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左氏传》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
B.铭是多含颂扬、警诫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说,一般是叙事兼议论,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C.《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曹雪芹,名露,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D.《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作者施耐庵,成功地塑造了108位啸聚江湖、行侠仗义、性格各异的英雄好汉,如: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打虎将武松、黑旋风李逵等。
2、下列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本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作“赋壮词”。
B.“沙场秋点兵”一句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浓烈的战争氛围。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从感情的高峰猛地跌落下来,主要表达了词人感叹年岁已大、力不从心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尽管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人借助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人生道路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C.本诗感情基调豪迈乐观,诗人在诗中反复感叹“行路难”,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D.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末尾两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见过一位妙手回春的医生,他医术高超,医好许多病人,被人们称赞为华佗再世。
B.这家店的厨子做的菜味同嚼蜡,食客们都不喜欢。
C.在阅读中做好笔记,寻章摘句,搜集好的题目、标题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善于借鉴,力求发展。
D.纪录片《寻味顺德》以富有美感的语言,把顺德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也向中国发出了一张“顺德美食名片”。
5、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①,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②于斯民,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③不留,故率④常苦早。祷于兹山⑤,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⑥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②古者谓吁嗟⑦而求雨曰雩。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⑧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 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遣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去。
(苏轼《雩泉记》有删改)
【材料二】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材料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材料四】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注】①雉堞:城上短墙。楼观:泛指高大建筑物。②食:鬼神享受祭献的供品。③沟读:指田间水道。④率:大都。⑤祷:向神灵祈求保佑。兹:这个。⑤常德:始终不变的品德。⑦吁嗟:叹息。⑧哀:同情,怜悯。
【1】请用“/”标出材料一中划线句子的停顿。(限两处)
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
【2】根据提示,解释加点的词。
语句 | 方法 | 释义 | |
仿佛可数 | 联系课内词语释义 | 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 (1)_______ |
而名之曰雩泉 |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 (2)_______ | |
乃新其庙 | 联系课内词语用法 | 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 (3)_______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以其可信,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
【4】材料一第②段横线处应填感叹号还是句号?请结合前后文说明理由。
【5】苏轼因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难容于朝,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后转任密州太守。再后来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以上材料前三则写于密州,第四则写于黄州。小宁用“乐观旷达、自强不息”评价苏轼,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四则材料阐述。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①
[宋]苏轼
东武②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③却姓杨。
【注释】①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府,杨元素在西湖为他践行,苏轼唱和此词。②东武:密州治所。③羊公:西晋名将羊祜,仁德爱民,后人为他立碑建庙,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7、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它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自己。汉字中有一类字是会意字,清代学者王筠说:“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意以成一字之意。”蓝天中学九(1)班准备开展“领略汉字魅力,传承文化经典”的主题探究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拆字悟理)请仿照示例,在“信”和“劣”中任选一字剖析并探究蕴含的哲理。
示例:舒拆字:舍+予
剖析: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舒心。哲理:学会奉献和分享,自己就能收获快乐和幸福。
信 劣
①拆字: ②剖析: ;③哲理:
【2】(调查探究)某媒体公布的“2020年度十大热点汉字”投票结果如下∶
排名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汉字 | 康 | 创 | 安 | 逆 | 赢 | 疫 | 坚 | 复 | 防 | 护 |
票数 | 34294 | 24262 | 23752 | 21043 | 19707 | 19702 | 18696 | 18079 | 17831 | 17539 |
①请概括这十个汉字入选的共同特点。
②“康”字位居“十大热点汉字”榜首,请从不同角度简述其入选的意义。
8、古诗文默写填空。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
(3)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中,运用设问的方式,直抒胸臆,表达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认为舍生取义可贵,见利忘义可耻,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政通人和,___________ 。”
(6)渴望建功立业是苏轼笔下的“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是辛弃疾笔下的“了却君王天下事, 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知入”与“知出”》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如”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B.坚持“精思”和在熟读基础上精思,都是“入”的好方法。
C.叔本华认为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D.不“入”则无所谓“出”,但可以有“入”不“出”
【2】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
鲁迅早年读书专心致志,读过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请结合文本和材料,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看法。
10、生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希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查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多次描写老头子和傀儡“王九”的亲昵举动,这说明傀儡“王九”不仅是老头子表演的道具,更是老头子儿子的替身,是孤独人生的寄托。
B.老头子在闲人们纷纷离开时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有趣、认真的表演吸引挽留闲人,另一方面也借摔倒来发泄心中的苦痛。
C.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的笑着”到“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众人又哄然大笑”,作者通过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与冷漠无情。
D.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致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E.作者语言朴实,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个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2】小说主人公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4】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你从这个主题中又获得什么人生启示?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用原子弹鉴定无名尸与古董酒,这也行?
①在世界上还有两个超级大国时,美国先搞出了原子弹。1949年,苏联也爆了颗“斯大林1号”,从此,自1951年到1962年的11年里,两个超级大国几乎年年换着花样地轮番进行核试验。后来,大家都思收手了,否则哪天一失控,没准就人类全灭。
②再说了,这几年你俩倒是炮仗放得欢,可知空气被污染?放射性灰烬都四处飘了好吗?别的不说,你看看大气里的碳-14!
