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我国发展新政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的是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全面深化改革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邓小平提出这些观点是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中共十二大上
C.中共十三大上
D.南方谈话中
3、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许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个心怀善意、通情达理而真挚诚恳的人,并相当成功的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 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B. 西方国家大力支持
C. 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D. 提出和平共处原则
4、20世纪90年代,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下,它坚定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和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它”是指(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全面拨乱反正
C.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D.中共十五大报告
5、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包括( )
①抗美援朝 ②土地改革 ③渡江战役 ④和平解放西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是
A. 江泽民
B. 胡锦涛
C. 习近平
D. 李克强
7、下列是在某场战争中牺牲的现江苏省赣州市龙南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
陈观松(1924﹣1952)赖监桥(1933﹣1953)
刘宴群(1927﹣1950)徐承钦(1928﹣1951)
廖 武(1931﹣1953)蔡以仁(1918﹣1950)
据此分析,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
A. 北伐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
8、依据下图判断,我国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是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 |||||||
农林 | 轻工业 | 重工业 | 运输邮电 | 贸易物储 | 文教卫生 | 城市公用 | 其他 |
水利 | |||||||
7.6 | 6.52 | 51.68 | 19.2 | 3 | 7.2 | 3.7 | 1.1 |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手工业
9、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比如当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联网+”等。通过流行语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时代的变迁(如下表所示)。下列流行语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有:①“红卫兵”②“走资派”③“破四旧”④“海归”( )
建国初期 | “人大”“政协”“一化三改” |
探索时期 | “大跃进”“救卫星”“原子弹” |
文革时期 |
|
改革开放时期 | “大包干”“经济特区”“下海”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成立环渤海经济区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1、习近平曾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文联、作协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就针对文艺工作提出指导方针,即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C.“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下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全面深化改革
③全面从严治党
④全面依法治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13、“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对尊严内容的阐述。追溯历史,中华民族摆脱屈辱,有了“站起来”的“尊严”开始于
A.中华民国成立
B.一五计划完成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14、“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一望之下,是一片红旗的海。这一场面,是先烈们用鲜红的血换取来的。3时15分毛主席宣告政府成立,朗诵公告,阅兵。”材料描述的是
A.南京解放 B.开国大典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胜利
15、历史线索是观念化了的历史链条,它是由产生重大事件或者历史转折的年份贯穿的历史链条。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下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
A.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6、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7、下列与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井冈山会师
②百团大战
③淮海战役
④南昌起义
⑤抗美援朝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③④①②⑤
D. ④①②③⑤
18、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主要调整的是
A.公私关系
B.劳资关系
C.产销关系
D.进口与出口的关系
19、1861年,法国文豪雨果在给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您看来,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联合舰队所进行的这次远征真是无上的荣耀,而且还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以下对材料中“这次远征”的评述,正确的是( )
A.“远征” 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B.“远征” 使中国政府完全受控于洋人
C.“远征” 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D.“远征”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0、肖老师在讲授“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其中,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A.一国两制
B.团结合作
C.和平共处
D.“九二共识”
21、___________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2、________作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2006年,________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3、2013年,_______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_________的宏伟蓝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_______、民族________、人民_______。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_”的奋斗目标。
24、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__________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自己英勇牺牲。__________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25、20世纪60年代在兰考治理“三害”的“党的好干部”是____________;20世纪90年代被当地藏民称为“活菩萨”的援藏干部是____________。
26、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安徽凤阳_____;到1983年____制逐步在全国推开。
27、________既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新时期对外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1990年,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建立了________开发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
28、(1)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2)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3)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 。
(4)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5)中共十八大上,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6)中共十九大被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
29、请将下列地区的字母代号填在下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中国扩大开放的窗
B.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30、下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是( )
A京九铁路 B青藏铁路 C高铁 D青藏公路
31、说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2、
(1)上图中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2)西藏自治区是哪年成立的?请你说出我国另四个省级自治区的名称。
(3)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西藏自治区经济建设中最伟大的工程是什么?
33、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1955年,我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请依次列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经历过的主要阶段。
(3)1978年,农民们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反映了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哪一政策得到了农民的欢迎?这一政策的最早尝试是在哪里?
34、材料解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徐中约《中国的奋斗1600~2000》引述,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
材料二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做厂长,欢迎他的是53张请调报告,(工人)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引起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
(2)为解决材料二中当时这一企业的共性问题,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中心环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