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缩不前,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B.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C. 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D. 我们班的王芳和李红青梅竹马,她们像亲姐妹一样整天形影不离。
2、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安史之乱,杜甫流离成都,经亲友帮助,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 铭是古代刻在墓碑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D.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清明节扫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小性格孤僻的她,自从参加社团活动以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了。
B.这座城市的新区建设发展迅速,短短几年时间,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
C.不法厂家制造假药的恶果实在是骇人听闻。
D.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捷(jié)报 旌(shěng)旗 取义成仁(rén)
B.阎(yán)罗 艰(jiān)难 血雨腥(xīn)风
C.诸(zū)君 悬(xuán)挂 人间遍种(zhòng)
D.烽(fēng)烟 创(chuàng)业 投身(shēn)革命
5、阅读文言文《雁奴后说》选段,完成小题
雁奴后说
宋祁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藪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縕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注释)①眼,通“眠”。②陂藪(bēisou),陂,堤岸、湖边。藪,湖泽通称。③繼,乱麻绳。④唼(shào),水鸟吞食声,这里指鸣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以中雁奴之欲高化数科足政 (2)阴布大网
【2】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后乡人/益巧设/诡计 B.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C.盖/石性/坚重 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用现代汉语翻译: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4】本文与《河中石兽》都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本文通过雁奴报警及其结局,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致以怨报德的现象:《河中石兽》则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___________”的道理。
【5】文中雁奴报警及其结局,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狼来了》,前者是“好心没好报”,后者是“骗人没好报”。请结合故事寓意,就《雁奴后说》和《狼来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7、下面一段话,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第二届中国·泗阳桃花节3月28日在南刘集乡绚烂启幕。①万亩桃林芳华四溢,尽显“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趣。②花海绘就的浪漫春韵吸引了数万县内外游人来此观赏现代版的“桃花源”。③他们以花为媒,以花会友,助推我县旅游事业。④举目望去,路梗边的一座座简朴“农家乐”门前,好客的当地人搬上茶果,热情招呼游客小憩,扑面而来的淳朴民风与清新美景欲盖弥彰,惹人心醉。
(1)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文默写。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5)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述求学遭到“先达”训斥的时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为了劝勉马生重视礼仪、虚心学习。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
筱敏
①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②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③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溪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它们的态度就不可能再出现回转,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④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在我感觉中这鸟儿的数目似乎也多了。
⑤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啄笼壁的竖条。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空间,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⑥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⑦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惊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⑧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幸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突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1】文中重点写的是第三种鸟,为何作者还要写第一、第二种鸟?请写出这样安排的用意。
【2】第①段中“我”对这种鸟“怀有敬意”,到了第⑥段又为什么在它面前“感觉惭愧”?
【3】文中所写的三种鸟分别象征了哪三类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请从(1)(2)两题中选做一题。
(1)请对第⑤段中的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2)文章第⑧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列子·愚公移山》的开头有这样几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对其中的“河阳”一词,课本注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连《古文鉴赏大辞典》(徐中玉主编)也注为:“河阳,黄河北岸。古以水的南面叫做阴,水的北岸叫做阳。”单单就这些注释的本身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联系课文的注释和前后的句子来看,就有了问题。“河阳之北”照课本注释的意思来理解,不应是“黄河的北岸”,而应是“黄河北岸的北面”了。而“黄河北岸的北面”是什么意思呢?实在令人费解。
