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雅安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B.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C. 登上西樵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古树成荫,野花遍地,令人心旷神怡

D. 有一种执着是坚忍的,若遇到变故、纷乱,也有一颗处变不惊的心,一份进退维谷的从容。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B.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调塑造了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

C.豪放派为中国宋词流派。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D.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栽。如《醉翁亭记》《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等题目中的 “记”“表”“序”,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B.高一女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华诗词大会》节目中首当其冲,在总决赛中一举夺冠。

C.虽然很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可我看到父亲正襟危坐地坐在那里,还是没有张开嘴。

D.她抑扬顿挫地朗诵着,声调优美,娓娓动听,举座动容。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广为人知的淮扬菜,受到观众的喜爱,这正好印证了“物以稀为贵”的说法。

B.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的!”

C.中国队在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12强赛最后一轮中以2∶1战胜卡塔尔队,最终名列小组第五,无缘2018年世界杯,实在是差强人意

D.“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句古语,引发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并不胫而走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红桥游记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注:①袨服[xuàn fú]:艳服。②指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③遘(gòu):相遇;碰上。

【1】《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而乐之( )       (2)良会未(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小石潭记》勾画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的游鱼图。

【5】《红桥游记》描绘了红桥的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6】《小石潭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喜乐”到_____________ ,《红桥游记》作者感情的变化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谢池春

【宋】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是作者回忆早年军旅生活,写得极为豪壮,令人振奋。

B.下片一、二句写作者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泛舟吴楚以自我解愁消闷。

C.“望秦关何处”写大好河山没有收复,作者不禁产生了“年华虚度”的伤怀之感。

D.全词思想上始终贯穿着报效国家的主线,笔调上则以沉痛之情起,以慷慨之情结,动人心弦。

【2】结合诗词,简析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1)请你仿照例句,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古往今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陆游《自伤》中的“世间万事俱茫茫,惟有进德当自强”,就是① ,就是② ,……这些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2)请向同学推荐一部讲述人物自强不息的名著,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0分)

1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 煜《相见欢》)

3   ,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4 ,花落黄陵庙里啼。 (郑谷《鹧鸪》)

5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烟笼寒水月笼沙, 。 (杜牧《泊秦淮》)

7)浊酒一杯家万里, 。 (范仲淹《渔家傲》)

8 ,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迎燕》)

9)天街小雨润如酥,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0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时文精读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红色”无疑是最亮眼的一抹色彩。电影市场上,“红色国庆档”票房持续火爆,据统计,截至10月7日17时,2021年我国国庆档票房达42.46亿元,成为中国影史同期第二。主旋律大片《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掀起全民观影热潮和网络热议,引发无数年轻网友共鸣;红色旅游成为国庆出游新风潮,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国庆小长假期间选择前往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等地旅游打卡,接受红色熏陶、感受红色文化。今年国庆假期的“中国红”,是怎么“圈粉”年轻人的?

红色文艺作品和红色旅游受追捧的背后,体现了年轻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当前,影视文艺作品和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年轻人了解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甲】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实地探访革命遗址,倾听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都能帮助年轻人进一步了解革命先烈所经历的峥嵘岁月,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以展现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长津湖战役为主要题材的电影《长津湖》在上映之后票房一路领跑,正是因为其抓住了普通观众对抗美援朝历史的兴趣和关注,以及对“最可爱的人”的心灵共鸣。影片上映后,“长津湖战役发生了什么”“长津湖让你感动到泪崩的瞬间”“长津湖3个冰雕连仅2人生还”等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年轻网友对长津湖战役真实历史的关注,许多网友在看完电影后,携家带口自发前往烈士陵园吊唁献花。主旋律大片频频走红,除本身精良的制作之外,对观众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情怀的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红色旅游走红,离不开地方文旅系统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创新性探索。去哪儿网统计显示,国庆假期订购红色旅游产品的游客中,25岁以下群体占比近20%,创近年新高,年轻人已成为红色旅游的生力军。在各地的探索中,注重挖掘旅游景点的历史内涵、以“沉浸式体验”、高科技玩法来传播红色文化,成为红色旅游圈粉年轻人的重要方式。【乙】在赣州东方欲晓主题公园,游客还能通过全息影像了解赵一曼、刘胡兰、秋瑾等先辈的生平事迹。种种创新性的文旅产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红色文化,也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的游览热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随着红色旅游的持续走热,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包括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28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线路。这些线路为人们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提供了更多选择。未来,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内涵,红色旅游以及相关的主旋律影视文化作品必将在年轻人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在帮助年轻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红”主题班会正在开展,请你参与。

