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兑命》曰“学学半”。(《礼记》)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B.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D.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郦道元)
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朝花夕拾》中的许多句子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需要认真品味。对下列句子出处及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是《五猖会》中开篇的句子,鲁迅先生直笔批判,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B.“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抒发了鲁迅先生对保姆阿长的深切怀念。
C.“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是《父亲的病》中极具讽刺意味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对传统医学的质疑。
D.“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是《藤野先生》中蕴含无奈之情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在民族自尊心受到损害之后的悲愤。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的作者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朱自清,字佩玄,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背影》是他写的一篇回忆父亲的小说。
C.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白露前后,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白露节气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家君”“拙见”“鄙人”属于谦辞,“惠存”“贵庚”“拜读”属于敬辞。
4、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在学业上给了鲁迅无私的帮助。回国后,鲁迅一直保存着他的照片,表示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怀念。
B.因人参果树被推倒,唐僧师徒被阻五庄观,孙悟空多方求助,请来观音菩萨救活了果树。最终镇元子和唐僧结为兄弟,并请各位仙家品尝人参果。
C.保尔·柯察金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他身上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D.《骆驼祥子》以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力车夫祥子一生三起三落最终沉沦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①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②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苍苍莽莽:形容广阔无边。②与:亲附,拥护。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1)又何间焉: (2)神弗福也:
(3)王者何贵: (4)背之则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中曹刿认为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________。(乙)文中在决定一个国家安危的关键所在这一问题上,管仲的观点是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体现了曹刿和管仲政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6、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②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1】(1)“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
(2)“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7、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
请你为活动拟定一则宣传标语。
(2)[调查读书现状]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 关注点及占比例 |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
深厚13% | 有计划11% | 写得怎样10% | 每读比做0% |
一般48% | 有时有计划32% | 怎么写的14% | 凭兴趣做24% |
无兴趣39% | 没有计划57% | 写了什么76% | 从不做76% |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3)[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
②向同学提建议:
8、名句默写。
(1)虽贵不苟为, 。(《吕氏春秋·不苟论》)
(2)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3)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出师表》)
(4)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5)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6)《行路难》中暗用典故,表现诗人心情已不再沮丧,能体现诗人浪漫主义创造风格的诗句是: , 。
(7)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 。”
(8)而现在 /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9、阅读下面的纪实文学,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节选)
王宏甲
①1972年,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50米。
②1993年,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③没人会想到,2016年,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会出现在中国贵州。
④“我们的落后是明摆着的。”1993年,南仁东提出争取把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他要表达的是:正是因为“落后”,我们更应该“奋起”。
⑤1994年,南仁东着手选址。他和团队用遥感技术及数据分析筛选出100多个洼地,再一个一个“用脚去选”。南仁东和伙伴们早已不记得走了多远的路,只记得坐在火边仰望璀璨的星空。
⑥2006年,由我国独立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正式决定选址贵州平塘大窝凼;2008 年12月26日,FAST工程奠基典礼举行;2011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这个大射电望远镜取名为FAST,蕴含着“追赶”“跨越”“领先”之意。
⑦此前,有外国人说:“一个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能做大射电望远镜?”这激起南仁东痛彻的反思。多年来,我们多是引进外国零部件组装产品,自己只做外壳。缺少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岂能不落后!
⑧南仁东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找回“自力更生”!这包括,即使有气吞山河的自信,仍需要面对重重困难。
⑨FAST建设期间,南仁东遇到很多技术难题,寻遍世界同类顶级技术,都无解。在他的倾情投入和亲自指导下,全国有近200家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攻关,经过了近百次的试验和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有用的”,南仁东一次次研究失败的原因。终于,一项项世界性的难题得以攻克,并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同时,那么大的设备,那么长的钢梁,那么重的零部件,都是当地政府带领群众“蚂蚁搬家”一点一点运进大窝凼的。科研队伍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被极大地释放出来。
⑩2015年3月,南仁东病倒了,肺癌晚期。这一年,他70岁。秋天,手术后身体虚弱的南仁东返回工地,继续指导FAST的安装。
⑪2016年9月25日,是中国科学史上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在贵州平塘大窝凼,FAST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启用典礼。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信中写道——“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 ‘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这封贺信里,FAST第一次被称为“中国天眼”。此前,因病情加重,南仁东被送回北京治疗。但在典礼前一天,他从北京回到天眼基地——他执意要先去看看FAST。
⑫贵州,黄昏的高原上,夕阳又大又圆。南仁东戴上安全帽,兴奋而威严的表情俨然像一个将军。同事和学生要护送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平静地摆摆手:“让我自己走过去看。”南仁东慢慢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前方,就是他为之奉献一切而终于建成的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巨大的反射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射出万道金光,绚丽无比。此时,南仁东早已泪流满面。
⑬第二天,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南仁东陪同前来参加落成启用典礼的国际天文学家们参观万山丛中的中国天眼。此时,开工之前曾考察过大窝凼的国际大射电望远镜SKA计划总干事菲利普·戴蒙德感叹道:“几年前是一片荒芜,现在居然可以运行,真的很伟大!”
