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白山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红楼梦》一书又名《石头记》,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

B. 《刘姥姥进贾府》一文通过刘姥姥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贾府的奢华。

C. 《山地回忆》中塑造了一个爽快率直、质朴善良、勤劳能干的女孩子形象,高度赞美了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深厚情谊。

D. 海明威是英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B. 崀山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湘西南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

C. 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

D.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3、根据三部名著的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爱》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是一个狂热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基督教的传教事业。他乐于帮助贫穷的人,认真严肃,固执刻板,有崇高的理想,但缺乏人们之间的那种深情。

B.史进是华阴县史家庄史太公的儿子,全身刺了九条背龙的文身图案,江湖人称“九纹龙”,他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

C.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云飞浦,除恶蜈蚣岭,武艺高强,侠肝义胆,是一位快意恩仇的好汉。

D.简·爱,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因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阴(huì)            养(huàn)          大发雷(tínɡ)

B.谷(suì)            白(shà)            宠辱忘(jiē)

C.摇(yè)             席(yàn)            揉造作(jiǎo)

D.怨(zhànɡ)        伤(zhònɡ)        筹交错(ɡōnɡ)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鹰击于殿上_______

(2)长跪而之曰_______

(3)寡人之耳者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聂政刺韩傀也/燕、赵、韩、魏闻

B.头抢地耳/皆美于徐公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秦/皆朝

D.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时时间进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唐雎以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严正立场和凛然正气。

B.(甲)文情节构成紧张曲折、波澜起伏;人物对话简洁整齐、绘声绘色。

C.(乙)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D.(乙)文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5(甲)(乙)两文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邹忌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结果分别如何?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综合性学习

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欣赏。九年级(1)班开展以“我爱对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选对联)李喜的新宅刚落成,他要选一副对联贴在大门。请你帮他从以下提供的四副对联中选一副推荐给他,并说明理由。

国泰民安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地无寒舍春常在  居有芳邻德不孤

双飞都是关雎鸟  并蒂常开连理枝

①你帮他选择的对联是:                                    

②选择的理由是:                                   

(2)(读对联)下面这副对联是岳阳楼上的名联之一,是清人王褒生所撰。联语超凡,何等气势!读的时候,上下联都各有一处较大的停顿,请你用“/”在对联上标出这处停顿的地方。

上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下联: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3)(写对联)有一家中医馆即将开业,有人给他的医馆写了一副对联,不幸被家中的宠物咬碎了,只能隐约辨别出以下词语:

妙手回春  灵丹妙药      千家   百病  

请你帮忙恢复这副对联,为中医馆做宣传。

上联:                                 

下联: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古诗文默写填空。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

(3)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中,运用设问的方式,直抒胸臆,表达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认为舍生取义可贵,见利忘义可耻,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政通人和,___________ 。”

(6)渴望建功立业是苏轼笔下的“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是辛弃疾笔下的“了却君王天下事, 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 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3分)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请写出文段中的是谁并简要分析此段描写的作用。

 

10、阅读《为什么取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为什么男子成年要加冠取字呢?因为名儿是父亲起的,是幼年用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名儿,所以得另取字。《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岁,行过冠礼并为自己取个“字”,自此即表示他已是个成年人了。

②另外还有一层原因。周人有避讳的习俗,人死之后,为了对他表示尊敬,就不再称他的名儿,为长远计,所以成年之后,就“敬名称字”了。

③然而《礼记·冠义》还说,加冠取字,“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意思是说加冠取字后一个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能被称为真正的人,然后才可以治理别人。原来这“冠而字”并不仅仅为“敬名称字”,还另有深意。它是贵族阶层中,对一个成年男性承认并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表示,自此之后,便可以让他“治人”。所以儒家把冠礼看作是“礼之始”, 冠礼也成为华夏礼仪的起点。

