是当时年少,自己不够勇敢,也不明白世上的职业不分贵贱,不知道只要勤勤恳恳地工作,就值得尊重。
⑨我现在仍然记得,初中的第一名的孩子经常光顾我家的生意,所以他隐约知道我父母在菜市场工作。虽然不知道中间出了什么差错,让他得到错误信息,但是谢天谢地,他知道得不多。你看那时候的我真的自卑又可笑。我一个人苦苦遮掩家里的情况,但某天,班里同学议论纷纷。
⑩我现在还能想起开学那天,我被众人包围,面无表情,“你爸妈在菜市场卖什么呀?臭不臭呀?”“你家是不是借钱给你上学?”听着一句句好奇又残忍的话语,心如刀割。他们无形地划出一条界线,他们是高贵的“上等人”,我是卑微的“下等人”。可是,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让他们去批判?还是仅仅因为我们与他们不是一类人,竞要承受这些像刀子一样伤人的疑问?总说年少不懂事,伤人不自知。他们却不曾想过有些人在千疮百孔的伤害里变得沉默孤独。爱笑爱闹的我,从此变成班里的透明人,再也没有了笑容。
⑪我像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胆战心惊,不知道身上的皮有没有裹紧,会不会被人发现。直到23岁大学毕业,开始步入社会,我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受过委屈,明白了生活不易,好多以前在意的东西,一下子变得不重要了。
⑫慢慢地,我开始理解父母,体会他们的辛苦,终王找回小时候的勇敢,当同学问我父母职业时,可以大太方方地说:“我父母就在菜市场里卖猪肉,一只猪我想吃哪里就吃哪里。”而父母是否知道我曾经的懦弱,是否知道我曾连介绍他们职业的勇气都没有?我想是知道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责备过我。所以,当我告诉他们,办公室的领导询问我父母职业,我回答在菜市场卖猪肉时,父母既惊讶又有些不好意思,问我:“怎么和领导说了?多不好呀。”我笑道:“有什么不好的。我领导还夸你们厉害,不但把四个孩子养大成人,还供孩子们读书。”
⑬那是我看到父母笑得最开怀的一次。他们终于被孩子承认,终于成为孩子的骄傲。前段时间,卖了20多年猪肉的父母失业了。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让菜市场里卖猪肉的难以为继。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担心父母可能会一下子支撑不住,不过父母还算乐观。他们笑道:“工作20多年了,除了过年休息几天,平常从来没有休息过,现在就当放个假。”
⑭第二天早晨,我正在房间里看书,妈妈敲我的门,喊我吃早餐。打开门的一瞬间,我愣住了。早晨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暖暖地照在妈妈身上,我突然觉得妈妈既温柔又漂亮。从小我就希望妈妈可以给我编辫子,喊我吃早餐,送我上学,20多年过去,此刻仿佛有种梦想实现的感觉。
⑮而这20多年,父母夜以继日地卖猪肉,落下一身病。他们都有胃病,因为早上常常来不及吃早餐,他们的腰也不好,因为经常需要搬十几斤的肉:他们的手也容易酸痛,因为经常需要用力地剁骨头。劳累了这么久,他们终于可以松口气。
⑯而我也终于明白,哪里有什么“上等人”“下等人”,只不过是自卑作祟罢了。世上本就没有卑贱的职业,每一个努力工作热爱生活的人,都值得尊敬。
⑰认真生活的人呀,都值得被阳光拥抱。
(选自《青年文摘》2019年12月,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慢慢地,我开始理解父母……”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理解了父母。
【2】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体会选文第⑨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选文第⑪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5】如何理解选文题目“卑微与骄傲”的含义?
【6】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10、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让信用的地基坚固起来
①古人云:“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主持变法,“恐民之不信”,遂立木定诺、依诺行赏,“以明不欺”,于是民众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这个故事充分说明,诚信不会自动生长出来,只有建立讲信重诺的良性循环,诚信才会成为助力社会有序运行的润滑剂。
②“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名片,个人凭一言为定的信用立足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动能,企业凭一诺千金的信用获得发展:诚信是国际合作的基石,国家凭一言九鼎的信用互利共赢。诚信不仅仅是靠内心道德律令推动的美德,更是法治框架下国家治理、社会运行、市场健康的刚需。让信用的货币流通起来,让信用的要素管用起来,让信用的地基坚固起来,就需要把诚实守信纳入制度安排,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领域。
③一段时间以来,频发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偷税漏税、欠债不还、电信诈骗等失信问题,使诚信建设一度陷入“破窗效应”的沼泽。如何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近年来,从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到限制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高消费,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一系列激浊扬清的有力举措犹如徙木立信,在社会上树起“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风向标。
④古语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守诚信是最大的财富,讲诚信是最大的聪明。倡导诚信、激励诚信,关键在于提升诚信的社会价值,拓展信用的效用边界。比如,“信易贷”“信易租”“信易行”“信易游”“信易批”等守信激励项目不断涌现,信用良好即可享受融资信货,创业租赁、交通出行,旅游服务、行政审批等便利和优惠,大大提升了人们信守承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守承诺、讲信修睦的新风长吹不止,增进的就会是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出的就会是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氛围。
⑤揆诸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文明越开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对诚信的需求就越高。伴随着中国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信用体系建设同样迎来关口,信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信用越来越成为系统化、全民性的价值资产。从这个角度出发,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社会诚信建设被纳入全面依法治国,信用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进入新一轮机构改革视野。循着这些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共建共促一个“信用社会”,共襄共享一个“诚信中国”,美好未来在向我们走来。
⑥“生长在山间的松树,千年长青;镌刻在鼎上的誓言,万年不改;铭记在心中的诚信,永不凋零!”中华民族素来明礼崇信,抱诚守真,过去千百年来文明薪火不灭、社会赓续发展即受益于此。面向未来,我们将构建诚信文化,诚信经济,诚信生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人民日报2018年09月27日04版)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生长在山间的松树,千年长青;锈刻在鼎上的誓言,万年不改;铭记在心中的诚信,永不凋零!
【4】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5】下面名人名言能否作作为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A.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杨简
B.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曹植
C.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小题。
①据《川东周末》报道:一位八旬的老人被子女遗弃在广安一卫生院,无人照料。其实老人有四位子女。卫生院也曾多次联系老人子女,希望他们承担起照料老人的义务,但他们都以各种理由拒绝,甚至说:“又不是我一个人的老人。”
②据报载,一位学生在班上乐于助人,积极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不料却招来一些同学“出风头”的讥讽,让其很受伤。
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困惑。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学生,面对上面材料①中老人的子女和材料②中的那位学生,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任选其一,在下面写出你要说的话。(注意说话对象,语言得体,易于对方接受)
(1)面对遗弃老人的子女,你会对他们说:“ 。”
(2)面对被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 。”
1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和”字有以下几个主要词条:①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渡难关。②和洽:和睦融洽。③和解:停止争执,归于和好。班级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