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南充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包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B. 通过创建文明城活动,使海拉尔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 中国两弹一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虽然已87岁高龄,但“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他的事迹感动着中国,激励着我们。

D. 运动会上,张明把运动员拼搏的身影和同学们呐喊加油的声音拍成照片发到了班级群里,为同学们留住了精彩瞬间。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xiá   难(jiè   彩(   证(chǎn

B.jué   情(   饰(zǎo   jiáo

C.碍(zhì   饰(jiáo   慕(xiàn   猎(shè

D.理(lún   liú   品(   yǐng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

B.所欲有甚生者 万钟我何加焉

C.二者不可兼 所识穷乏者我与

D.患有所不辟也 不为苟得也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言(jiān) 决别 暴风雨(zhòu)   矫揉造作

B.蔽(yīn)   帷幕   人迹至(hǎng)   强词夺理

C.然(àng) 诬蔑 锐不可(dǎng)   吹毛求庇

D.强(jué)   雾霭   然而止(jiá)   自惭形秽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 “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①济:过河。②迨:趁着。③陈:同“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战于泓之阳 ②

(2)在“泓水之战”中宋军大败。请你评价一下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表现。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日名,在清明节前一二日。②杜陵:在京城长安附近,为诗人的故乡。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

2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杜陵寒食草青青”的妙处。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你所在学校开展了课外阅读的系列活动,你参与其中。

(1)(调查发现)晓华同学对全市初中学生“整本书阅读”情况调查统计如下,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帮他归纳出其中的发现。

统类别

计选项

初一

初二

初三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经常阅读

7241

64.9%

6501

62.8%

6379

60.9%

没时间阅读

1219

10.9%

1156

11.1%

1221

10.7%

 

(2)(才华展示)学校文学社准备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则会标,悬挂在阅读推进会的活动现场,请你帮助拟写。(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口语交际)为倡导阅读,晓华向学校提交了建议,下面的一句话中有语病,请你告诉他如何修改。

学校应多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去阅读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歌罢仰天叹,   。(杜甫《羌村三首》)

  ,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出师表》 中,诸葛亮表达自己无意功名的句子是  

李清照在 《醉花阴》 这首词中,描写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诗句是: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符号

①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社会群体历经漫长历史发展阶段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代表性符号,是其思维方式、信仰风俗、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感等的凝练表达。保护好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就是保护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②在当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下,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首先需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项目达40个,均位居世界第一。如此巨量的文化符号,只有在为人认识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唤醒人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

③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更需要做好转化和传播。民族文化符号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下与未来的,其背后不仅具有可融入时代发展的精神价值,还可以通过创新性转化发挥出一定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大受市场欢迎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就是明证。另外,相对于文化遗产本体的不可移动性,符号化的文化不仅易于为人理解,更易于传播,有助于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与域外文明的交流。

④古人往往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相提并论,这是对文化和旅游融合最为朴素贴切的注解。人们常常在旅途中与民族文化符号不期而遇,但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使其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仍是需要思考的命题。

⑤保护好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首先要守住安全红线,强化保护为先的理念。所谓“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并不是要厚古薄今,而是强调要尊重史实,加强保护。就文化遗产地旅游而言,必须杜绝生态环境过载,制造伪文物、假遗址,“重开发、轻保护”等错误行为。我们不仅要严格保存和维护空间维度上的文化遗迹,更要保证民族文化符号的原真性,避免一切以商业效益为出发点的误读、曲解和盲目的旅游开发行为。

⑥加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保护,还要积极寻求其与文化旅游市场的链接点,将其打造成城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名片。这需要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挖掘、甄别适用于文旅市场利用的符号元素,进而借助创意思维和科技手段提炼、强化符号特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此外,还应重视建设现代文旅立体传播矩阵。深入研究不同的文化语境,做好民族文化符号的国际表达,以扩大传播影响力。

1

2选文第②③段不能调换顺序的原因是什么?

3选文第⑤⑥段从哪三个方面论述“保护好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

4阅读选文,选出下列理解和判断有误的一项(

A.文章首段先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解说,然后点明保护好民族文化符号的意义。

B.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项目都位列世界首位。

C.民族文化符号仅是历史的,要保证其原真性,因此“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D.借助创意思维和科技手段,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

5请列举出几种中华民族文化符号。

10、文字沙尘暴

张炜

网络传播是个不可回避的巨大现实,我们这里的文化人在任何场合都要谈到网络衍生的诸多问题。可是在国外比如在欧洲,这个问题就不像我们这里显赫。这是有点奇怪的事情。

我们与他们相逢,几乎无一例外都要谈到网络传播对青年的伤害,谈到了对低质海量传播的恐惧。大家用了一个词汇:沙尘暴”——文字信息的巨量翻涌,呈弥漫式席卷而来,这种比喻再贴切不过,它来自一种实际感受。

