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员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拜:按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谪:一般指(官吏)因罪被降职并外放。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C.“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 , 。 , , , ,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⑥④③②①⑤ C.⑤⑥①④③② D.⑥②③①④⑤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恪(kè)守 麾(huī)下 宽宥(yòu) 大发雷霆(tǐng)
B.恣睢(suī) 濡(rú)养 刹(shà)那 衣服褴(lán)褛
C.娉(pīng)婷 窗棂(1íng) 瞥(piē)见 佝偻承蜩(tiáo)
D.困厄(è) 挑衅(xìng) 箱箧(qiè) 面面相觑(qù)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扬州市中学生诗词大赛”前夕,语文老师津津乐道地给同学们讲解着诗词的魅力。
B. 我们永远支持中国足球队,无论输赢,既然爱了,永远不离不弃,相敬如宾。
C. 歌手李健被誉为“音乐诗人”,他深情细腻的演唱与画面感十足的背景音乐相得益彰。
D. 节假日期间,扬州科技馆免费开放,家长带着孩子趋之若鹜,享受着新科技带来的愉悦。
5、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伯乐《相马经》有“隆颡①蛛日,蹄如累麴②”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节选自杨慎《艺林伐山》)
(注释)①隆颡(sǎng):高高的额头。②累麴(qū):堆叠的酒曲。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_______________
(2)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
(5)不堪御也 御: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3】甲文中指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与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伯乐之子分别犯了什么错误?他们的错误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1】学校针对“自强不息”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设计三个活动。
示例:组织“自强不息”的主题演讲比赛
【2】在活动中,听到小明说:“我不想当君子,何必自强不息”,这时,你会对他说什么?
8、默写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__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4)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6)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和胸襟格调。面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美好祝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9、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节选了《老妈是个菜贩子》作为阅读材料,请完成下面小题。
老妈是个菜贩子
邹华卫
①许朵的叛逆,是从厌烦“菜贩子老妈”开始的。
②读初中时,许朵私下里叫老妈“卖菜的”,嫌她不似同学牟卉卉的老妈,举手投足,一股文化人的范儿。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
③不过许朵老妈的菜摊,经营得真不错。她做买卖老实,人又热情活络,很快就从菜摊开展到菜店,后来拥有十多家连锁店。但在许朵看来,老妈骨子里是爆发户,不管老妈的职业还是素养,都不值得敬重,以至于坚决要让自己和老妈的人生拉开距离。
④读到高中,许朵坚决要求住校。老妈不同意,说:“牟卉卉跟你一个班,人家咋不住校?”许朵“哧”地冷笑一下,压根不想服从。最后老妈拗不过许朵,只好依她住校。但让许朵没有想到的是,开学时,老妈不仅自作主张执意开车送她到学校,还一见如故地和班主任聊上了。她那卖菜的大嗓门一嚷嚷,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于是开学当天,全班都认识了许朵——她妈是卖菜的,是家喻户晓的“诚信菜店”的老板娘。许朵简直沮丧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A天阴沉沉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边的小树也垂着枝条,没有一丝生气。坚持住校就是想离老妈远一点儿,可是一天没过,又被罩在她的影子里了。
⑤因为卖菜的老妈,许朵不由自主地在同学面前显出自卑,甚至承受不了一些善意的玩笑。在大家聊起老爸老妈的时候,她便找借口溜出去。由此,许朵对老妈的忌恨又多了一重。
⑥而老妈还是老妈,又跟学校管后勤的校长扯上,零利润为学校食堂送菜。老妈得意洋洋地对许朵说:“你们校领导说了,你吃饭不用花钱,想吃啥就去吃啥。”
⑦许朵简直要崩溃了,但这次,她默然不语,只是坚决不肯再去食堂,而宁愿去学校门口那些不卫生的廉价小食店吃。结果没几天就吃坏了肚子,患了急性肠炎。
⑧至此老妈终于知道许朵的抗议行为,她又气恼又意外,哆嗦着嘴唇,抬起手掌,可看着许朵苍白的小脸儿,还是无力地放了下来,叹口气,转身走了。这样的抗争之后,许朵觉得再多花一分钱就是对老妈的妥协与认输。她分外努力,只想远远地逃离老妈。
⑨可到底是长身体的时候,功课越来越紧张,到了高二上学期,许朵明显出现营养跟不上的疲累。恰在这个时候,牟卉卉的老妈找到许朵,以一个母亲的急切央求道:“朵朵,卉卉也住校了,可她不许我中午送饭,这样营养怎么能跟得上呢?阿姨求你,跟她做伴儿吃饭好不好,卉卉说了,只要你同意我给你们俩送饭,她就让我送。”
⑩许朵过意不去,可看着牟卉卉老妈祈求的眼神,她还是点了头。许朵想,这才是爱孩子且有素养的妈妈,不像自己老妈,是个卖菜的,永远不考虑后果,总把事情做得那样浅薄。
⑪于是,牟卉卉老妈每天中午都送来丰富的午餐,让许朵有了足够的体能,加上要远离老妈的动力,许朵的状态越来越好,高考时发挥出超常水平,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一所远离家乡的一流大学。
