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课文内容填空。
(1)敲成玉磬穿林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5)《景阳冈》一文,按照故事发展顺序依次写了喝酒——( )——( )——( )等四件事。
(6)请你简单说一下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事物意象。
例:丁香(愁怨) 松树( ) 竹子( ) 大鹏( )
3、走进名著
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家______(人名),其代表作《童年》主人公阿廖沙受到______(A.外祖母 B.舅舅 C.外祖父)的影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4、我能写出下面歇后语中的本来的字。
①天下雨不戴帽——临________到头上
②胸口上张草——心慌________
③旗杆上放炮——想________的高
④森林里生火——就地取才________
5、kàn pín yīn xiě hàn zì
看 拼 音, 写 汉 字。
qù shén me chī
妈妈 ( ) 超市买来 ( )好 ( )的呀!
duǒ xiāng kāi xīn
2.“这些花 ( ) 真 ( ) 啊:”妹妹 ( ) 地叫着。
chóng cǎo
3.小 ( ) 在 ( ) 地里爬行。
6、阅读《稚子弄冰》,完成练习。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①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②( )。
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稚子:小孩子。②铮: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1】查字典,给画线的字注音。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3】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_________________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我最棒。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竟 镜)子,
山溪像 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挺 蜓)。
忽然 人影碎(suì shuì)了,
草地上蹦(bēnɡ bènɡ)跳着鱼儿和笑声。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用“/”画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我能行。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对“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两句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一定要登上长城的决心。
B.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2】对“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抒发了彻底打垮敌人的坚强决心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B.凭借红军的勇气,一定能征服长征中的一切困难。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②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2】“祖父就把锄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句中“头”上的引号作用是_______。
【3】阅读片段,联系全文,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 )的园子 ( )的我 ( )的祖父 ( )的童年
【4】用“______”划出可以概括段落②主要内容的句子。
10、课外阅读。
小猴子戴眼镜
小猴看见妈妈戴着眼镜读书、写字,奶奶戴着眼镜缝补衣服,它问是什么道理,妈妈和奶奶回答说:“戴上眼镜看得清楚。”
一天,小猴戴起了妈妈的眼镜,哟!模模糊糊;再戴上奶奶的眼镜,头昏眼花,差点摔一跤。它生气地说:“妈妈和奶奶骗我!”
二天,猴妈妈知道了,对小猴子解释说:“奶奶年老了,戴老花眼镜;妈戴的是近视眼镜。”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对别人合适的东西,对自己不一定合适。
【1】小猴子戴妈妈的眼镜感觉是_____,戴奶奶的眼睛感觉是_______。
【2】其实,妈妈戴的是_______________,奶奶戴的是________。
【3】这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在正确答案的括号里画“√”。
(1)小猴子不适合戴妈妈的眼镜。( )
(2)小猴子不适合戴奶奶的眼镜。( )
(3)对别人合适的东西,对自己不一定合适。( )
11、阅读理解。
祖父的眼晴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
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这样的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
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侯,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
别人看了祖父这样做,也有笑的,可不是笑祖父的手法好,而是笑他天天使用一种方法抓掉了孩子的帽子,这未免可笑。
【1】给以上文字起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
【2】简要写出以上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文中的祖父是个怎样的人?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地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文中画“﹏﹏﹏”的句子,我想到一个成语(或俗语、歇后语、诗句)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5】读一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试着提出2个问题,并联系上下文解答一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认真阅读以下两个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起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15分钟。
【1】根据材料(一)判断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Ⅹ。
(1)我们每天上网的时间多于读报纸的时间。( )
(2)每天我们上网的时间最长。( )
(3)上网我们主要的活动是听音乐看视频。( )
(4)没有人在网上阅读。( )
【2】材料(二)中的“三无一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两个材料你有什么感想或建议,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风欺雪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顶天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头折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例: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人们喜爱梅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梅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做题。
郑 板 桥
①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②郑板桥一生最(突出 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③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④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⑤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唱 歌颂 )的。
⑥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因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⑦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发光了。
⑧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 财产),永远值得我们(想念 怀念)。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妙趣横生: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树一帜: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3】短文第③④⑤自然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4】郑板桥特别喜欢画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简单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短文,郑板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要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⑴这学期,我校开展了“我为他人添欢乐”的热潮。(修改病句)
⑵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缩句)
⑶明天下午你不来。 明天下午我们照样去演出。(加上关联词并成一句话)
⑷默写刘禹锡的《浪淘沙》。
, 。
, 。
16、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缩句,缩到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蟋蟀有建筑住宅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不敢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侯总是羞羞答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缩句。
1.活泼的小松鼠在松树上蹦来跳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天,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在蔚蓝的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农夫和蛇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山沟的柿子树上缀满了沉甸甸的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模模糊糊地看到了一个高大的背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高大挺拔、叶子油绿闪亮的白杨树,像一排士兵似的排列在宽阔而笔直的马路两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写成拟人句。
(1)小鸭子在池塘里游来游去。
(2)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21、作文点将台(25分)
我们在课文中看到了北京的春节,在这次测试活动中又认识了香港的年俗。同学们,你们那过年有什么习俗?是不是也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事?请你也来写一写。
温馨提示:习作时,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自己了解的民俗风情或历史描述清楚,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行文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