【1】请你说说第一段文字中的今年国庆假期“中国红”指代的内容。

【2】请你分析今年国庆假期的“中国红”受追捧的实质。

【3】如果你是《长津湖》影片导演,请你给大家介绍本片“圈粉”的诀窍。

【4】下面的文字应该还原到文中的【甲】还是【乙】处?请你从论据的角度说明。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游客可以换上专门服装,直接参与红色实景剧的演出,在“沉浸式”观演中体会当时革命青年的感人故事。

【5】班级要参与“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活动,请你依据示例设计一条主题路线。

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28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线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题路线。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物之书(节选)

[爱尔兰]约翰·康诺利

从前——故事都这么开头——有一个孩子,他失去了妈妈。

其实,很久以前他就开始失去她了。夺去她生命的疾病,那个偷偷摸摸的坏东西,在身体里面逐渐侵蚀她,她眼里的光越来越黯淡,皮肤越来越苍白。当她这么一丁点一丁点被偷走的时候,男孩渐渐害怕了,怕最终失去整个的她。

这个叫戴维的男孩,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好让他的妈妈活下来。他祈祷。他尽量表现得好一点,那样她就不用为他犯的错而受到惩罚。他在家里走动的时候,尽量静悄悄的,跟玩具兵玩打仗游戏的时候,也把嗓门压到最低。他发明了一套程序,因为他相信,妈妈的命运和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起床的时候,他总会让左脚先落地,然后才是右脚。刷牙的时候,他总是数到二十,数完马上停止。浴室里的龙头和门上的把手,他都只接触自己规定的次数:单数糟,双数好,二、四、八特别棒,不过他对六不感兴趣,因为六是三的两倍,三是十三的个位数,而十三实在很差劲。要是他脑袋撞在什么东西上,他就再撞一下好保持双数,有时他的脑袋瓜儿像是在墙上弹了几下,闹得他数不清了,有时因为头发违背他的意愿,掠了一下墙,他就不得不撞了一下又一下,撞到脑壳发疼、头晕恶心为止。整整一年,也就是在妈妈病情最严重的日子里,从早上在卧室或厨房的第一件事,到晚上的最后一件事,他都遵守着不变的程序:一小本格林童话选,一本折了角的漫画杂志《磁铁》,书漂漂亮亮放在杂志正中间,晚上就一块儿整齐地放在他卧室地毯的一角,早上就放在他最喜欢的厨房板凳上。就这样,戴维为使妈妈活下来贡献着他的力量。

每天放学回家,他就站在她身旁,如果她感觉有劲儿,就跟她说说话。他常常会带一本书来,如果妈妈醒着,头还不算很难受,她会叫他大声念给她听。妈妈生病以前常常告诉他,故事是活的。它们和人,和猫、狗活着的方式不一样。它们活在讲述中。假如没有被人类的声音大声朗读过,没有被一双睁得大大的眼睛在毯子下面随着手电筒的光追寻过,它们在我们这个世界就不算真正地活过。它们像鸟嘴里的种子,只等掉落土中,或像写在纸上的歌谱,渴望乐器将它们变为音乐。它们静悄悄的,希望有机会露面。一旦有人开始读它们,它们就能带来变化。它们能在想象中生根,能改变读它们的人。