⑫接到通知书的那天,许朵很兴奋,去答谢牟卉卉老妈。没想到牟卉卉老妈微笑着揽过许朵的肩膀说道:“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
⑬这些话,一句一句戳在许朵心窝里。
⑭话语如蚕,心似桑叶。
⑮真的,老妈有什么错,她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赚血汗钱,过好自己的生活,竭尽全力爱自己的孩子……
⑯许朵简直想给自己一耳光。
⑰那天下午,许朵第一次去了老妈的菜店,看老妈正弯着已然有些佝偻的身子,跟员工一起码菜,B菜在老妈的手里是那样乖巧,服服帖帖地任由老妈侍弄。许朵愣了愣,过去接过老妈手里的菜,轻声说:“妈,你歇着去,我来吧。”
(选自《意林》2022年第3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完成以下框架图,梳理许朵对老妈的情感变化过程。
读初中时,__________→读高中时,忌恨老妈→高考之后,__________
【2】请从文中A、B两个划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简要赏析。
【3】结合全文,探究“话语如蚕,心似桑叶”这句话的含义。
【4】牟卉卉老妈这个人物形象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5】某班正在举办“最美的妈妈”评选活动,你打算推荐许朵妈妈,请你为她写一段推荐语。
10、阅读《民以“食”为天》,回答下面小题。
民以“食”为天
俞水生
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追求精神上的美感和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②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候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③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因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北方气候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④与丰富的主食相对,作为副食,中国莱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其中,粤莱、川莱、鲁莱、淮扬莱、浙菜、闽莱、湘莱、徽莱被称为“八大菜系”。不同的莱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联系。譬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过去新鲜蔬莱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把莱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成的习惯。
⑤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饪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 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品尝美味佳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莱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恐怕一般人就讲不清楚了。这说明,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奥妙。这种奥妙,关键在于它的味道。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⑥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观念。从古到今,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最佳味道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活动。在节日里,人们通过相应的饮食活动既可加强亲友联系,又可活跃节日的气氛。过节的菜肴也有讲究, 经常通过谐音、双关等方式,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如“鸿运当头”“全家福”等。
⑦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对“吃什么”和“怎么吃”讲究起来。显然,这已不单是为满足口欲而吃,主要是为健康、长寿而吃了。
【1】下面对本问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候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B. 中国饮食内容单一,蔬菜和水果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是成不变的。
C. 与西方的饮食传统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菜生而鲜,食分而餐”,而不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
D.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仅仅是满足于吃饱、吃好,对“吃什么”和“怎么吃”并不讲究。
【2】下面说法与原问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追求精神上的美感和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B. 中国南北方汉民族基本的饮食结构是由人们的喜好决定的。
C.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联系。
D. 中国饮食的美味,在于把食物的本味与配料和调料相调和,使之达到中和之美。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饪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B. 第⑥自然段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中国人不喜欢把含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起的饮食习俗。
