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三地,又于974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王朝。以上现象表明( )
A.继秦汉之后,中国重新实现了统一局面
B.唐亡之后,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局面
C.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盛行
D.北宋建立后,逐渐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
A. 沿海 B. 城市 C. 农村 D. 西部
3、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某课题小组收集了如下一些史事信息:①1978.12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②1982年邓小平为中共“十二大”致开幕词③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④1992年初邓小平进行南方谈话。请为这些信息确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是
A.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B.邓小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你知道我国第一部宪法和新时期比较完善的一部宪法分别颁布于什么时间吗?( )
A.1949年 1954年
B.1954年 1956年
C.1956年 1982年
D.1954年 1982年
5、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下列观点中能体现这股思潮的有
①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与材料中“社会变革”无关的是
A.三大改造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7、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生产资料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②④
8、2016年2月央视一套《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上,有这样一段颁奖词:“……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最能享此赞誉的人物是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钱学森
9、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2011年5月,大陆将画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拉开序幕,这是该画被分开360多年后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巨人面前。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
A.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标志着两岸实现了“三通”
C.表明了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D.表明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0、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11、1949年9月,为筹备建立新中国而召开的会议是( )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2、反映我国空军发展的电影《歼十出击》曾在全国热映。以下关于我国空军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对美作战的经验
C.空军建立早期就自主研发走国产化道路
D.改革开放以来,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13、直接暴露袁世凯当皇帝野心的是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修改《大总统选举法》
14、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
B. 工业项目均衡发展
C.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突出体现的新发展理念是
A.绿色 B.创新 C.开放 D.共享
16、1949年,张治中在《对时局的声明》中说:“我居留北平……觉得处处显露出一种新的转变、新的趋向,象征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前途已显露出新的希望。”“新的希望”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C.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D.中苏两国已正式建交
17、(话剧)农民对地主说:“你被消灭了。”地主对农民说:“你翻身当家了。”土地兴奋地说:“一切都变了。”该话剧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 1937—1945年 B. 1946—1949年 C. 1950—1952年 D. 1953—1956年
18、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 )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4年开始执行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④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9、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净产值比重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宋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对这一谚语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
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2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_______
22、第一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______年底,周恩来在接见 ________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24、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_______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5、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________”战略布局,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2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形式:国家对农业进行_______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步骤: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______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结果:______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7、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________;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________。
28、新中国建立后,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________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_______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9、_____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____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0、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简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________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________,坚持________。
31、习近平总书记的周边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国家的强弱直接影响外交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他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什么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例说明?
(3)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在21世纪初加入的国际经济组织是什么?
(4)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合作,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说明了什么?
32、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日益富裕。
请回答:
(1)我国最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村子是?
(2)在中央支持下1983年哪种土地制度在全国普遍实行?
(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我国最早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5)今天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根据下面提示填空
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
(6)上海哪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7)谈谈你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看法
(8)2001年12月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绩是加入什么组织?
33、请简答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
3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变化示意图》(下图)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大倒退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八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化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52年到1956年公私经济比例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导致1957年、1984年和1993年三个GDP增长率峰值出现的关键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