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清远八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社会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下列不能反映此变化的是( )

A. 时而应聘时而解约

B. 国家分配

C. 通过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就业

D. 报纸广告应征、网上求职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中不符合这一梦想的是()

A. 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B. 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C. 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   D. 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3、下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改革的推动

B. “一五”计划的推行

C.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4、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一五计划期间,下列属于东北工业基地的有

①鞍山钢铁公司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

④大庆油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5、“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351位的沙钢集团建立于1975年,其前身是沙洲县钢铁厂,1986年,更名为张家港市钢铁厂。1992年,正式更名为江苏沙钢集团。1996年,江苏沙钢集团改组为江苏沙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述材料可直接作为下列哪一史实的实证材料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6、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大历史贡献是(  )

A.明确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

C.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D.确立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光辉旗帜

7、2018年4月27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在板门店实现历史性会晤,全球目光汇聚在这里(如下图)。1953年7月27,板门店也曾汇聚全球目光,因为在这里( )

A.发生了上甘岭战役 B.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

C.美、苏协议“三八线”为两国军事分界线 D.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8、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0、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A. 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原则   D. 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11、小明曾在作文中写道:“我们的国家从此告别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全国人民将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加速奔向四个现代化!”小明在作文中所表达的喜悦来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2、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路”战略构想;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些体现了我国外交呈现的新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大力推行结盟外交政策

C.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活动 D.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这应归功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改革开放

C. 世界其它国家的帮助

D.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4、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的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者的相同点是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C. 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D. 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15、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势带来的历史机遇,1992年中共中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

A.对外开放 B.国有企业改革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加强重工业建设,我国政府

A.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B.帮助私营工商业渡过难关

C.加快人民公社化运动

D.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在历史上是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堑”。1957年,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好愿望的是(  )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芜湖长江大桥 D.安庆长江大桥

18、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指的是( )

A. 开国大典 B.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 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D. 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20、我们能够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应付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不断追寻中国梦,从根本上依靠

A. 伟大梦想和奋斗目标

B.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C. 五大发展理念

D. 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________年台湾成立了 ___________________年祖国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___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2)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九二共识”)

(3)1993年海协会会长 ________ 和海基会董事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行会谈,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2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_______,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_____,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3、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4、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________的步伐。

(2)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________、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________4个经济特区。

(3)特点:实行________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典型:________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影响: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_________________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5、建国初期,我国人民艰苦创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代表,比如被誉为“铁人”的石油战线上的________,国防科技战线上的“两弹元勋”________。“县委书记的榜样”________

 

26、外交环境:

(1)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___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政策,对中国实行_______________

27、1947年,《________》的颁布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物力保障;1954年颁布的《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8、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在________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________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29、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0、“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创业的年代,写出下列英雄的名字:

(1)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是______________。

(2)发现青蒿素的药学家是______________。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是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32、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谁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我国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作出的决定?此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3)我国农村改革首先从哪个省开始?实行什么政策?

3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民族独立梦,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什么?

(3)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的是什么地方?它的回归有什么意义?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粮食产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年

3642亿元

1607亿元

30477万吨

343元

2007年

246619亿元

107367亿元

50150万吨

13786元

请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为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为保证经济建设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颁布了一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性文献叫什么?

(2)材料二是哪次会议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材料三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变化说明的根本问题有哪些?

(4)以史为鉴,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历程给你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