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运城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奋斗目标是

A. 四个自信

B. 两个一百年

C. 四个全面

D. 四个现代化

2、1951年,某地农民领取了“土地居产所有证”,其法律依据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网络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

B.网络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

C.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D.网络上有许多不良信息,青少年应禁止上网

4、“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的提出,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这一方针是在哪一年提出的

A.1950年 B.1951年 C.1956年 D.1958年

5、2020年5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哪一方略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6、1990 年建立起来的经济开发区是(   )

A. 深圳   B. 海南岛   C. 上海浦东   D. 珠海

7、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党中央

A.实施国民经济调整政策

B.取消了人民公社和大锅饭

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8、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新中国诞生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发展壮大,其标志是

A. 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

B. 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

C. 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D. 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0、建国初期,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让三亿人获得了土地。关于土地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全国掀起了合作化高潮

C.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

D.促进我国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发展

11、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体现了

A.共同繁荣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12、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B.走自己的路  初级阶段  邓小平理论

C.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D.中国特色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

13、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4、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内容。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当中输入“中共一大、沿海经济开放区、APEC会议”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 大连 B. 天津 C. 上海 D. 广州

15、某校莘办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图片展:下列图片中不能反映开国大典情景的是

A. B.

C. D.

16、从1973年开始,中国每隔几年都会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大会),到2018年一共举行了8次,这体现了党中央重视

A.物质文明建设 B.政治文明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17、下图:2016年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下列对“亚投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B.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

C.亚投行是只有亚洲国家才可以参与的金融机构

D.亚投行的设立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18、“这一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一胜利”指的是

A.人民解放战争

B.西藏解放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

19、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其核心内容是

A.调整“三不”政策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实行“三通”政策 D.坚持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20、“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坚决跟着共产党,要把伟大祖国建设好,建设好!”歌曲唱出了全国人民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在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66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三大改造的完成:

(1)概况:到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的转变。

(2)意义:_____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_____

(3)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_____、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2、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1)A.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城市

B.我国在长江建立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的城市

(2)仔细观图,说说一五计划中的重点是什么?

23、将下列各小题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___________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全国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铁人”__________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____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1988年,___________被划为经济特区。

24、回顾历史,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紧张又缓和,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900年,清政府统治时期,美国直接参与侵略中国的________战争。

(2)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时期,美国与中国并肩作战,取得________战争的胜利。

(3)新中国建立后,中美出现激烈对抗,1950年到1953年爆发了________战争。

(4)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缓和,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________

25、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______、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目标是:到______ 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6、1951年,______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1956年,______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___________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__________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4)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9、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________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3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_____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概况:1978年,________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____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3)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______、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______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制度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怎样的制度??

21954年我国确立了怎样的根本政治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哪一次会议的决定?

4)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哪一次会议上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在中共十六大和十八大上,分别将什么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7)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哪一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创新的成功实践是什么?

32、情境一: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分析:为了改变毛泽东所说的状况,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其重要任务是什么?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材料二: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了怎样的建设规划?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我国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你结合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历程,谈谈我国工业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注意些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1)材料中“改革开放新局面”源于哪一次会议的召开?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