④时移世易,发展到后代,取字的深层次含义被过滤去了。人们取字,只是为了参与社会交际,所以也用不着隆重地举行冠礼了。汉以来,皇太子还有举行冠礼的,还可依稀看到点“治人”的影子,而士大夫阶层很少有这样循古的了。我们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以看到,起码由唐代起,连知书达礼的人家,对举行冠礼取字一事,都颇感不合时宜了

⑤取字原属贵族阶层的特权,后来扩展为知识阶层的事,而一般下层劳动人民还不得“染指”。宋代还不准下层社会的人取字。到了明清时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无人无字。尽管也遭到文人士大夫们的抨击和嘲讽,但取字的习俗,还是被普遍推广开来。

⑥先秦时代,字是冠礼时选定的嘉宾给起,而后世不举行冠礼了,字则改由父祖、老师,或请其他通文墨的人给起,而且也不一定都到了成年才起,很可能是小名、大名和字一同起下的。

⑦上古的贵族女子,原本也起字。《礼记·曲礼上》说:“女子许嫁,笄(jī)而字。”就是说,当女子成年许配人家时,把垂发挽在头顶,用笄别住,并给她取字。这一礼制,秦汉以后没承袭下来,但在汉语中却留下了许多成语。如说女子已有婆家,叫作“已字”,“已字人”;没找婆家,则称“待字闺中”。

1从全文看,古人取字的原因有    

2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1)取字原属贵族阶层的特权,后来扩展为知识阶层的事,而一般下层劳动人民还不得“染指”。(“不得‘染指’”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起码由唐代起,连知书达礼的人家,对举行冠礼取字一事,都颇感不合时宜了。(“起码”二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章大量运用《礼记》中的话语来说明“取字”,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贵有新得

于洋

①读完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合著的《文心》一书,颇受启发。两位教育家在这本谈论的专著中,把枯燥的知识融入32个有趣的故事中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读书与写作大概是人人都能做的事,但《文心》中提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文心》提出,读书要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他人的经验。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而读,勿只从文字上学文字。只有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在读书中练就触发的功夫,细心品读生活这本无字天书,才能从书中读出新味来,读出自己独有的新得

③常言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善于读书学习的伟人毛泽东曾说过:《红楼梦》要读5遍以上,才有发言权。这说明,经典作品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曾反复精读过不少经典著作。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真正被他读了的名著,不少书页还用胶纸粘贴着。据说,他一生先后阅读《资治通鉴》17遍之多,对这部书爱不释手。晚年时,他曾对身边的人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④古人云: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大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善于从书中读出新味、悟出新得。著名翻译家林纾为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花8年时间阅读《汉书》,又用8年时间《史记》,对于韩愈的文章更是反复品味了数十年。他常常把文章铺在桌上,每天打开阅读一遍,读后又合上,探求其中精蕴,直到装进脑海才另换一篇文章。

⑤刘伯承元帅倡导读书要下功夫背记一些必要知识。他曾反复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十多遍,不少故事情节和精彩的妙语佳句都能背下来。他一生研读最多的是《孙子兵法》,一些重要的章节能熟练地背诵。他注重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结合军事实践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正因如此,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⑥读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逮着什么书读什么书。读书仍然要有选择地读,只有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书精读,才会有读书贵有新得的体会。别林斯基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读书并不在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紧要的书,不如用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精读一部有价值的好书;与其10部书都只是浏览一遍,不如选一部书精读10遍。如果我们能潜心精读几部经典著作,就比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受益更大。

(刊载于2023.7.1,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有新得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触发”,即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B.经典作品只要多读几遍,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

C.刘伯承元帅在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战争奇迹,是因为他研读了《孙子兵法》。

D.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就不会有所受益。

【2】小语读了选文后,想在下面经典名句中选择一句作为选文的道理论据,你觉得哪句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A.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B.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3】读书分享会上,有同学向小语请教“有新得”的读书方法,小语想请你帮忙为此整理出读书笔记,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帮小语解决这个问题。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磨砺之后的成长,不断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就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家和教授,虽然他已经在五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所播种下的一颗善的种子,是留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礼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