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白山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对中年闰士的形象理解正确的项是                    

A.中年闰土受到多重压迫,生活艰辛,但他仍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中年润土的外表,但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中年闰土遵守社会的礼法,并以此处理与“我”的关系。

D.中年闰土见到“我”时虽然没有很多的言语,但他没有忘却儿时的记忆,他与“我”的心灵又融合在一处。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B. 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C.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

D. 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跟他打个电话。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B.《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全词融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气势恢宏,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C.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品通过叙述“我”一家人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揭示了人们“嫌贫爱富”的变态心理。

D.鲁迅小说《故乡》选自《朝花夕拾》。作品里,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童趣,现实中的“故乡”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生计,而理想的“故乡”在探寻的朦胧中。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 风骚 冠冕 言不及意

B.旁鹜 惊骇 坍塌 根深蒂固

C.渺茫 懒惰 聒噪 箪食壶浆

D.促狭 悲愤 撩逗 制之不理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断一处)错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毳衣炉火  拥:裹、围

B.余一小船 拏:撑(船)

C.雾凇沆砀 沆砀:白汽冲天的样子

D.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上面画线句子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1作者艾青,原名______,现代著名______,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他的诗作运用______化的______诗体,抒发思想感情,语言朴素清新。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年春天,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精神的______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棵“树”的形象。

B.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 诗的第二段,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反联想,慧眼独具,“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 “根须纠缠在一起”象征中华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的力量。

E. 这首诗采用的是“比”的手法,是把具体的人和物相比。

4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C. “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 全诗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人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启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复兴中学正在举行“爱国主义教育周”活动,请你参与。

(1)为了营造浓郁的活动氛围,九(1)班负责撰写并在校门口悬挂爱国主义宣传标语的横幅。班长找到了下面一则材料,并从中提炼出了宣传标语的下句,请你仿照下句,从划线部分提炼出上句。

资料:天下国家,情系中华。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作为中国人,我们当牢固树立报效祖国、复兴民族之志,争当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用我们的满腔热情践热爱祖国、奉献民族之行。

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践爱国之行。

(2)活动周期间,九(2)班准备举行一次爱国主题诗歌朗诵会,由刘墨依同学担任主持。下面是她

写的开场白的前半部分,请你帮她补写出后半部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在浩如烟海的古今文学作品中,有不可胜数的爱国诗歌,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秋瑾的“不惧仇人气焰高,频倾赤血救同胞”……吟诵这些诗句,无不令人热血沸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九(3)班要出一期以爱国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排列出正确的组织工作操作步骤。组织工作

操作步骤(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设计黑板报具体栏目 ②请语文老师帮忙审稿 ③确定黑板报主题名称

④誊写并美术加工插图 ⑤成立黑板报编辑小组 ⑥分派搜集和写作任务

(4)九(4)班在“爱国主义教育周”期间搜集到一组材料,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大纪念五四运动座谈会上告诫青年学子,爱国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价值。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好过硬本领,担负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责任。

(材料二):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讲话时强调:我们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将对国家的热爱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事业中去。

(材料三):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激励人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你的探究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古诗文默写(10分)

1

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D.八百里分辉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E.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F.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

根据课本,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以天下之所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又不站,战必胜矣。(《孟子两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

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4分)(本题有二分附加分,加分后第七小题不超十分)

杜甫在《望岳》一诗中表达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牺牲,视死如归,英名永存,正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切靠自己

黄永武

①有人将人生比作一局撞球,无端斜里飞来一球,打得你我他各自在球盘中连环乱撞。有人将人生比作一场木偶戏,暗地里有千百根牵着每个木偶的线,木偶本身一点力气也使不上。这样的比喻,好像人生全属命运的作弄。

②依我看,世间万事,如果像万吨的大船,东向西向,操纵在数尺的船舵上,这船舵就是我们自己。人的一生,为祸为福,也操纵在自己的灵犀之中。古谚说:“福至心灵,祸来神昧”,这两句话该反过来讲:心灵了福就至,神昧了祸就来。凡事的权柄在自己,自己懂得保养,上天就给你长寿,寿天在己不在天;自己懂得勤俭,命运就给你富裕,贫富在己不在命;自己懂得努力,鬼神就给你泰然,泰否在己不在鬼神。自己自信,别人才给你信任;自己自爱,别人才给你爱心,一切都靠你自己才对。

③没有自信的人,首先就是哀求鬼神的庇佑,内心有了疑难,只想四处求卦问神,其实真正的鬼神,就坐在你自己心里。管于说过:“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已,鬼神将告之。”哪里真有鬼神告诉你什么,而是你自己用心穷理,精气专一,把问题解了开来。

④我记得元朝不鲁罕皇后的独子死了,就埋怨皈依的上师道:“我事上师这样度诚,为什么仅有的一个儿子也庇佑不了?”上师回答得妙:“佛法就像灯笼,外界的风雨来时,或许可以遮蔽一阵,但如果蜡烛自己烧光了,灯笼又奈何它呢?”上师点出自己是最重要的关键,倒不失为一个真理。有的蜡烛嫌自己一头燃烧太慢,激情地希望两头一起烧,谁又能庇佑它长久呢?

