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09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一代大师季羡林永远地走了。 , 。 , 。 , 。
①就像孔夫子、胡适这些人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几十万字或几百万字的作品
②带走了大师的遗憾
③这些大师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
④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感动
⑤但他们关于教育、文化、哲学的思想却在无形中影响着整个民族
⑥为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A. ②④③⑥①⑤ B. ②⑤①④③⑥ C. ③①⑥④②⑤ D. ⑥①⑤③②④
2、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这次事故暴露了这家公司平时安全意识薄弱,思想麻痹大意,常规制度不规范、不落实等问题。
②叙利亚国内冲突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平民 ,被迫离开叙利亚,纷纷逃往约旦、黎巴嫩和土耳其等邻国避难。
A. ①句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②句填“流离失所”
B. ①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②句填“走投无路”
C. ①句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②句填“走投无路”
D. ①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②句填“流离失所”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畅销读物能否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它具备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举办世界智能大会,旨在搭建一个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共赢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
C.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D.中国的5G 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商业潜能,前景广阔。
4、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与书为友能够让你收益匪浅,将书视为朋友,就能增长阅历,丰富思想,增添情趣。
B.如果醉驾者在一起起车祸面前还无动于衷,无疑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
C.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D.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的,伯牙、子期堪称高山流水,是我们交友的典范。
5、翻译⑴⑵两题,用“/”符号将第⑶题在标点符号处标记。
⑴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坐 潭 上 四 面 竹 树 环 合 寂 廖 无 人 凄 神 寒 骨 悄 怆 幽 邃。
6、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选出下列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隆重而丰盛宴会衬托作者与朋友相聚时的愉悦心情。
B.第五、六句运用夸张手法表明作者明知仕途坎坷艰险,仍奋力前行。
C.第七、八句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欲仿效古人归隐的愿望。
D.第九、十句以急促的短句反复咏叹,表达了作者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
【2】简要说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7、“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下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将要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进行分享,课前需要阅读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在夏至节这一天的正午时分,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天文专家表示,中国的北回归线标志点都设有“窥阳孔”,公众可以验证夏至中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无影”。而其他生活在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附近区域的人们,也可于夏至日前后几天的中午在太阳下立根竿子,观测“立竿见影”变成“立杆无影”这一奇景的过程。
材料二:
(1)任务一: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任务二:请描述材料二图画内容,向同学们介绍谷雨这一节气。
(3)任务三:某电视台将上线“中国节气”系列节目,请你为节目拟写宣传标语,呼吁大家关注并传承节气文化。(要求:①上下两句字数相同,结构对称;②不超过20字。)
8、默写。
(1)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怀古》)
(2)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3)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7) ,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8)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
, 。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救命的黑点
张小失
①1994年12月的一天,16岁的孙路闵与父亲在新疆的雪原上迷路了。他们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出发,步行去伊吾县。不料,途中大雪纷飞,整个世界一片混沌。雪停的时候,眼前白茫茫的,走着走着,头脑就开始犯迷糊,不知道哪里是路。
②白色象征纯洁,但对于两个在雪原上行走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危险——眼睛长时间面对白色,视觉就会产生异常,让你不能相信眼前的一切,仿佛置身一个庞大的骗局中。更糟糕的是,孙路闵在半路上掉进一个陷坑,脚踝扭伤了,一时无法走路。父子两顿时陷入绝境。离天黑大约还有5个小时,他们没有足够的食物,更没有燃料,很难挨过夜晚的严寒。
③他们只得坐在一块巨石后等待,眺望茫茫雪原,盼着从哪个方向能忽然出现一个蠕动的黑点,那是希望的曙光啊!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什么都没有盼来。孙路闵支撑不住了,问父亲:“我们会不会被冻死?”父亲安慰他说:“不要紧,这里总还是人世,我就不相信遇不到一个人或者马车。”
④30分钟过去了,父子俩按捺不住,决定继续前进,但孙路闵的脚实在不争气,走了一段,他扑通一声倒下了。没办法,父亲只好背着他上路。1小时后,父亲吃了两个烧饼,再次与孙路闵坐下来,一边休息,一边等待远方能忽然出现一个黑点。看着儿子越来越绝望的表情,父亲狠狠心说:“你在这里等着,我去前面打探一下——我就不信!”说完,飞身跑开。
⑤约20分钟后,父亲气喘吁吁地回来了,说:“儿子,走吧,我们的方向没错,加把劲,肯定能遇见人。”说完,背起孙路闵就上路了。
⑥走着走着,孙路闵眼前一亮,大叫道:“爸,前面有个黑点!”父亲也看见了,很高兴:“我说吧,肯定能遇见人的。”但父亲的脚步却不见加快,孙路闵说:“让我下来走。”父亲放下他,两个人互相搀扶着前进。10分钟过去了,黑点还在前面。父亲安慰儿子:“不着急,我估计是辆马车,这样,你在这里等着,我去追它回来接你。”
⑦_20分钟后,父亲气喘吁吁地回来了,说:“儿子,马车在前面等着,快走吧。”孙路闵欣喜若狂。走着走着,就在孙路闵高兴的时候,父亲发出一声更加喜悦的喊声:“看,终于出现一个黑点啦!”孙路闵不解地向前看去,是的,黑点前面还有一个黑点!
