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 ①②④⑤③ B. ②①④③⑤ C. ②⑤④③① D. ⑤④③①②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事不想做,必然大事做不了,好高骛远,很难成就一番事业。
B.年过六旬的毛泽东游过珠江、湘江、长江,这让很多年轻人都望尘莫及。
C.那些抢注“丁真”商标蹭流量的企业应该明白,商标与产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D.这几年路通了,村民们的心顺了,气旺了,大货车摩肩接踵,财气也聚了起来。
3、下面文段中对所用修辞方法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来了!
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
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得成熟……
A. 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 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 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 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4、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壮有所用。(《礼记·大道之行也》)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华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E.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惊起沙禽掠岸飞。(苏轼《卜算子》)
F.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王命急宣 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
(3)哀转久绝 _______
(4)晓雾将歇 _______
(5)夕日欲颓 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阐述“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6、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1 )从诗句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各是什么?
时间: 地点:
( 2 )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
7、综合性学习
由央视综合频道打造的《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艺术感召力,一经亮相便被评价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成为了荧屏的一股清流。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 ①《经典咏流传》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②节目“和诗以歌”,探寻诗歌与音乐。③集合一批优秀音乐人,用流行音乐传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一众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④节目现场还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和音乐人坐镇点评,详解诗词的文化内涵。
材料2 这档节目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以传承为旗帜,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可当传承人。所选的诗词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普世的观照性,只有这些普世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被当下的中国人读懂。通过邀请不同的明星和普通人用不同的歌曲进行演绎,用不同的故事进行包装,体现时尚性。
材料3 中国古典诗词,表达着灵动的中国式美学,承载着中国人雅致的情感审美,是一种独特而高雅的中国符号。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淡泊名利,又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脱,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婉约……
【1】材料1中有一处病句,请写出序号并修改。
【2】结合材料2概括该节目成功的原因。
【3】请仿照材料3画线句子写一个排比句。
8、文言文。
1. ,一览众山小。 ( 《望岳》 )
2.人生自古谁无死, 。 ( 《过零丁洋》 )
3. ,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 )
4.困于心, ,而后作。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5.日星隐耀, 。 ( 《岳阳楼记》 )
9、北平年景
①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哪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
②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③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做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地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④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都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⑤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纯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腌大白菜、芥菜疙瘩,一一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⑥孩子们需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做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
⑦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批,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⑧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搽脂抹粉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对于大家还是有足够的诱惑。此外如财神庙、白云观、雍和宫,都是人挤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冻得通红。
⑨新年狂欢拖到十五。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提前结束了几天,那便是“民国元年”,阴历的正月十二日,在普天同庆声中,袁世凯嗾使北军第三镇曹锟驻禄米仓部队哗变掠劫平津商民两天。这开国后第一个惊人的年景使我到如今不能忘怀。
【1】本文的题目好在哪里?
【2】第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时代不同了,你认为现在“过年”需不需要保留传统的节日习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10、走出青春迷茫
①那一年,我们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压力陡然增大,乌云总是遮掩着太阳,阳光照不进心灵,青春一片迷茫。
②不知什么原因,我们这群无所事事的男生突然疯狂地爱上了足球。每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提早半小时到校,畅快淋漓地踢上一场“早球”。上课却成了绝佳的“中场休息”,或假寐或小憩,窘态各异,但有一个步调是统一的:下课铃响,冲向操场,抓紧踢球,别无他想。
③我们痴迷足球,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要为中国足球的腾飞而奋斗!
④然而,在-个不见阳光的下午,我们的“足球梦”戛然而止了。戳破这个梦的是我们的班主任。那天下午上自习课,我们的守门员也许是太疲倦了,趴在桌上呼呼大睡,鼾声如雷,大家的哄笑引来了我们的班主任……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班主任默然捡走了我们的足球。我们在走廊里徘徊,在教室里踱步,行色恹恹,状如行尸。
⑤忽然一个男生说:“再买一个不就得了。”于是全班男生集资,又买了一个足球。我们像爱护宝贝一样把它藏起来,趁老师不在时偷偷地踢。当然了,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二个球很快也被班主任没收了。班主任正色警告:“事不过三!”梦想再一次破灭,男同学又陷入巨大的迷茫,精神萎靡。既然不让踢球,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所以只能打开课本,佯装学习,并且趁机偷瞄女同学。
⑥那天早上,班里家庭条件最好的女生向同桌炫耀说:“我昨天去打网球了!”说完,就从包里掏出一个网球,扔向天空。旁边伺机而动的一大群男生一哄而上。大家一瞬间都被点燃了,围着球一阵乱踢。一起笑着、疯着。网球滚向了操场,人群自动地分成两队,比赛开始了。一个网球,想要接住都很难,我们却踢得起劲,一脚射门,球跑到裤兜里了。守门员摸遍全身才把球找到,大家笑成一目。此时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模样,不在教室里,不在校服里,就在此刻。
⑦这个网球的归宿和前面的两个足球一样,我们的哄闹惊动了班主任,网球又被没收了。班主任还声明明天晨操后要罚男生到操场跑圈。这一次的没收大家无法接受:不能踢足球,甚至不能玩网球,那让我们玩什么呢?
