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哪个地区不适宜使用“一国两制”政策,请把它找出来( )
A. 台湾 B. 深圳 C. 澳门 D. 香港
2、下表是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部分农作物产量的年增长率(%)统计表,其中农作物产量出现快速增长是由于( )
| 1953-1957年 | 1958-1965年 | 1966-1978年 | 1979-1982年 |
粮食 | 3.5 | 0 | 3.5 | 3.9 |
棉花 | 4.7 | 3.1 | 0.2 | 13.9 |
油料作物 | 0 | -1.8 | 2.8 | 22.7 |
甘蔗 | 7.9 | 3.2 | 3.6 | 15.0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农村“左”的错误的纠正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2019年4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下列人物中从事原子弹研究的科学家是
A. B.
C. D.
4、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颁布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共同纲领》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C.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D.亚信峰会
6、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7、系统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会议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是
A. 决定恢复高考制度
B. 提出新发展理念
C. 决定召开“七千人大会”
D. 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运动
10、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
D. 中共十三大
11、“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上述内容出自下列哪一条约?(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如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三大改造的推行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深入
13、2013年5月5日《长江日报》报道: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通车已56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我国正处于( )
A.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4、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5、确定主题整理知识是常用的复习方法。以下资料,是在哪一主题之下整理在一起的( )
①新文化运动 ②五四运动 ③北伐战争 ④黄埔军校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C.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起步
D.国共对峙的内战硝烟
16、1949年10月1日,许多报刊杂志围绕下图中的历史事件刊登了这样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这句话的准确解释是( )。
A.中国从此没有战争,长期处于和平状态
B.中国领土全部解放,祖国实现完全统一
C.中国人民从此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D.中国从此成为世界强国,屹立世界东方
17、台湾同胞“轻轻一拨号,频频传佳音”这一想象出现至少在哪一年 ( )
A. 1949 B. 1950 C. 1977 D. 1989
18、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关系形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经济领域密切合作
B.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C.两岸直接“三通”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9、学习历史要懂得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港澳回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C.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20世纪末,党中央进行西部大开发
20、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大力发扬倡导的。这种精神是
A.五四精神 B.长征精神 C.延安精神 D.雷锋精神
21、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香港问题、_____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_______,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_______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内涵:“一国两制”就是在___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和平统一、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2、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和福建的 ______ 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_____个沿海城市。后来,增设_______经济特区,设立 _______ 开发区。现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已从 _______ 地区向 _______ 发展,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的对外开放格局。
2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_____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____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____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______和_____之间的矛盾。
(3)在中共十九大上,______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24、1952年底________的完成,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6年底,“________”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在下面经济特区示意图中填出:A.珠海B.汕头
2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____________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_______。
(2)地位: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政治制度。
(3)法律依据: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被载入________。1984年,《________》颁布实施。
(4)5个民族自治区:目前,全国已经建立_______________、新疆、_______________、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5)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_________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________发展奠定了基础。
27、在中国、缅甸和印度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周恩来提出的_____________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2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 采用赎买政策 B.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改革开放
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方面: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0、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名称写在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的河流名称。
(2)英雄黄继光牺牲的战役发生地点。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豪迈地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1)结合材料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的目的是什么?
(2)请你举出在这次战争中涌现的两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3)我们中学生要学习他们什么精神?
(4)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对彭德怀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2、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新中国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9月,为了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工作,我国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上通过了哪一个重要文献?其性质是什么?
(2)我国何时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这部宪法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33、大国外交是历来人们关注的重点。中国现在正时刻展现的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周恩来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内外政策的误解和非议,在大会发言中郑重而诚恳地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大会”的名称?我国倡导的处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什么?
(2)联合国大会主席马利克致词说:“今天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就座。”这种场景出现在哪一年的第几届联合国大会上?这对联合国而言,有什么影响?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形成怎样的特色外交格局?
(4)综上所述,你认为一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周恩来与《时代》周刊
(第一次)1951年6月18日的封面,标题写着: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下面小字写着,美国的敌人……
(第五次)1972年3月6日的封面,设计者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尼克松的中国奥德赛之旅”。
(1)请依据1951年和1972年美国的报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 邓小平与《时代》周刊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9次成为美国《时代》封面人物,其中于1978、1985年两度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2)概括1978年邓小平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的理由是什么?1985邓小平再度当选是因为他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另一种选择。请问另一种选择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 习近平与《时代》周刊《时代》发布的2013年度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的名单中,习近平被列入“领导人”类别的名单,为《时代》撰文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评价习近平称,中国处于复兴阶段习近平的角色最为重要。
(3)“习近平的角色最为重要”,他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实现中国梦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