这就是戴维的妈妈被疾病带走以前告诉他的事情。她说话的时候常常拿着一本书,手指在封面上深情地划过,就像有的时候戴维和爸爸说了什么话或做了什么事,让她想到自己多么在意他们时,她用手指抚摸他们的脸颊那样。妈妈的声音对戴维来说像一首歌,一首不断展现出即兴的灵感和闻所未闻的精妙技巧的歌。当他渐渐长大,音乐对他来说越来越重要,他觉得妈妈的声音不只是一首歌,更像一种交响乐,能够在那些熟悉的主题和旋律中,随着她心情的不同或忽然兴起的念头而产生无穷的变化。

戴维永远记得妈妈死的那一天。当时他在学校,校长推开教室的门,走到英语老师本雅明身边。校长跟本雅明老师悄声说了些什么,本雅明老师严肃地点了点头,他回过头面对全班,目光搜寻到戴维的眼睛,同时声音也变得比平常温和。他点了戴维的名字,给他准假,并让他收拾书包跟校长走。这时戴维已经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在校长将他带到校医室以前,在校医给他端来茶以前;在校长伫立在他面前,看起来仍很严厉,可显然是想对他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温柔一点以前;在他一边把茶送到唇边一边想要说话,结果烫了嘴唇,使他顿时想起自己仍活着,可是没有妈妈了……在所有这些以前,他已经明白了。

他后来一直在想,是不是哪个程序出错了?他应该待在家里的。上学去的时候,他总是很担心,因为如果他离开妈妈,就无法掌握她是不是能活着。那些程序在学校不管用,因为很难执行,学校有学校的纪律和程序。戴维尝试过用学校的程序来代替,可是它们终究不同。现在妈妈为此付出了代价。

直到这会儿,戴维才哭了起来。他为自己的失误感到羞愧。

【1】戴维为了让妈妈活下来,都做了哪些努力?

【2】请你补写戴维用脑袋撞墙时的心理活动。

戴维想:___________

【3】从情感品味的角度,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写一段批注。

她说话的时候常常拿着一本书,手指在封面上深情地划过,就像有的时候戴维和爸爸说了什么话或做了什么事,让她想到自己多么在意他们时,她用手指抚摸他们的脸颊那样。

【4】请你就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提出一个可供同学们作答的问题。

校长跟本雅明老师悄声说了些什么,本雅明老师严肃地点了点头,他回过头面对全班,目光搜寻到戴维的眼睛,同时声音也变得比平常温和。

【5】你怎么理解戴维的“失误”?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父亲的风骨

朱成玉

①父亲瘦了一辈子,从来都没有胖过,像一根立起来的骨头。

②母亲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眼盲,只好由父亲来照顾,一辈子没做过饭的父亲开始学着做饭。我提出来接他们去楼上住,父亲不肯,说楼上不方便,住平房每天可以带母亲出去晒晒太阳。他让我们放心,说他可以照顾好母亲。不论我们怎样劝说,他都不为所动。父亲一辈子都这样,倔强得很,用母亲的话说:“那是一根倔强的老骨头。”

③妻子对我说:“有时候看你爸爸弯腰点炉子半天直不起腰来,就那么弓着身一路走进屋子。我心里可不得劲了。前半辈子弯腰为儿女,后半辈子弯腰为老伴,从来没有时间为自己而活,他这是没有自己的一辈子啊!”

④父亲退休前,一直是工厂里的车工,每天弯腰在机床前,一站就是40多年。

⑤我曾经勾着他的脖颈,把他当一棵树上下攀爬;也曾把他当成秋千架,惬意地晃荡。那时候他还年轻,站起来依旧笔直,可是,岁月却和万有引力合谋将他压弯。

⑥再倔强的骨头也有弯的时候。

⑦父亲一直瘦着,现在想想,他又怎么能够胖得起来呢?从小到大,家里的经济条件一直不好,母亲身体差,从来没出去工作过,一家6口人都指望着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每月的口粮不到月底就吃没了,父亲总是托人和粮店的人说好话,提前把下月的粮食透支出来。在我们这些小“豺狼虎豹”面前,父亲怎么能吃得上一顿饱饭!