⑤没有自信的人,总想追求外在的品牌来装饰自己、增美自己。凡是在名片上印了十几种头衔的,不穿名牌觉得不能显扬身份的,不拉点洋关系,不数数显赫权贵的名字就不能张扬社会地位的,这些期待外在的符号来肯定自己,期待外在的威仪来显扬身价的,都是内心自卑的人。一个真有才学的处士,可以做到“不避贱业”,内心的“自贵”才最重要,有诗:“要识美人颜色好,乱头粗服亦相宜”“岂知名士生来韵,野服山装亦可人”。内心能“自贵”,就不必依仗外在的服饰。

⑥没有自信的人,总想依赖别人,东送礼物求人提拔,西拉关系求人照顾,其实自己真有才华,像太阳的真光照耀,别人如何能遮掩忌刻得了?自己真有病根,也只有自己立愿把它医好,别人是无法帮你长生的,所以自己的缺点自己改正,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古谚说:“乞火不如取燧,寄汲不如凿井”,向别人求火,不如自己会打火取燧;向别人求水,不如自己去凿井引泉,求己胜于仰人,一切靠自己!

(选自《意林》)

1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在作者看来,缺少自信的人有哪些表现?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当语言死亡时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 《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1】下列有关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了代际传承。

B.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

C.人们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

D.殖民主义及全球化经济和社会压力。

【2】下列有关语言死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和动植物的灭绝速度相比,语言灭亡的速度要快的多。

B.殖民主义是人类历史上造成语言死亡的最大元凶。

C.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有一半以上的语言都处于濒危状态

D.文中引用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的话,有力的说明了语言死亡造成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巨大损失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语言的死亡”,文章从语言死亡的现象语言死亡的原因语言死亡的方式语言死亡的后果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B.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语言的濒危现象

C.文章第七段的绝大多数一词不能去掉,用“绝大多数”表明还有少数语言是有文字记载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D.文章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11、阅读《制琴记》,完成下面小题。

制琴记

阿占

木匠胡三和琴行老板韩五决定一起制琴。那年,胡三五十知天命,韩五三十而立。

念头起自胡三四十九岁那年召开的首届国际小提琴节,胡三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给镇住了,魔怔了一路,回家就跟老婆说,我要做琴。

胡三像个糙人,肿眼泡,狮子鼻,有些谢顶、胡三出身木匠,手巧心细,喜欢琢磨。三十岁上就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

木匠倣琴,隔着山,但架不住胡三的执看与投入。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图纸铺了满床,逐步分解,归纳笔记、二月初二、取料、晒料、刨料,打眼、锯榫头、组装,不分昼夜。吃起饭来也是心事重重,个把月瘦了整十斤:当做到他人生中第五把琴的时候,胡三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搭档,于是想起了开琴行的韩五。

与胡三不同,韩五看上去像个文人,瘦高个,戴眼镜,一张书生白面。韩五自小跟爱拉琴的祖父生活,耳濡目染,对音质音色特别敏感大学毕业以后,他跟父亲借钱开起了琴行,代理各种机械琴。韩五似乎知道每把琴的脾性,有时侍弄琴入了神,彻夜难停。没几年,乐器行当里都知道城西有个韩五。

大多时间里,韩五都是寂寞的。唯知音难逄,对胡三的提议,韩五欣然应允。

半年后,琴作坊开了张。在太阳下面,在月光里面,在木头的淡淡暗香里,胡三韩五,这老一少,一动一静,一黑一白、一文一武,运用数学、物理学、造桥工艺、美学、声学甚至化学,开始做琴。

木匠出身的胡三,对木头有着一种由来已久的情怀。在他眼里,好的木头一旦成了一把好琴,那简直是灵魂的重生。用什么木头,韩五绝对听胡三的。受韩五影响,胡三也开始参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读书让胡三的工艺洁癖更严重。