③最常见的碳原子是碳-12。碳-14比碳-12多出俩中子,这东西在大气里本来就有,只是含量特别少,大概是在10−12这个数量级。
④在过去十万年里,大气里的碳-14含量基本没变。直到美苏开始轮番爆核弹,将稳了十万年的碳-14含量翻了一番。从奥地利和新西兰的测量数据看,全球大气里的碳-14从1955年开始显著上升,在1963年达到最高峰,然后随着《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的签订,地表核试验停止了,大气中的碳-14不再上升。随着生物圈不断吸收碳-14,大气中碳-14的含量也缓慢下降。1955年是道分界线,活过1955年的生命,呼吸间都带着来自核弹的碳-14微尘。
⑤把大气中碳-14的含量作为坐标的纵轴,时间作为横轴,画出一个曲线图来,就是著名的“核弹曲线”(bomb curve)。在大部分人还在忧虑放射性物质会对人类造成健康威胁时,法医学家和历史学家已经开始琢磨另一件事:这曲线,好像可以用来定年啊!
⑥这种“事已至此,不如搞搞新意思”的原则让科学家有种毫无人性的气质,不过这事确实可行。由于生物活着时会跟外界不断交换物质,所以生物组织里的碳-14含量会跟该组织合成时大气中碳-14的含量保持一致,这就是运用核弹曲线图测年代的基本原理了。有些组织合成后就基本“固定不变”,比如人眼睛里的晶状体差不多在2岁时形成,牙釉质差不多在12岁时形成——测量这些组织里的碳-14含量,和核弹曲线进行比对,就能大致估出其出生年份(只要生于1955年后)。而有些组织则一直在更新,直到人死亡才停止,比如毛发、皮肤和指甲——测量这些组织里的碳-14含量,与核弹曲线对比就能大致估出其死亡年份(只要死于1955年后)。死亡年份减去出生年份就是年纪。
⑦那些损毁严重的无名尸,从前只能通过看牙齿和骨骼磨损的程度来大致估算年纪,误差在5~10年。如今用碳-14的核弹曲线,误差能控制在1.6年。2004年东南亚那场大海啸里,核弹曲线就帮忙查出了许多遇难者的身份。在动植物保护上,核弹曲线也立了功——你说这是100年前的象牙、犀角、古董家具所以可以合法进口?碳-14一测就知道这只大象殁于哪年,那支犀牛角的主人何时闭眼,还有家具里那株红木倒下的时间。
⑧再说说年头长点的酒。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去测市面上销售的葡萄酒里的碳-14含量,发现那些最贵的酒里至少5%在生产年份上造了假。当碳-14含量提示一瓶1787拉菲酒里的葡萄沐浴过冷战后的核尘埃,场面就会比较尴尬。中科院的科学家也测过名贵白酒的碳-14,发现因为发酵工艺不同,测出的浓香型白酒年份数据一般跟他们的真实的窖藏年份相同,酱香型白酒的年份则应比其窖藏年份早个2~3年,符合这规律的才是真货。年份造假的白酒占了多少呢?实验没做下去,可能酒厂不肯支持研究经费。
⑨不过,这么灵的定年法我们用不了多久了。冷战核试验的微尘被生物圈吸收了这么多年,已经降了十之八九。再加上这几年大家拼命碳排放——烧的煤炭石油那都是几百万年衰变下来的纯碳-12——于是进一步稀释了大气里的碳-14。预计到2030年左右,大气里的碳-14又将回到十万年来的稳定值。在那之后,无名尸与古董酒的定年将再次回到迷雾之中——除非哪个国家再丧心病狂地在地表爆几颗超大当量核弹。但,似乎这样的事情,也不完全是天方夜谭。
(选自果壳网,有删改)
【1】请你说说本文标题的妙处。
【2】请说一说第⑦段画线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那些损毁严重的无名尸,从前只能通过看牙齿和骨骼磨损的程度来大致估算年纪,误差在5~10年。如今用碳-14的核弹曲线,误差能控制在1.6年。
【3】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人眼睛里的晶状体差不多在2岁时形成,牙釉质差不多在12岁时形成。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第一段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简要写了美苏竞相进行核试验的事,吸引读者兴趣,同时引出了后文大气中碳-14含量骤升的历史事实。
B. 当大部分人在考虑放射污染危害的时候,法医专家和历史学家却看出了核弹曲线可以测年代。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专业背景可以影响人看问题的角度。
C. 本文文风严谨准确而不失风趣幽默。如第⑧段结尾写到“可能酒厂不肯支持研究经费”暗示实验要是继续做下去,可能很多酒厂年份造假的谎言被揭穿。
D. 文末谈到利用碳-14测年代的局限:大气中的碳-14含量最终会回到最初的稳定值。“不完全是天方夜谭”表明作者对该方法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5】如果有人把他们家只有十岁的乌龟刻上“汉建安十五年”字样放到野外,然后宣称他在野外发现了一只几千岁的神龟。依据本文的知识,如何戳穿他的谎言?说说你的原理和方法。
12、故事中的事,是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生活的一个缩影,面对常年在外的父母亲,孩子真的是不认识面容,只“认识”声音了,父母想念孩子,孩子更想念父母亲。假如你就是一名留守儿童,你是怎样生活和学习的,怎样想念父母的?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为题目,写一写留守儿童的心里话,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