奇怪的是外国学者对我们的强烈反应都感到不解,甚至有点木木的。后来才知道,他们那儿基本不存在这样的恐慌。因为他们那里虽然也在网络上发表东西,但相比我们这里既少得多也认真得多。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如果发表作品,也当成纸上印刷品一样——怎么会不一样?网络只是园地和载体的一次改变,作品该怎样写还要怎样写。当然他们主要还是在纸质媒体上发表作品。为了便捷,有的很成熟的外国作家偶尔也在网络上首发创作,但文字上讲究的程度是不会变的。

这就使人想到,同样是一个现代科技工具,在不同族群里发挥的功能是大相径庭的。一个成熟的工业国家,不可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对一台手扶拖拉机感到好奇。一些人还记得,那时候村子里如果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全村的人都要跑出去观看,连老太太都出门了。到了今天,可能在村子里摆上一辆坦克都难有这个效果。可见对现代科技工具,还有一个习惯的过程。我们是一个科技特别不发达的地方,越是这样的地方,就越是容易产生技术崇拜。

事实上无论网络的传播效率多么高,都不能改变个人艺术创作的品质。其品质不论发表在哪里都是一样,印在草纸上、金箔上,都是一样的。它不会因为载体而改变自己。

所以严格讲,没有网络文学,只有文学。也没有分类细致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只有文学。载体从古到今不知改变了多少次,变化之大几乎是翻天覆地,但是文学的标准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

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低劣文字等等呈现海量的趋势,形成了文字沙尘暴。但是,网络一点都不可怕。对高效率的工具,一味地排斥还不如利用。如果网络搬运的文字信息干净而讲究,那不是一件极大的幸事吗?一件威力强大的武器掌握在谁的手里、怎样使用,这才是关键。

总而言之,越是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越是需要和它相匹配的更高的道德伦理素质,不然灾难就有可能发生。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1)外国学者对文字沙尘暴基本不存恐慌是因为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

(2)文中用文字沙尘暴来比喻在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并呈现海量趋势的文字。

【2】第四段中写七八十年代全村人争相看拖拉机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4】某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这样一段文字:语文老师给我们看《超能陆战队》,duang~duang~

duang大白萌萌哒!太给力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请你结合文意对这一现象做简要的评述。

 

11、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讲“家教与门风”

  (1)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正常,囯家机体才会健全。因此,重视家庭教育,树立良好的门风,是达到天下大治的根本。

  (2)重视家庭教育,先从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做起。首先,孩子好比树苗,根栽得正不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他将来成才与否。童蒙时代能否“养其正”,关系重大,因此《易经》有“童蒙养正”之说。其次,孩童尚未入世,思想单纯,教育容易奏效。古代谚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正是此意。对普通家庭而言,家教的缺失,将影响孩子一生。

  (3)有鉴于此,古人特别重视对儿童的教育,《曲礼》、《少仪》、《内则》以及《弟子规》,都是家庭教育的良好教材,教育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操作性强,孩子易接受。每天涵泳其中,久而久之,自然内化,使德行纯正。家庭教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 。人要上进,不走歧路,必须读书。朱伯庐在《治家格言》中说:“于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颜之推曾说,神情未定,最易受外人影响。他还说,墨子看到洁白的丝放入染缸后马上变黑,联想到人交游不慎而败德,非常伤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5) 。国家机构的运作、公共设施的建造等,都仰赖于政府的税收,因此,及时缴纳赋税,是民众应该尽的责任。不少家训将此作为家庭守则之一,如福建永定客家《胡氏族规》第一条便是:“钱粮为国家正供,自应递年完纳,不得拖欠。”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担当。

(6)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司马光《家范》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他批评做长辈的大多只知从物质上满足子孙,致使子孙“自幼及长,惟知有利,不知有义也”,教育子女应当树立真正的人生追求。

(7)由此可见,古代家教中包含着接地气、扎扎实实改变乡风民俗的有效举措,内容总体是健康向上的。它们把积极的人生理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从行为入手,达到“ ”的教育效果。父母对于女的教育,使用先祖传下来的古训,更容易为子女接受。经过代代相传,就能形成良好的家声、家风;而家家风正气清,则民风必定良善;自然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这对于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那些经由修身、齐家之道的教育而出仕为政的人,官风一定是整肃的,这点是得到历史证实的。虽然时代发展了,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家教传统并没有过时,其中尚有大量宝责养分值得我们吸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主耍使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3阅读第(4)-(6)段,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以下文字放在文章的第_______段之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由于重视家庭教育,各地出现许多文化世家,最负盛名的是山西闻喜的裴氏与福建莆田的林氏。裴氏家族敦行文教,门风谨严,历史上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举世称羨。莆田林氏,明清两朝的533年间,出进士 644名,民间有“无林不开榜”之说。

5在第(7)段的“ ”处填入合适的诗句(   )

A. —览众山小 B润物细无声   C.道娃无晴却有晴   D.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飞鸟集》

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