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2、下表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我国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C.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D.中国加入WTO
3、如图是2010年11月10日建成通车的平潭海峡大桥,下列描述可配图的是
A. 平潭人买衣服要凭布票
B.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C. 平潭人民住房的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明显改善
D. 平潭交通“天堑”变通途
4、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
A. 农村实行“大包干” 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 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D. 农村停产闹革命
5、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团结之花开得异常鲜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了( )
A.依法治国方针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改革开放政策
6、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着当地老人李惠英捐赠的家庭记账。1957年的7月11日,她记下的第一笔花销是“做绸衫1.32元”。1985年李惠英家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1986年买了第一台电风扇,1987年买了第一台冰箱,1988年买了第一台洗衣机,1990年买了第一台淋浴器,1994年装了第一部电话,1997年用上空调,2002年买了第一条白金项链,2005年买了第一部手机。这些记账见证了上海( )
A.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发展
B.经济体制持续完善
C.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D.率先跨入小康时代
7、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历经多次调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B. 农业合作化运动扩大了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自主经营
8、“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A.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B. 1967年“二月逆流”
C. 1968年刘少奇被诬陷和迫害致死
D. 邓小平被开除出党
9、2012年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其主题和内容不包括
A.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
B.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C.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D.确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10、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 )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11、美国《时代》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下面两幅图中,美国对中国态度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时间:1951年 标题:《共产主义者周恩来》 简介:周恩来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人,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统治者 |
时间:1972年 标题:《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简介:尼克松分别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与夫人游览长城,观看样板戏,把几个画面巧妙分割的是一个黑色的汉字“友” |
A.中苏关系恶化
B.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2、某次会议的最后一天,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奚若教授等代表提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名字太长,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好,有了“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据以上信息判断该次会议应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3、汽车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交通工具,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出现于
A.过渡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14、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总基调和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民心所向,并再度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加快开放的引擎和动力。可见,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伟大意义是
A. 改变了世界格局
B. 有利于深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进程
C. 加快了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
D.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5、热播剧《外交风云》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距离某问题的辩论还有一天,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等许多非洲国家代表在一起讨论:去年只有微弱只差,今年一定志在必得。他们希望充分利用这次辩论的机会,争取让更多国家加入赞成提案的行列。“辩论的这个提案”是关于
A.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加入APEC的问题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
16、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1952年宪法
B.1953年宪法
C.1954年宪法
D.1955年宪法
17、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8、她“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她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是: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钱学森
D.莫言
19、电影《横空出世》再现了新中国在艰苦条件下研制原子弹的过程。新中国的科技成果“两弹一星”除原子弹外,还有( )
A. 氢弹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 氢弹 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
C. 导弹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导弹 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
20、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拥有的高贵品质是:( )
①爱国主义 ②帝国主义 ③革命英雄主义 ④国际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21、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
2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____,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___制度。
24、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____,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5、1976年10月,________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26、填空题:(共6小题,10分)
(1)_________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2)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4)1992年,_________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_________
(5)2015年11月,国家主席_________同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_____在_________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6)_________年,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设置了一些“特区”。从最初设置这些“特区”的示意图来看,下面的四个选项中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28、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大陆对台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_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________祖国的大政方针。
(4)不久,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29、请将代表以下地区的字母填在如图的相应位置。
A、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中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C、1992年开放的沿江城市重庆
D、中国最南面的民族自治区
30、全方位外交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___________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________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________的关系。
(3)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________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_________。
(4)中国积极拓展________,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5)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______、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________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6)中国的_________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1、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艰辛的探索史和奋斗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请举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涌现出的两位模范人物。
(3)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民主与法制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你能举出两部法律吗?
3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在我国西部罗布泊上空,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冲天而起,整个世界都被震撼了。这描述的是什么事件?列举出为此做出贡献的一位科学家。
(2)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什么?我国是世界上第几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我国第一位“太空访客”和“太空漫步者”分别是谁?
(4)中国哪位科学家在2015年因为对人类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的内容是什么?
(6)2012年中国哪一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3、探究历史: 2011年3月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其中,“两会”清晰地描绘了下一步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的线路图。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改革开放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历史回想
(1)1950年6月,中央政府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____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展。
(2)1953—1956年间党领导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史实是进行三大改造。试述其主要内容?
步骤二:历史转折
(3)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哪一次会议上作出的?这次会议确立的指导思想是?会议作出了怎样的工作重心转移?此次会议还做出了什么新决策?
(4)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推行什么政策?
步骤三:深度探究
小明的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一个关键词注定让人们无法忘记,那就是“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福州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三十年多来,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有一处错误,请在下面写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5)错误: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
(6)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内地
步骤四:论从史出
(7)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及上述材料,说说中国为何改革开放?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毛泽东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制定的土地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 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材料三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四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了土改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1931年、1947年和1950年制定的土地改革政策有何相似之处?
(2)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3)根据材料四,说说我国开展了什么运动,“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4)从以上材料来看,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这给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