C. 第⑦自然段“⼀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句中加点词“相对的”不能删除,否则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D.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观念。
11、阅读《山楂是甜的》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楂是甜的
肖于
①我妈是一个知青,我爸是一个农民。在我幼年的岁月里,我爸应该很辛苦,只有他一个农村户口,却有三个城里人要养活,他种的田地太少了。但他勤快,愿意为生活付出所有气力,据说我家永远是每亩地里出钱最多的人家,而他的女儿们却几乎没去过那片田地。
②粗粝、辛苦的农村生活让我妈也异常艰辛,但她尽心尽力地养育我和妹妹。那时,东北没什么太好吃的水果,入秋的山楂勉强算水果吧。有一次,家里买了一堆山楂。对于这堆山楂,我恐怕要记上一辈子,拿到手里,连咬了两三个,真鸡牙,嘴里、胃里顿时涌出酸水,我一把把它们扔在地上。这堆山楂如一张张长满麻子、满是皱纹的脸。我越看越气,趁着我妈不注意,把这堆山楂全扔了。
③我妈发现后竟没有批评我,而是默默的把这些讨厌的家伙捡了回来。我妈把山楂洗净,去籽,倒入锅中,放糖,小火慢慢熬到鲜红直至黏稠,我才知道,山楂竟可以做成可口的山楂酱。只要放白糖,多放,再难吃的山楂也会变甜。就像我们的日子,酸涩难忍,又漫长,可终究能通过努力,让日子变得甜一点。酸酸甜甜的山楂酱放在罐子里,想吃的时候去挖一勺,现在想想,那种甜还能浸到心里。尤其是在寒天,把罐子放在耳房里,山楂酱处于半冻不冻的状态,不会坏了味道,也能随时挖出来吃。
④东北几乎有半年的冬天,冬天里没有农活可做,很多种地的人就猫冬了。猫冬怎么可能有收入?我父母脑子活,也不怕吃苦受累。他们养了一头奶牛,按我妈的话说:“家里又多了一个人上班。”奶牛产牛奶,牛奶可以卖钱,每天都有收入。就算猫冬,田地里不生钱,家里的牛也能赚钱。
⑤入冬了,我爸在电影院烧锅炉,我妈在水泥厂上班。我妈下了班,要到托儿所接我和妹妹,然后回家挤牛奶,又要带着两桶沉句句的牛奶去奶站卖掉。那一年,我和妹妹还很小,害怕得不肯在家。我妈一咬牙,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把十几斤重的牛奶桶挂在自行车后面,两个女儿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天有点冷了,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夜幕来得快,天色很快就沉下来。
⑥我妈带不动我们了,就放下我和妹妹。路过综合商店时,我和妹妹不走了,我们的目光定在了那里——店门口摆着的一串串冰糖葫芦。不一会儿,我和妹妹便一人手里一串冰糖葫芦。我们一边吃,一边在深沉的暮色里跟我妈走。我妈骑一会儿自行车,再推着自行车走一会儿。我和妹妹跑跑走走,一点儿也不冷。暮色很深,带着冬季里冰冷的,浓雾。母女三人,就这样,在冰糖葫芦甜甜滋味的引领下,按时赶到遥远的奶站。
⑦天冷,我妈是热的,蹬自行车出了一身的热汗。我和妹妹坐在车大梁上,遇到天桥、上坡时,都下来帮忙推自行车,手和脸蛋是冷的,可我们的身子、心里是热的。
⑧那些年,我父母从来没机会休息,除了种地、上班,他们还干过很多营生,只要能赚钱,他们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力气。他们一心要两个女儿过更好的日子,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愿望要如何实现,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过更好的日子的努力。
⑨城市化改革的大潮中,种田为生的我爸改换了城镇户口。我妈也在企业改革后,开始领退休金,退休金每年都在增长。
⑩现在回到我父母家,假如是冬天,他们一定会提前买了冰糖葫芦,放在冰箱里,等我吃。吃着这冰糖葫芦,我就会想起那堆曾被我扔掉又被我妈捡回来熬成山楂酱的苦山楂,还有暮色中我和妹妹无限期盼的冰糖葫芦。仔细想想,其实,那些山楂从始至终都是甜的!
(节选自《世间味道》,有删改)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这堆山楂如一张张长满麻子、满是皱纹的脸。
【2】请分析第③段中妈妈发现我把山楂扔掉后,没有批评我,反而捡回来的原因。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那些山楂从始至终都是甜的!”这句话的内涵。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⑥段中加点词“定”是定住,移动不了的意思。在这里是写出了我们当时对于糖葫芦的渴望。
B.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环境的寒冷,也衬托出我们当时吃着糖葫芦的那种兴奋和高兴的心情。
C.第⑦段中,我和妹妹有“手和脸蛋是冷的”“身子、心里是热的”的感觉,仅仅是因为“糖葫芦”的甜蜜让我们忘记了天气的寒冷。
D.文中的父母亲,一心要两个孩子过更好的日子,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愿望要如何实现,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
E.本文的语言华美典雅、含蓄蕴藉,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抒发了自己的深情,感人至深。
12、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从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下面这张图片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手账中的一张。“必由之路”顾名思义,就是必须经过的道路,比喻事物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必须经历的过程。
(1)我们从牙牙学语的懵懂孩童长到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一路上必定遇见过关爱、包容、误解、挫折……请以“成长路上有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我们都想为自己的初中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初三的必由之路应该是什么?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向同学们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