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桃园八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五四运动带来了中国历史的新变化,“新”主要表现在(  )

A.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学生觉醒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某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曾说:当时第一次(1978年)来到中国的时候,整个中国连男女都分不出来,都是一片灰色。我觉得我为中国也作了一些贡献,就是把颜色带到了中国。请问这位服装大师把“颜色带到中国”并流行起来,主要得益于中国采取的什么国策

A.土地改革 B.改革开放 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

3、他,曾经荣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

 

A.邓稼先 B.杨利伟 C.翟志刚 D.袁隆平

4、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产生了新的飞跃,在革命时期“飞跃”出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飞跃”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思想诞生的共同点是

A. 都是由伟人单独完成的 B. 都是和我国国情紧密结合

C. 都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正确指导 D. 都是采纳了苏联的经验

5、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评价

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计

 

 

A. 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人会为最高权力机关③社会主义祛律框架体系形成

B. 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 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③新时期治时安邦的总章程

D. 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6、一位游客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是(   )

A .《法典》   B.《汉莫拉比法典》

C.《权利法案》 D.《人权宣言》

 

7、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 中共八大成为良好的开端, 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这一良好开端的是

A.作出实行三大改造的决策

B.决定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确定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8、下图直接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什么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A.外交 B.国防科技 C.综合国力 D.经济

9、读下表《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该表凸显了中国当时(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发展交通运输的可行性

B.发展电力工业的紧迫性

C.发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D.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10、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千万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挺身而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中被人民称颂为“解放军好战士”的是

A.雷锋 B.焦裕禄 C.黄继光 D.王进喜

11、浦东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改革开放以前,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1990年以来,浦东快速发展,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这最主要得益于

A.浦东的地理优势

B.浦东人民的辛勤劳动

C.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D.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

12、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图中①点到②点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开展了“一五计划” B. 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土地改革 D. 调整国民经济

13、20191220日,习近平主席在澳门观摩一堂历史课后,对大家说:濠江中学的爱国主义传承有悠久的历史……70年前,新中国成立当天,杜岚老校长毅然升起了五星红旗。对这一升旗行动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爱国精神的驱动 B.一国两制的感召

C.改革开放的鼓舞 D.历史发展的规律

14、清朝后期,“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主要表明,清政府

A. 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C. 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D. 禁止官员出海经商

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⑤平等互利⑥和平共处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16、阵地上敌人的机枪在肆虐地扫射,使我军无法前进夺回阵地。如果你处在战场上想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你的脑子里会浮现下列哪位英雄人物的伟大光辉形象?(   

A.刘胡兰

B.董存瑞

C.黄继光

D.邱少云

17、歌词“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中的“MACAU”是指

A.香港 B.澳门 C.北京 D.台湾

18、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一国两制”构想   D. 改革开放

19、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

A.“三不”政策 B.九二共识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八项主张

20、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A. 神舟一号

B. 神舟五号

C. 神舟六号

D. 东方红一号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行:

(1)交通条件 很落后。

(2)铁路、____________、水运和地下轨道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____运输网。

22、20世纪60年代中期,______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______

23、在上甘岭战役中,________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以自己的牺牲掩护部队完成了收复高地的任务;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烧灼的剧痛而壮烈牺牲的是________

 

24、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会议

(1)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________

(2)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______

(3)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________

(5)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________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________

25、_______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的___________ 变为____________ 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 __________ 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 _____________ 阶段。改造中的创举_________________

26、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___________进行平反,要求纠正_________的错误。

27、全方位外交: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________、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8、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_______会上制定的.

29、日常生活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___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_____,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吃的方面,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_____问题。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3)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_____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_____”,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_____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30、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 )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今年因受疫情影响,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推迟到5月21日在北京召开。请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32、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标志是什么?

(2)在哪次会议上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4)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哪一年?此会议的内容有哪些,又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宪法颁布前广泛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认真修改,这部宪法充分表达了人民意志。

材料二: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材料三: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亲自看看他一手创办的经济特区。他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1)材料一中,这部宪法是在那次会议上指定的?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2)材料二提出的这条基本路线适合哪一阶段?这条路线的中心是什么?

(3)请列举除深圳以外的其他经济特区?

(4)邓小平南方视察有何意义?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