胡三在做琴,韩五也在做琴。木匠与琴行老板在音乐里做琴,久而久之,他们在音乐中发现了另一个隐形的自己。

在木头的清香里,怯生寡言的韩五是放松的,甚至是亢奋的,他不停说话,说肖斯塔科维奇对恐惧与压抑的诉说,贝多芬穿过苦痛之门面对上帝召唤的谦卑,巴托克的孑世孤傲像极了巴塔哥尼亚的山峰……胡三接不上话,但他明显放慢了手上的速度。

糙野的胡三觉得自己成了艺术人!他发现自己居然是通音律的,他也迷上了一切好的声音.胡三打小爱吃黄姑鱼。初秋汛期,酒店老板跟船出海,在海上听黄姑鱼产卵时“咕咕咕”的叫声像波浪一样连绵不绝,好听哟!第二天说给胡三听,胡三从此不舍得吃黄姑鱼了。

于是,他们对制琴的过程愈发苛刻,他们要做出自己满意的、最好的琴。

琴作坊开到笫七年,小满一家来了,想买琴。小满从六岁开始学琴,每天六七个小时,已经学了五年琴。琴没买,当然主要是买不起、小满让胡三韩五心疼。胡三说,小满,明天我给你带炸藕盒吃。小满说,伯伯如果能让我拉一下那些漂亮的琴,比什么好吃的都管用。胡三韩五立刻同意了。

小满拉了一首巴赫的《小步舞曲》,弓走得很直,节奏也不错,这么小的孩子竟然懂得用感情去拉琴!胡三韩五被感动了,他们应诺小满,以后如果有比赛,可以从这里借好琴。

小满好久没来了。胡三韩五一边做琴,一边说起了小满。韩五说,主要想让小满来把做好的琴试一遍,演奏永远是所有乐器最好的保养方法……话没落地,小满进来了,他的左臂上戴着孝那一节黑色布纱像一个死寂的静止符,让胡三韩五不敢再说话。

我爸爸没了。下暴雨的那晚,他开着大货车从桥上翻了下去。妈妈为了让我学琴,把房子卖了,我们现在租房子住。妈妈白天上班,晚上到医院做钟点陪护,为了给我多挣点儿学琴的钱。

在死亡面前,胡三韩五的安慰有些苍白,他们自己都感觉乏力。忽然,胡三说,小满,你想试琴吗?

小满的眼睛被点亮了。他拉起了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即使是难度最高的第三乐章,小满仍能从容使用双音技巧,他似乎已经懂得捕捉瞬间之美而不事铺张。

爸爸走了以后,我一直在拉这个曲子,妈妈一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瘦得很厉害,我就不停地拉,希望对妈妈有用……

是的,是的,音乐可以救人,小满,你要拉得更好一些。

琴作坊开到第八年的时候,订单越来越多了,胡三韩五的毛病也越来越多——琴做完了当年不卖,放一放,为了声音更好听;熬漆要长达半年,前前后后要30遍;他们还挑剔订单的数量和时间,甚至挑剔琴主……人们说胡三韩五越来越矫情了,但凭着这些矫情,胡三韩五的琴屡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胡三韩五觉得自己在制琴,也在不断重塑自己。

中秋节前,大名鼎鼎的儒商林先生亲自来琴作坊下请帖。三番五次推脱无果,只好应了。林先生席间向胡三韩五敬酒,1θ把手作琴,送朋友,时间紧,价格翻番。胡三韩五几乎全程无话,胡三这档口接了句,做不了。

散了局,相伴着回程,一人站定了,抬头看着月亮,另一个伸出手指,弹了一下月光,似有铮铮鸣响。

他们似乎同时想起了小满,不由自主地说起了那孩子小满应该要参加世界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了吧?

(有删改)

【1】小说讲述了胡三韩五制琴的故事。阅读小说,补全下面的相关情节。

(1)半年前,胡三决定制琴,并邀请韩五合作,韩五欣然应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七年,胡三韩五让小满试琴,并在他父亲去世后鼓励他。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秋节前,胡三韩五拒绝林先生重金订琴要求,想起小满。

【2】阅读小说,说说你对画线句中“隐形的自己”的理解。

【3】生动的人物描写,人物之间的衬托,都是小说家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请从胡三韩五中任选一位,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从这两个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刻画得鲜活而生动的。

【4】请你在文末的横线处写一句话,补全胡三韩五的对话,作为这篇小说的结尾,并简要说明这样补写的理由(不少于两条)。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作文

一块墓碑是岁月留给烈士的礼物,一封家书是远方亲人送达的礼物,一次哭泣的经历是生活馈赠的礼物;无论欢喜无论悲,无论困境还是顺境,只要你用一颗真心去发现去感悟,你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请以“最好的礼物”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1)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