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铜川八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这句诗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抗美援朝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下列对“新的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结束

B. 标志着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

C. 标志着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 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中共十六大上,哪一“理论思维”被写进党章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战斗在唐县,并且牺牲在唐县的国际友人是

A.姚子青、谢晋元 B.张自忠、左权

C.白求恩、柯棣华 D.马占山、杨靖宇

5、在中国农村,曾经流行着这样的一首民歌:“稻谷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民歌,你认为这首民歌应该创作于(     )时期。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6、监利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五计划成果展示会”。下列资料,哪一项不适合采用

A. 葛洲坝水利工程

B. 第一批国产喷气式飞机

C. 武汉长江大桥

D.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7、“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推进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谈到此事,孙老师说:“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网络的普及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8、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

A. 一个中国   B. 两种制度   C. 和平谈判   D. 互补互利

9、“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一首激荡人心的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它是志愿军战士克服缺粮、缺水、缺氧的严重困难,坚持坑道作战时唱的歌,其背景是下列哪次战役

A.渡江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上甘岭战役

10、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朝鲜内战爆发的背景

B.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

11、下列“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

②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③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④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③

D.③②①④

1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

A. 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D. 教育事业遭到破坏

13、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14、雅典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建设家园,在国家和私人财富方面,雅典远超其他城邦,公职薪酬、城邦节庆方面开支远低于财政收入,国家财富储备充足。这一黄金时代的执政者是?

A.伯里克利

B.梭伦

C.马拉松

D.苏格拉底

15、唇亡齿寒,中国人民深谙此中的道理,为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一场波漏壮阔的战争。它是

A.抗美援朝战争 B.抗日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6、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大跃进”的开展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17、2019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179年前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该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2010年经济特区走过30周年的历程。以下有关经济特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特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利用侨资外资进行建设

C.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

D.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19、下列成就中哪一项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 )

A. 沈阳第一机床厂 B.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C. 武汉长江大桥 D. 川藏公路

20、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A.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C.阶级斗争全面内战 D.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外交成就

 类别

      

 原则

1953年,周恩来首次_________

 方针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________”方针。

 胜利

1971年.中国恢复在________的合法席位。

 

22、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我国建立第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 _________________

23、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确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通过的《___________》,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4、1954年,周恩来与_______________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2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全面________、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_____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___________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3)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_______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5)新发展理念: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____、绿色、____、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6)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_________”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为基本政策: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______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_,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文献: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自治区建立:1947年,__________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________、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_____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________、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27、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______、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________

28、科技成就:________、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人工结晶牛胰岛素等。

29、重要历史人物会推动历史的发展。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历史人物。

(1)他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先后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______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________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曾指挥百团大战,又领导西北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人______

 

30、五四运动是中国_________革命的开端。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举例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

3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一首经典歌曲《爱我中华》反映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和平相处的和谐中华。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西藏和平解放有何历史意义?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0世纪末,中央决定对西部实行什么政策,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

(3)请你为各民族的团结写一句祝福的话。

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建设之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加了综合实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2)中国人民“富起来”得益于哪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建设之路”的伟大旗帜,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巨龙”一定会日益“强起来”,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3)邓小平“建设之路”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邓小平”?

材料四: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歌曲《春天的故事》

(4)歌词中的画了一个“圈”喻指什么?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喻指哪一件事?有何影响?

(5)通过以上材料及对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