⑭FAST的胜利建成,证明了找回“自力更生”的中国科学家和建设者们有着多么巨大的创造力。
⑮2017年1月,南仁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物。这是南仁东生命的最后一年,病中的他原本不去颁奖仪式现场。但听说中央电视台要向全国播出颁奖仪式,南仁东又去了。他要借央视这个平台,说一段不能忘怀的话。他嗓音沙哑,话语断断续续——
⑯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而且,太沉重。我觉得我,个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我知道,这份,沉甸甸的,奖励,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一群人的。我,更不能忘却的,就是,这二十二年,艰苦的岁月里,贵州省,四千多万,各族父老乡亲,和我们,风雨同舟,不离不弃……我再一次,借这个机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帮助过FAST……谢谢!谢谢!”
⑰这是南仁东要表达的最后的声音。
⑱2017年9月2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
⑲可是,10天前,南仁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⑳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㉑2019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还讲到,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追思“中国天眼”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最大的成功不是哪一项技术的创新成就,而是找回了“自力更生”。“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是我们宝贵的国之重器。
【1】选文的批注有(甲)(乙)两处未完成,请任选一处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蕴含的情感。
【2】选文内容大多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下列选项中没有按此顺序叙述的一项是
A.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正式决定选址在贵州平塘大窝凼。
B.手术后身体虚弱的南仁东返回工地,继续指导FAST的安装。
C.在北京治疗的南仁东回到天眼基地,要去看看建成的FAST。
D.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O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南仁东星”。
【3】这篇纪实文学讲述了南仁东与“天眼”之间真实的故事。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4】你如何理解㉑段画线句?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材料二:
蝉:动物名。同翅目蝉科。四翅薄而透明,雄蝉腹胸交界处有发声器,收缩振动得以产生鸣声,雌蝉则无鸣叫能力。幼虫于地下挖洞穴居,以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为生。待幼虫成熟,则爬上树干羽化。也称为「知了」。(选自《辞海》)
【1】从上述两个材料归纳概括关于“蝉”的内容:
【2】上述两个材料彼此有何关联?
【3】你最欣赏哪个材料?请说理由: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四月的泥泞
初到新疆生活的人,面对化雪季节的新疆的泥泞,实感惊心动魄。
在乌鲁木齐和一些北疆城市,冬天的冰雪就够惊人的了。一层又一层的积雪,使公路变成了夹层冰道。汽车与自行车的车轮在冰道上刻印下了千道万道冰的辙沟,辙沟重叠、并排平行或者纵横交错。它似乎有一种象征的意味,人生的道路就是这样错综繁复而又难离旧道。歧路不仅亡羊,歧路亦常翻车。骑自行车最要紧的是不要使前轮陷入车辙沟,那种“重蹈旧辙”的结果一定是车把的“僵化”与自行车的翻倒。也有时候天可怜见,硬邦邦,歪歪斜斜的车打着滑冲出了小沟,像表演“醉车”——即醉汉骑车的特技一般,我们又可以骑车冰上行了。比起辙沟来,冰面的光滑反倒成了第二位的威胁了。滑就滑,倒就倒吧,车照骑不误,虽然时而有某某人摔成了粉碎性骨折的消息。等到真粉碎了,也就不怕冰路了。