《列子》一书,最早见于汉代刘歆的《七略别录》。今本《列子》全书共载l34则,文章体裁不全像先秦各家著作,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今本《列子》是出于晋人的搜集,不是原本,原本在魏晋之世早亡佚了。“河阳之北”不可能也不应该解释为“黄河北岸的北面”的。从前后句式来看,前一句是“冀州之南”、后一句是“河阳之北”。“冀州”显然是一个地名,那么“河阳”也应该是一个地名。而古代有否“河阳”这个地名呢?有的话,又在什么地方呢?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辞海》及有关资料,知“河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邑。汉代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孟县西,明代洪武初年,废入孟州,向来是洛阳外围的重镇。唐代建中年间置河阳三城节度使于此。当时郭子仪等人在史思明、安庆绪的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在河阳。因而杜甫曾在其诗《石壕吏》中写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河阳,在地理位置上的确在古黄河的北岸,有趣的是,历史上还确曾有过一个“河阴”。“河阴”也是一个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孟津东北。在地理位置上恰在古黄河的南面。“河阴”与“河阳”可以互相印证其在古代的存在。而为古“九州”之一的“冀州”,据《书·禹贡》记载:冀州,西、南、东三方都以当时的黄河与雍州、豫州、兖州、青州为界,即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河北东南部地区。而今天的王屋山正好就在这个“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地理位置上。
由此可以认定:“河阳”应是一个地名,不应认为是“黄河的北岸”。
(选自《语文学习》)
【1】下列材料,不能用来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古文鉴赏大辞典》(徐中玉主编)也注为:“河阳,黄河北岸。古以水的南面叫做阴,水的北岸叫做阳。”
B. 从前后句式来看,前一句是“冀州之南”、后一句是“河阳之北”。“冀州”显然是一个地名,那么“河阳”也应该是一个地名。
C.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辞海》及有关资料,知“河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邑。汉代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孟县西,明洪武初,废入孟州,向来是洛阳外围的重镇。
D. 郭子仪等人在史思明、安庆绪的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在河阳。因而杜甫在《石壕吏》中写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本文提供的知识填空:江苏省江阴市在长江的__________面,湖南省的衡阳市在衡山的___________面。
11、阅读《时光里的樱桃树》一文,完成小题
时光里的樱桃树
①人是怀旧的,每当夜深人静心底就会涌起对老家院子里樱桃树的怀念。在当年似平并没有多少吸引我的樱桃树,但是在今天成了最醇厚、最浓烈的绝响。
②樱桃好吃树难栽,但这难不倒和土地打交道的母亲新院刚落成,母亲欢天喜地去集市购买了棵樱桃树,把它种在小院里。父亲说,很难栽活的,可母亲喜滋滋的说,咱家人气旺,人旺树也旺,能栽活的。还真让母亲说中了,当年樱桃树发出了旁枝,郁郁葱葱,枝叶茂盛,次年的春天开花结果。樱桃成了我的念想,年年盼着结出甜美的果实。
③一到春天,伴着春鸟儿的欢叫声,樱桃树一夜之间披缀出无数的小绿芽,含情脉脉。在一片春光中变成一树灿烂缤纷的樱花,簇拥着铺满枝丫,素雅,粉嫩,以热闹姿态,在樱桃树上,跳跃、摇曳,花香满院。微风一吹,樱花随风飘舞,如雪纷,如蝶舞,整个院落成了樱花的世界。樱桃花儿谢后,长出了樱桃,一抓儿一抓儿的,像珍珠玛瑙,好看极了。在阳光下或春雨中,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慢慢地由小变大,由青变黄,最后成了诱人的红色,樱桃熟了。樱桃一熟,引来各色鸟儿聚集在树上,啄食甘甜的果实,叫着悦耳的歌声,不几天地上会积一层连皮带肉的核,与核一起存在的,是一泡泡或白或灰酸臭的鸟屎。樱桃在绿叶中闪动着红光,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在绿叶间忽隐忽现,勾着我的眼睛和馋虫。
④清贫岁月里,樱桃难觅,母亲用小盅盛得三四,作为招待上宾的美味。而我最渴望的,是可以吃到樱桃,用弹弓去打我没见过的鸟。每天放学,偷偷地溜到樱桃树下凝望。只要母亲不在,站在凳子上偷摘红透的樱桃吃。村里的孩子们成天围着我家打转转,情景像过节一样。母亲摘些红透的樱桃,晾在藤条编的箩筐里,见孩子们招呼尝几颗红樱桃。说是乡里乡亲都是一个庄的人,吃几颗樱桃不算啥,大家都来尝尝,明年又是好收成。一棵樱桃树,繁衍成数棵,为街坊邻里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我大学毕业后离开老家参加工作,从那时起,我的工作常年流动,而且行走的脚步离家越来越远。每年回乡探亲,与母亲聊起当年亲手栽下的樱桃树。她说,樱桃红了时,就格外想念在外工作的我。远隔千里之外的我,理解母亲对我的思念之情,也想象着樱桃成熟时的情景。
⑤现在,樱桃树已长成比老屋还高出许多的大树,树丫斜伸到天井中间,将整个树冠撑得像一把巨伞,绿绿茵茵遮住老屋的半个四合院。每年照样开出一树樱花,结满一树的樱桃,让人垂涎欲滴。夏日,无数鲜亮光洁的绿叶组成一道散暑消凉的屏障,庭院变成纳凉的胜地。秋日,樱桃树散尽最后一片枯叶,还一片碧蓝的秋空。冬日,樱桃树变成玉树琼枝,装扮得银装素裹。相比于夏、秋、冬季,我更渴望春天的到来,樱桃树开花时,满院子的芳香,飘落的樱花也是一道风景。倒不是我特别地爱恋樱花,而是樱花过后,满树挂满的樱桃。
⑥樱桃树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如今,再到乡间去走一走,大棚栽培出来的樱桃可以经常买来尝。而我,根扎在故土之外,枝干、叶子伸向了远方。经历了一冬考验的植物们,在春雷乍动的惊蛰之后,不管怎样的春暖春寒,开花、发芽,无一不是在展示崭新的自己,就像老家院子中的那棵经历了一番沧桑的樱桃树,依旧在春风中微笑,真想回去看看母亲栽种的那棵樱桃树。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樱桃树”伴随“我”的成长为线索,写出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B. 第②段中写母亲执意种“好吃树难栽”的樱桃树,体现出她的固执。
C. 文章中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樱桃树的喜爱。
D. 文章于叙事中兼顾抒情,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情感细腻而又真挚。
【2】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去集市购买小樱桃树时,母亲的心情
(2)樱桃成熟时,母亲的做法
(3)“我”大学毕业后,樱桃红了时,母亲的心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一到春天,伴着春鸟儿的欢叫声,樱桃树一夜之间披缀出无数的小绿芽,含情脉脉。在一片春光中变成一树灿烂缤纷的樱花,簇拥着铺满枝丫,素雅,粉嫩,以热闹姿态,在樱桃树上,跳跃、摇曳,花香满院。微风一吹,樱花随风飘舞,如雪纷,如蝶舞,整个院落成了樱花的世界。
(1)赏析画线句子
(2)赏析加点词语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5】作者为什么说“在当年似乎并没有多少吸引我的樱桃树,但是在今天成了最醇厚、最浓烈的绝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2、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话语让我们铭记于心。有些话语温馨暖意,令人感动;有些话语逆耳难听,给人警醒;有些话语富有哲理,给人教诲……回忆这些话语,往往会触发我们想起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一段情,会让我们回味无穷。
请以“暖心话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1、内容要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不要抄袭他人的文章。5、书写要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