⑧这根倔强的骨头,一直都是硬邦邦的,这大概就是我不喜欢让他抱的原因吧。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父亲在门口张着树叉子一样的双臂做拥抱状,我却从他的胳膊底下“嗖”的一下钻了过去。“小兔崽子!”父亲骂了一句,悻悻然跟着我进了屋。后来才知道,那一次,父亲在单位得了劳模奖,那是他表达快乐的方式,可是我却扫了他的兴致。

⑨这还是一根险象环生的骨头。父亲这一生做过太多惊险的事情,上山砍柴,砍到了脚背,骨头都露出来了,所幸及时送往医院才保住了右脚。还有一次,中指被车床绞到,皮开肉绽,伤口愈合之后,右手的中指就永远打不过弯来了……

⑩父亲手巧,闲暇时会做点灯笼卖,多少可以贴补一下家用。可他毕竟时间有限,做得不多,都是事先订好了的。一个有钱人出了好多倍的价钱,要买父亲预订出去的一只灯笼,父亲回绝了,不卑不亢地说:“人总得讲究个信用,不能你钱多就坏了规矩不是,不然这世道怕是要乱了套。”

那一刻,我觉得这世间只有一个词可以配得上父亲,那就是骨头。

有一次,父亲问我对死亡的看法。我想了想说:“人死了,万事皆休,什么都没有了。”父亲说:“也不尽然,你爷爷死后,我从炉膛里还捧回了四捧骨灰,热乎乎的,似乎还带着活着时的体温。”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酸楚的,我不敢想象,将来的某一天,父亲离我而去,这根老骨头会变换成多少思念的骨灰。

如若父亲不在了,还有什么可以让我称之为骨头?

有一次,一个朋友问我父亲的年龄,我一下子愣住了,先想到父亲是属蛇的,然后再一点点推算出他的年龄。为此,我深感愧疚,父亲不光把我的年龄,还把我的生日和生辰八字都记得牢牢的,有人问起,他都是脱口而出。

从那天起,我不光记住了他的年龄,还记住了他的重量和倔强。

(选自《作文与考试》2017.5)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通过照顾母亲、“我”不喜欢父亲抱、机床工作40年、做灯笼补贴家用等事情写出父亲的“风骨”。

B. “我曾经勾着他的脖颈,把他当一棵树上下攀爬;也曾把他当成秋千架,惬意地晃荡”,侧面写父亲年轻时笔直的身姿。

C. “如若父亲不在了,还有什么可以让我称之为骨头?”既表达“我”对父亲的敬重,也透出对父亲终会离开的担忧和酸楚。

D. “父亲瘦了一辈子,从来都没有胖过,像一根立起来的骨头。”文章开篇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读者对父亲的印象极为深刻。

2第③段用一整段写“妻子”对“我”说的一段话,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品析下列词句。

(1)在我们这些小“豺狼虎豹”面前,父亲怎么能吃得上一顿饱饭!(品析加点词语)

(2)父亲在门口张着树叉子一样的双臂做拥抱状,我却从他的胳膊底下“嗖”的一下钻了过去。“小兔崽子!”父亲骂了一句,悻悻然跟着我进了屋。(从人物描写角度)

4文中的父亲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两点即可)。

5请说明文章最后一句“从那天起,我不光记住了他的年龄,还记住了他的重量和倔强”的含意。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请以“七月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请你打开思路,选择熟识的人、事、物、景、情作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②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介绍说明等等,请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作文;③文中不得使用生活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⑤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