⑧第二天晨操后,所有男生都站立在操场上,却一动不动,用静默表达无声的抗议。班主任显然对这一幕有些吃惊,但她并没有发怒,而是开始和我们细细叙谈:“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曾迷恋过琼瑶的小说,买过所有能买得到的琼瑶小说集,而且发誓要成为像琼瑶那样的小说家。结果呢,下课看上课也看,眼睛看近视了,镜片还越来越厚;成绩下降了,还没有一点反思的念头……人啊,年轻时迷茫,有青春力气,却找不到努力的正确方向;年老时清醒,却失去了青春力气,可能一事无成。真正懂得当下自己该想该做什么事了,你们就长大了。”
⑨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就在那一瞬间,我们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我们迎着阳光齐步向跑道跑去。
⑩从那以后,我们很少有人再逃课。我们这个班,创造了学校有史以来最高的高中录取率,我们的名字被学校骄傲地展示在学校的宣传橱窗。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 老师的表现 | “我们”的心理或表现 |
踢第一个足球 | ①________________ | 行色恹恹 |
踢第二个足球 | 正色警告 | ②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 | 声明罚跑圈 | 无法接受 |
晨操风波 | ④________________ | 醒悟 |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借用“早球”“中场休息”等足球术语,运用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形象描摹了一群执着于足球的男生形象。
B.第二个足球被没收后,“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表明了“我们”痴迷足球的理由是“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
C.第⑥段“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中,“开心”指网球游戏带来了快乐,“难过”指这样开心的时刻太少,爱玩的天性得不到充分释放。
D.全文的主要人物是班主任,正是由于班主任三次没收足球,罚跑圈,细心教育,学生才放弃足球,走出迷茫。
E.本文从学生的视角构思,虽只叙述了“痴迷足球”的小故事,却引出了“走出青春迷茫”的大话题。
【4】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走出“青春迷茫”?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11、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经典咏流传》让经典流行起来(节选)
任晶晶
①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央视综合频道于春节期间又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开播次日就得到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节目“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同时还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家联席点评,深层挖掘、多元解析诗词音乐中的主流价值表达,让它们在当下语境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传播欲望。
②在知名作家梁晓声看来,近年电视媒体的专栏节目非常多,但大多属于娱乐有余而文化不足。《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之好超出了他的想象, 我也想到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依然想到的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更贴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此我觉得这对全国的电视台都是一个示范”。梁晓声认为《经典咏流传》很好地开拓了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这样的节目才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走出去的节目。
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高晓虹认为,节目巧妙地解决了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经典咏流传》正式开播之前,关于这档节目我内心有很多的问号,因为此前我从未见过一档将诗歌唱成音乐的节目,它远远超出了以前诗词综艺‘朗诵赏析’和‘知识竞赛’两大形态,诗词改编音乐意味着海量创作,这种改变既需要融合经典诗词的文化价值,又需要与音乐的审美价值相统一,既要有国家电视台的站位,又要有艺术的高度。”高晓虹说,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连播的三期共计 16 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典咏流传》不仅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而且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可谓又一次做到了国家台的开拓性和标杆性。
④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这档节目能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气和地走近百姓,让我感受非常深。节目中,梁俊老师改编自清代才子袁枚的《苔》,经过现代音乐的演绎之后,动人心弦,一夜之间陶醉了亿万中国人的心。‘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作品非常清新和本真,梁俊老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长在贵州山区的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平凡而卓越,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艺术的根本。”流行的不一定经典,但经典的一定要流行。王黎光认为经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下丝毫不落伍,经典咏流传》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让大众更好地接近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是对艺术的准确表达。
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经典咏流传》拉升了电视节目的平均文化值,创新诗和歌的结合回到诗歌的起源,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当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一个过去完成式的东西成功地转化为现在进行式的文化。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会让歌词越写越有文化。
⑥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文化节目的不断爆发,既是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经典咏流传》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为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的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
备注:会商机制指多方商量,集体解决问题的制度。
(链接材1)
那些人们·那些歌曲·那些话语
(链接材料2)
节目热播也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 17 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未来还要进一步做好老师的培养、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设校园文化三件事。
【1】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经典咏流传》热播的原因。
【2】选文第④段在介绍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看法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上述材料介绍了众人对《经典咏流传》的认识或感悟,请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回答。你赞同他的哪个观点,或你喜欢他的哪点感悟,为什么?
备选人物:文化学者梁晓声、音乐人王黎光、传唱人胡德夫
【4】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
A. 《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为教育部大力来抓的工作。
B. 《经典咏流传》节目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因此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
C. 专家们认为,《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是回到了我们先祖最初的诗歌起源状态——“和诗以歌”,并且让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完美契合。
D. 《经典咏流传》节目超越了以前诗词综艺节目的表现形态,让纯文化节目缺少大众传播与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得以解决。
【5】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敷衍任务,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无奈地背诵经典,丢掉了诗词的精神魅力与文学情韵。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角度列出两条改进措施。
12、作文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鲁迅《社戏》中的语句,一段时光因伙伴的陪伴而令人难忘。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挚友同学的陪伴,也有诸多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要求:(1)题目自拟;(2)紧扣材料主题,内容具体充实;(3)有真情实感;(4)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5)不少于600字;(6)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