⑧父亲加快脚步,渐渐抵达第一个黑点——一件挑在棍子上的黑毛衣。“爸,这不是你的毛衣吗?”父亲一把拽下毛衣,闷声快速前进。20分钟后,终于追上了一辆两头驴拉的板车……
【1】文中孙路闵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运用恰当的词语,把他的心路历程填写完整。
支撑不住了—_______—欣喜若狂—_______—______—恍然大悟。
【2】根据文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指出“黑点”在文中的含义。
⑵父亲发出一声更加喜悦的喊声:“看,终于出现一个黑点啦!”
体会句中“终于”一词的表达效果。
【3】文中第⑤⑦自然段开头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强调追上了“一辆两匹驴拉的马车”?
10、阅读《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完成小题
①人生有两种成功:一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业,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或权力;一种是虽然没有外在的成功标志,但你的性格有人喜欢,你的操守有人欣赏,换句话说就是,你拥有一颗纯净优雅的心。前一种成功受天时地利人和的限制,获得它们的人不会太多;后一种成功则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而心灵就像一棵树,有时难免生出枝枝蔓蔓,要让它保持纯净优雅,我们就必须对它进行修剪。
②剪去散漫。一个人固然不应该把生命的弦绷得太紧,否则,可能会有弦断之忧,但我们 同样不能对什么都不在乎。一个人工作、生活过于散漫,必然导致该做的事没有做好,从而一事无成。
③剪去阴暗。人与人相处,贵在灵魂透明。你的心灵透明了,别人与你相处才有安全感,你才可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如果一个人心理阴暗,事事都想算计别人,你的朋友就会愈来愈少,自己遇到什么困难也没有人愿意帮你,寂寞、孤独、无助必然会成为你生命路上的一颗颗巨石。
④剪去浮躁。希望自己在生活中顺风顺水,在事业上平步青云,这固然可以理解,但你必须学会一步步来。春天只有播种,夏天只有浇水施肥,秋天才能指望有所收获。如果你为了追逐一夜成功而要省略奋斗的过程,那么,即使成功了,也肯定是虚飘的,也许会在一夜之间失去。
⑤剪去虚荣。俗话说:“人活一张脸。”在乎脸面,希望自己在公众中有个好的形象,这是人之常情。只是这种在乎不要太过,太过就变成了虚荣。现在有些人虚荣心极强,写了几十首诗,就自称“中国诗坛领军人物”;出了一本画册,就声称自己是“艺术大师”,这样必然让人反感。
⑥最值得剪去的还是多余的欲望。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欲望,没有正当的欲望,就没有奋斗的动力,就不会追求人生的灿烂与辉煌。然而,欲望永远是把双刃剑,它可能成就你,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你。过盛的权欲,会使我们走入吹捧、行贿的陷阱;过旺的钱欲,会让我们坑蒙拐骗、掺杂使假……我们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看清欲望的内核,对它们做出合适的处置。一个人懂得对欲望进行必要的取舍,也就懂得了人生。
⑦心灵是我们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拥有了一颗经过修剪的纯净优雅的心,我们也就能赋予生命更多的意义。
【1】本文原来的题目是“修剪心灵”,发表时编辑改为“唯一可以带向远方的行囊”。阅读全文后,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
【2】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1)最值得剪去的还是多余的欲望。
(2)我们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看清欲望的内核,对它们做出合适的处置。
【3】阅读全文,请简要阐述本文的结构特点。
【4】心灵中应该剪去的“枝枝蔓蔓”还有很多,例如:悲观、自私、嫉妒、势利、冷漠等等。请从下面给出的人物中选择一个,围绕你的观点,仿照“示例”写一段话。不少于80个字。
唐僧 保尔 鲁滨逊
示例:剪去懦弱。人生路上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剪去懦弱,才能走向坚强,走向人生的光明。阿廖沙在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环境中坚强地生活着,永不退缩,他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定会走向光明。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人民日报》2017年4月21日)
【1】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析下列句子
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4】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12、作文。
在今年这个漫长的冬天里,大家一起经历了春节,经历了禁足,经历了在家上学,经历了对春天的期盼……一直习惯于在家长、老师各种合力中前行的你,在这个长长的假期中是遭遇到来自自身的挑战,还是一如既往保持着应有的节奏?
请你以“我的自律故事”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个漫长冬天中发生的事情。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