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
dǔ sè shuǐ dào cāng ying nèn yè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lín shí wéi kàng chàn dǒu qīng xī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2、把古诗《赠刘景文》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1)诗中写了几种花?
(2)诗中的“擎雨盖”指的是( )
①荷花 ②荷叶
(3)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指的是( )季节。
3、学完本单元,我们班同学掀起了读外国名著的热潮,并在班里召开了读书交流会。我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见解的场面。
4、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少年闰土》内容感知。
1.课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____ 。
2.课文按照____的顺序叙述了“我”和闰土的交往过程。(填序号)
①相处 ②相识 ③相别
3.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____(多选)
A.雪地捕鸟 B.海边拾贝
C.看瓜刺猹 D.看跳鱼儿
6、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 ,
不应人。
(1)这首诗描写了小儿( )的情景。
①放风筝 ②河中洗澡 ③钓鱼
(2)小儿“不应人”是因为( )
①他不想和陌生人说话 ②他怕声音大会将鱼吓跑
7、阅读两首诗歌,完成练习。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两首诗歌赞美的对象都是____________,它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可以从“_____________”(《梅花》)和________________(《卜算子·咏梅》)两句中看出。
【2】我们喜欢予花以人的品性,兰花具有下面哪种品性( )
A.出淤泥而不染
B.空谷幽放,香雅怡情
C.迎风斗霜,清幽隐逸
【3】下面事件中的人物,具有梅花一样品质的是( )
A.负荆请罪的廉颇
B.英勇就义的李大钊
C.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
8、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共______句,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来展开叙事抒情的。
【3】“万水千山只等闲”具体表现在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上,其中五岭山和______是“千山”的代表,______和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
【4】写五岭山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诗中用的词是“___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诗中用的词是“______”,可逶迤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______,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______。
【5】诗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______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从诗中“______”一词中可以看出。
【6】《长征》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赞扬了红军战士不怕死的精神。
B.表扬了红军战士非常乐观的精神。
C.赞颂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9、阅读。
①王献之是晋(jìn)代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儿子。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
②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他选了一个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
③献之兴冲冲地把这个“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端详了好久,指着“太”字的下部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④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
⑤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园里的十八口大水缸(ɡānɡ)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你把这十八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⑥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xiè)地勤学苦练。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1】给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秘诀:___________________
(2)端详: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①自然段中的“________”这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献之听到别人夸奖后骄傲自满的心态;而第⑥自然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则让我们明白他成了大书法家的原因。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 它看见垂(chuí cuí)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 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 很快)浮起一片片花瓣 它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niǎo)袅炊烟
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
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
啊,地上草如茵(yīn rīn),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陶醉 沉醉)啊!掬一捧,品一口,让这三月的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1】给文中的划线字选正确的音节。
垂_____(chuí cuí)柳 草如茵_____(yīn rīn)
【2】选择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立刻 很快)______浮起 多______(陶醉 沉醉)啊
【3】我也会写这样的词语。
如雾如烟(ABAC)________、________
袅袅炊烟(AABC)________、________
【4】在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
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____它看见垂(chuí cuí)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____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 很快)浮起一片片花瓣______它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niǎo)袅炊烟_____
【5】找出短文中的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家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táo zuì)________于其中。可是后来父母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景、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我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专、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 剪)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jiàng lín)________降临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突然、自然、竟然)下床了!
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受到(gǔ xī)________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 )里选择正确的字、词。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别无嗜好:_____
忧心忡忡:_____
【4】读“母亲慷慨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一句话,“秉承”指_____“父亲的精神”指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父亲留给我们很多很多”,这里“很多很多”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
12、外婆和鞋
①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天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②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③这是一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④“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⑤“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⑥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⑦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结合短文,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1)嚣张:_______
(2)泪眼盈盈:_______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③~⑦段的内容:________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用“ ”画出来。
【6】“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王献之是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从小跟着父亲写字。他很聪明,八九岁时,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大人们的称赞。虽然父亲一再告诫:“写字好比练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献之却当耳旁风,他早就巴望着能赶上父亲。
有一天,献之在书房里写字,他模仿父亲的笔法连着写了几十个“大”字,拿在手里左看右看,越看越得意,觉得自己写的字和父亲没什么两样。这时,王羲之走进书房,献之连忙拉住他的手问道:“父亲,您看我写的字和您写的一样吗?”王羲之捋着胡子微微一笑,顺手拿起桌上的毛笔,在纸上点了点,说:“拿去给你母亲看。”
献之拿了这张纸兴冲冲地跑进后堂,一把拉住母亲嚷道:“母亲您快来看,这个字像不像父亲写的?”母亲接过纸仔细端详起来,高兴地说:“我儿的书法确有长进,这个字真像你父亲写的了。”献之听了,高兴得跳起来,连忙问道:“母亲您快说说,哪些像父亲写的?”母亲指着一个“太”字下面的一点说:“就是这一点写得像,简直就是你父亲写的!”
王献之像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顿时脸涨得通红。他难为情地从母亲手里把纸拿回来,转身回书房了。
从此以后,他听从父亲的教诲,记住了这个“太”字的教训,勤学苦练,写完了18缸水,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大书法家。
【1】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巴望——______ 模仿——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王献之高兴得跳起来,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后来他的脸又涨得通红,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王献之的这个“太”字的教训给了你哪些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一句关于“勤学”的俗语:_________ 。有关“勤学”的名句请再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理解
乞丐
我在大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未结痂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颤抖着。
我茫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1.当“我”发现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时,面对那个乞丐,“我”是怎么说的?用“ ”在文中画出;“我”又是怎么做的?用“ ”在文中画出。
2.读完短文,你认为“我”给乞丐的是什么?
3.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 )
①要同情乞丐,给他们一些钱物
②遇到乞丐,只需要从言语、行动上关心、帮助他们
③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真诚相待
15、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模仿例子,在不改变句子意思的情况下,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你喝的水弄脏呢?
亲爱的狼先生,我不会把你喝的水弄脏的。
那个人是我的好朋友,我怎么能不熟悉他的秉性呢?
17、按要求完成句子。
例子: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它的味道很特别。
(1)难道这里的景色不美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你不想父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缩句。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教室里安静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讲的话我当时怎么听得进去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博莱克身上。(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博莱克左腿截肢了。博莱克现在靠拄拐走路。(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话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都有谁,在哪里,做什么?根据提示,把内容写一写,没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