终于三月到了。三月下旬便开始化冻。天!大街小巷都变成了泥塘。穿上套鞋似还不够,在伊犁,必须穿上高胶靴。到了四月,泥泞更加透彻,虽然穿上了高胶靴,裤子上仍然会沾上泥巴。特别是一旦汽车驶过,泥点会溅到脸上、头发上、身上。你咒骂司机,司机又咒骂谁去呢?走在泥泞里,胶靴发出的不是噗噗的泥声,而是从泥里抽出靴子时造成瞬间的真空、空气与泥形成的气泡破裂,然后稀泥又填补了真空所发出的呱呱呱的声音,像是江南夏日的蛤蟆叫。
泥泞中,土路上被马车和汽车轧出的辙印则更深重巨大,它不再是冰雪上的小沟小路,而是,简直是一条又一条的河道、河床!谁能想象,在这样的路上还能开汽车、赶马车、走行人乃至骑自行车呢!有时在将干未干的这样的河道里骑自行车,脚蹬子蹬到了已干的“河岸”上,蹚起了尘土,磨坏了鞋底子……
在乌鲁木齐的一些巷子里,也有这样的泥泞河道奇观。所以当七十年代初期,乌鲁木齐提出“出大力流大汗,定叫马路见青天”的口号,清除淤泥,露出巷子里的柏油路面。那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从来没有想到这厚实的泥泞下面,竟沉睡着沥青路面!我从没想过,这些巷子竟修过柏油路。“这是怎么回事?”我迷惑了。“有拆修房屋的,把老房土老墙土倾倒在路上,这样,就把路面盖上了。”“老新疆”如是回答。是吗?我仍然觉得难以置信。有了好路却又莫名其妙地把它掩盖起来,那怎么可能呢?
见到那些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养尊处优的青年的时候,我禁不住想:让他们去新疆见识见识吧,哪怕只见识一下四月泥泞,他们就会懂得建设的不易,走路的不易,管理的不易,春天的不易,一切不易的不易了。艰难,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吗?泥泞,这不正是通向日暖风和的盛春与初夏的必由之路吗?这些大城市的孩子们未免活得太轻松太舒服了,他们上哪里了解“国情”去?上哪里结合实际去?如此这般,不知道这样想是否也有点“红眼病”的前兆。
据说现在已经没有这么多泥泞了。乌鲁木齐各单位承包门前的道路,不令雪积,不令冰就,到了化雪天气无雪可化,也就无泥可泞了。至于伊犁,像阿合买提江路之类的大土路,早已铺上了沥青路面,即使翻浆也成不了条条大河的河道了。乡下的土路呢?该是依旧吧?高轮牛车(二轱辘)可能正是为了适应泥泞的与多渠道的路面而制造出来的,如果车轱辘小一点,陷入没入泥中渠中,不就更麻烦了吗?农村,世界上正因为有农村,怀旧的温馨才有所寄寓,岁月的无情的冲刷之中才保留了几个安全的小平台。真没了泥泞,还能算新疆的春天吗?
而不论大的泥泞也罢,愈益减少的泥泞也罢,经过了化雪季节,新疆的盛春初夏是极为美妙的。待到百花盛开树叶纷披的时候,待到过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时候,不论有过多么吓人的泥泞,一点影子也不会留下了。一切都会变得清清爽爽,利利落落。到那时候你向一个外地人介绍乌鲁木齐或者伊犁的四月泥泞,说不定他以为你是在危言耸听或者“踩乎”边疆呢。
【1】综合全文,概括文中加点词“惊心动魄”的具体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3】文章标题的中心词是“泥泞”,文章重点描写的也是泥泞,却为何从布满冰雪的道路开始写起?
【4】泥泞的道路总会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但在作者的眼里似乎还有其美丽的一面,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感情?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12、根据要求作文。
中考,是同学们即将迎来的一次大的成长事件,面临着升入高中或进入职业学校的选择,其中还有同一性质的不同学校的选择……选择,在人的一生中经常存在。
任务 | 写作对象 | 写作目的 | 文本类型 | 参考角度 |
任务一 | 班级同学 | 分享 | 叙事类 | 你曾做过的重要选择的经历和感悟 |
任务二 | 父母 | 说服 | 书信 | 你的某项选择受到了父母反对,请写信说服他们 |
任务三 | 学校全体初三学生 | 宣传鼓动 | 演讲稿 | 如何填报中考志愿 |
【写作提示】
①围绕“选择”这一话题,选择一个任务。
②明确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依据文本类型,可借助“参考角度”栏进行构思,也可另选角度。
【写作要求】
①自拟题目;②符合文体特征: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可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